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發生的事情有一點多到我無法負荷,也許也可以說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巨變與成長,我還在學習怎麼與新的自己相處。從幾年前開始就不斷地探討我出了什麼事,為什麼所有事情都讓我這麼痛苦、無助?直到現在,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世界達到了一種巧妙的平衡,在慾望中保持平靜,在浮濫的世界中保持真誠。
第一章:旅行
在搖晃的車上,我突然覺得自己好像在夢裡。只是這場夢,比現實還真,突然想起為什麼坐上這台車的原因,今年過年的時候因為哥哥無意中問了:「你今年要出國嗎?」那時我愣了愣,思緒在腦內奔騰,萌生了我想要獨旅的想法,於是我拼命的攢錢,每個月2/3的薪水就這樣磕磕碰碰到了六月。好巧,在六月以前我也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完成了屬於我的第一個作品,一個時尚秀,從發想概念、策畫、燈光、音樂都是我自己來自己想,那是我第一次把我腦中虛無的想像給表達出來。思緒拉了回來,爾後,當我的母親把我送到客運後,我獨自下了車,拖著一個重重的行李箱,看著遠去的車子,那時不知怎麼所有的滿腔期待變成一種恐懼,在那一刻我質疑了這個決定是否真的適合我?

不過很慶幸的是,在旅途的過程中,我遇見了許許多多的人,我都戲稱一個城市一個故事,我在新加坡的Maxewell Foodcourt 認識了Taressa,對我來說她世界的第一頁,我們在金沙酒店旁邊的小酒吧暢聊人生、教育、旅遊,一切底起源只是我問了那一句:「Can I sit here?」後來她說今天有煙火,我笑嘻嘻地說:「Can I go with you? If You don’t mind?」
在煙火的綻放的那一刻,我覺得這世界美好的不可置信,我像是活成了四年前自己期許的那樣,在國外的某個街頭,在絢麗的夜晚下彼此相識一笑。我仍然記得我們隔天相約去了濱海灣花園,我們躺在如夢似幻的燈下,像是誤闖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一樣,彼此興奮的分享自己的感受,到現在我也無法忘記在分別時濕濕的、悶悶的那個擁抱,以及還來不及學會道別就要先說再見的酸澀感,時至今日依然感受的到。

後來在馬來西亞的檳城認識了Epyn,跟他的相遇像是所有浪漫電影的開頭一樣,在檳城追日出的第二天,正可惜沒追到日出即將離開之際,瞥了一眼,想著那個拿著相機的男生看起來很會拍照。
不知怎的我們就這樣待在那裏直到我們再也無法抵擋太陽的灼熱,他帶我走遍檳城的大街小巷,像一個嚮導、一個朋友、一個哥哥、一個情人一樣照顧著我。隔天,我們走到河邊,我看出她渴望踢球的眼神,我說:「去吧。」
他興奮得像一個小男孩一樣,而我走到旁邊的草皮看著他踢球,我聽著我喜歡的歌,仰望著漸層的天空,那是我20年以來第一次知道,什麼叫做「對的感覺」。到現在我仍然記得我們分別時,彼此倔強的神情,努力的微笑,與上車後的恐懼、不捨、哭腫的眼睛。他說:「我們就像一對鎖,不同形狀,卻又彼此契合,因為都是為了一樣的形狀而存在的。」
他說:「她是來旅行的,而我,是留在這座城市的人。」

旅程的第三站是吉隆坡,在那地方我遇見了像是從小說走出來的Mat,不同於四十幾歲的人,他不成功、沒結婚、沒房子、沒車子,甚至在朋友的店打工。
但他卻是那樣的自由,一個小背包走遍了二十幾個國家,現在彷彿還記得在早晨的時間他沖了一杯咖啡給我,我們坐在他的沙發上,聊旅行、人生、自己、未來、愛情,也還記的他總用「Crazy!」來面對這世界的荒誕。
他帶我穿越吉隆坡的大街小巷,我到吉隆坡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要遇見Mat,體驗一把他的生活,從他的眼睛重新看世界。他說:
「旅行沒什麼難的,東西定一定就可以走了,我喜歡這個地方就多留幾天,我不喜歡就換下一個城市。」
第二章:咖啡與雨
回台灣後,馬不停蹄的我去宜蘭打工換宿兩個禮拜,說長不常說短確實短,去的時間剛好是颱風天,剛到礁溪的時候馬上用狂風暴雨迎接著我。連續一個禮拜幾乎都是雨天,在雨聲中睡去,也在雨聲中醒來,早晨泡一杯咖啡,吃個早餐就去打掃,打掃完就煮個午餐,看個書、睡個覺,等客人回來好和他們聊天。在那一間小小的青旅,我好像找回生活的感覺,是一種僅是活著就很快樂的感覺,是一種平靜而滿足的感受,同時我在那裏也遇到各式各樣的人。
Henry,從我們聊天後他就不斷地跟我談心,用盡一切方法使盡的告訴我:
「我不孤單,這世界還有很多像我這樣的人。」
天知道,他跟我說的時候我有多想要抱頭大哭,但我仍揚起一抹笑容,說:「謝謝。」

