「對他人自私,不是讓人無法靠近的防備,真正的成熟,是懂得分寸的溫柔。」

▉自愛與自私之間,其實只差一顆心的覺察
卻在這個強調「個人感受至上」的時代,
被誤解成「想做就做」的藉口。
真正的自愛,不是讓世界繞著你轉,
而是讓自己在愛人與被愛之間找到平衡。
▉她的自私,有點刺
韻甯剛搬進未婚夫家那年,
所有人都誇她懂禮貌、溫柔又貼心。
她總會主動幫忙收拾餐桌,
和家人聊天、關心每個人的習慣,
那時的她,讓人覺得有溫度、有分寸。
可幾個月後,這份溫度漸漸變了質。
她開始習慣把公共空間當作自己的房間,
開始擅自移動別人的東西,也不再顧慮別人的感受。
有時她說話的語氣會像刺:
「我只是想方便而已,有必要這麼計較嗎?」
屋子裡的氣氛逐漸變得僵。
大家不敢多說什麼,只能在心裡嘆氣,
因為韻甯並不壞,
她只是誤解了「做自己」的真正意思。
有一次,她無意間聽到別人說:
「她好像只看到自己,不太在乎別人。」
那句話讓她愣住,
她想起自己剛搬進來時的笑容,
想起那時的自在氛圍。
她低頭看著自己的手,
第一次產生疑問——
我是不是把「自我」活成了別人的壓力?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
「活得自私一點」不是拒絕善意,而是別再把委屈當美德,
但若你早已活得以自我為中心,那就該學會一點謙遜。
▉觀點一:這句話,原本不是給「你」聽的
有時候,我們太容易抓住一句話就奉為真理。
「要學會優先自己的感受」、「別再討好別人」這些語錄,
原本是對那些太會委屈自己的人說的。
但若你本身就習慣「只在乎自己」,
那這些話反而成了一種驕縱的合理化。
真正的智慧,是懂得判斷這句話是不是該對自己說,
有時候,你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我應該照顧自己」,
而是多一點「我能不能換位想想別人」。
💡小提醒:「有些話能救人,但若用錯了方向,也可能讓人迷失。」

▉觀點二:照顧自己,不等於忽略他人
在關係裡,我們都希望被理解、被尊重。
但「界線」的存在,不該成為推開別人的理由,
很多人誤以為:只要先顧自己,就不會受傷。
事實上,真正的自由來自共感,而非孤立。
韻甯後來發現,她之所以會變得那麼冷漠,
其實是因為害怕失去主導感,害怕被評價,
她說:「我不是不在乎別人,我只是怕被別人左右。」
當她終於學會坦誠說出這句話時,
她的刺就開始慢慢軟化。
💡小提醒:「真正的自愛,是能誠實看見自己的恐懼,而不是用自私掩飾它。」
▉觀點三:人與人之間,不是零和遊戲
生活裡,我們常被教「別委屈自己」,
卻忘了人與人之間的幸福,
不是靠輸贏,而是靠理解。
你不需要時時犧牲自己,
但也不能永遠要求別人遷就。
當你願意「稍微退半步」,
不僅是尊重他人,
更是讓自己有餘地去呼吸。
韻甯後來開始練習:
「這件事我有點介意,可以討論一下嗎?」
她不再用硬碰硬的方式保護自己,
反而因為那份溫和的誠實,
重新找回了被尊重的感覺。
💡小提醒:「溫柔,不是妥協;而是你願意在愛裡留出空間。」
▉觀點四:太在意自己的人,也會失去自己
人一旦太想活得「以我為主」,
最後會變成活在防備裡,
你以為那是自由,其實是孤單的牢籠。
有時候,活得太自私的人,反而更容易不快樂,
因為他們無法從「連結」中得到能量,
只能一直自轉,直到筋疲力盡。
韻甯後來笑著說:
「我還是想當個懂得照顧自己的人,
但更想當個能讓別人也感覺舒服的人。」
這句話,像是她重新走出心裡的小房間。
💡小提醒:「真正的自由,是既能忠於自己,也能溫柔對待世界。」
▉在自我與他人之間,學會共存
「活得自私一點」的確有它存在的價值,
但前提是——你原本是不是太壓抑自己?
若答案是否,那麼,
這句話對你來說,該重新定義。
自愛不是口號,而是一種覺察,
它讓我們明白,
照顧自己不是忽略別人,
而是不讓別人決定你的人生。

也讓我們懂得,
別人的存在,也是一面讓我們成長的鏡子。
「自愛,是懂得為自己著想;成熟,是懂得為他人留一盞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