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本封面
書名:《高產出的本事》
作者:劉奕酉
身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
我們正處在一個軟實力大於硬實力的時代。隨著 AI 的普及,資訊取得變得前所未有的簡單與透明。以我自身的經驗來說,當我寫程式遇到一個從未碰過的難題,只要把問題丟給 GPT,往往就能很快得到解答。這和過去相比,學習的門檻與成本大幅降低。
然而,AI 能提供的是「輔助」,真正需要人親自掌握的,仍然是溝通表達、批判思考、創新思維等軟實力。這些能力是任何機器都難以取代的。
書中提到,在以往的年代,一個人一輩子能看 50 本書,就已經算很幸運。但今天,我們一年可能就看 50 部電影。資訊雖然更容易取得,卻不代表「越多越好」──過度的輸入反而會帶來焦慮與注意力分散。這也是為什麼,像是「影評」或「動畫解說」這類影片會受到歡迎,因為有人幫我們節省了整理資訊的時間。
輸出為何重要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閱讀帶來的只是短暫記憶,要想轉換成長期記憶,必須透過輸出。輸出的好處不只在於「記得更久」,還包括讓別人看見。舉例來說,職場上的報告與匯報,就是一種輸出;而對自雇者而言,輸出更是生存技能──提案、溝通、說服,都是輸出的展現。
作者在書中提醒我們,不必強迫自己一開始就產出完美內容,真正的關鍵在於「先輸出、再輸入」。只要先寫下、先說出一些東西,不懂的地方再回頭補強與修正。透過這樣的循環,才能逐漸培養出高效產出的能力。
目前我還沒看完這本書,但光是這些觀點就已經讓我有所啟發。等全部讀完,再和大家分享更完整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