還認識了全家講師大哥,一個奇形怪狀的人,他比我更熱愛知識,比我更喜歡探討問題、比我更喜歡閱讀,甚至會聊起來是因為我們在研究AI,也小酌了兩次,在大家聊得正盡興的時候他倏忽就站起來走到外面,我們正尋思他要做什麼的時候,卻見他滿臉笑容手上提著兩手啤酒回來。
到了離開之際,我認識了一個25歲接家業的人,與先前不同的是我們沒談什麼人生大道理也沒談什麼太高大上的東西,大抵就是東聊西扯彼此最愛的樂團、最喜歡的酒款,最後一晚我們和一個40出頭的爸爸一起黃湯下肚了幾杯,他們嘻嘻笑笑地說是要為我送行,請了我好幾杯酒,現在想起來,還記的他們倆醉醺醺地說:「我們三個要再一次回到這裡,找Bartender喝酒。」
第三章:揚帆

後來,我並沒有停下腳步,在今年四月的時候認識了一個在創業的姐姐,當時甚至是我主動私訊她,正巧那時在帶了幾個學生後重新開始思考「教育」這件事對我意義,很巧的是我們住的非常近,在約了第二次她說:
「我覺得你好像我的知己,好神奇。」
儘管我們我10年的差距,但卻聊得非常來,我們對教育的觀點神奇的完美契合,乃至於到後面邀請我去擔任了某一堂課助教,在她的課堂是我見證了什麼是所謂的「教育」,知道它原來可以是那麼好玩的、可以是有啟發性的。
而我還記得所有學生在做完自己的成品的時候,那一臉驕傲的分享自己作品神采飛揚的模樣。因為遇見她,我打破所有僵化的思想,最大程度化的重新學習我怎麼學習,第一次感受到學習、打破框架、手動的快樂,從不會寫程式的我寫出了我人生中第一個Prototype的專案──Mooodyyy。她說:「有時候我都會忘記你才20歲,你真的很厲害。」
第四章:焦慮實驗室

現在我們的焦慮實驗室正式的開始實際執行,這趟旅程我們拚死拚活的寫企劃書、提案、簡報、寄上百封cold mail 全英文訪談了10個國際組織、想活動、想企劃、做推廣行銷、和學校合作、做文宣、剪片、場佈,而如今不知不覺一切到快到了尾聲。
如今,活動進行了一半,寫信活動中我們收到很多溫暖的回覆、認識了新的朋友、與舊的朋友重新聊了天,一切都讓我無比的感恩,如果不是跟我的團員們組隊,不可能可以撐到現在,不可能真的可以做到這些事情。

也從不會知道在大家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都是這般疲倦與迷茫,像是在浩大宇宙中漂浮的一粒塵埃,踩不著地,沒有東西可抓。他們說:
「謝謝你們關心這個議題,真的很重要,你們真的很好很好。」
第五章:後來
說了這麼多故事好像在無形之中就走在一條自己也很喜歡的路上,我經歷了太多、做了太多、認識了太多人,從此以後我的世界邊的很寬廣,極度的寬廣讓我會忘卻我只是一個20歲的人。
我的心理師問我說:「在20歲擁有這樣的能力是怎麼樣的感受?」我說:「孤獨吧。」
我變得更強大、更通透、有方向、有能力了,也因此開始被很多人看到,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誇讚,似乎從好幾年前開始的努力在這些時刻裡被具象化了,我告訴他們:「所有的光鮮亮麗的背後都是無盡的掙扎、痛苦、失敗,你們看不見不代表沒有。」
他們不知道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空洞感,我就像一在海上的漂浮球,大家都有一條線維繫著,有人來清理、有人來確認是否有隨著洋流漂走,但不知怎的,我莫名其妙脫離了那條繩子,在日復一日中身上長滿了苔蘚這也使的我下沉了幾公尺,看見了廣闊的魚群、豔麗的珊瑚礁、嗜血的鯊魚、被塑膠所困的章魚,但我身邊卻連一顆漂浮球也沒有,我只能在深邃的海洋裡獨自見識它的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