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嘗試在一家平價理髮店剪髮,進門看到這台售票機,螢幕顯示「男生剪髮250元」、「女生剪+沖500元」,旁邊寫著「請投幣或插入紙鈔」;櫃台上貼著「取號候位」,電子號碼閃著「025」。
#市場沒有飽和,#只有重分配。
剪髮,是最典型的剛需市場。
設計師都會剪髮,但選擇卻越來越分眾。
一、技術的門檻在下降,專業的價值卻更高
從前要成為一名設計師,得在老店裡當3年4個月學徒,洗髮、吹頭、上捲子,一步步「出師」。
後來高職建教三年就能有基礎,再到現在,大學、專門學校、職訓中心、品牌學苑遍地開花,學習的門檻低了,但真正投入的人卻變少了。
這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市場變了。
顧客不只買「剪髮」這件事,而是買「我相信你剪得好」這件事。當市場的技術水準拉近,差距就轉移到顧客能否「看見差異」。
二、從「洗髮送按摩」到「洗髮是高價享受」
還記得多年前的沙龍布條嗎?
「剪+洗+護=399」、「染燙再送護髮」。 那時候行銷的重點是「多送一點」。 現在則反過來,「洗髮」變成一種高價享受,水療、頭皮護理、芳療精油、甚至越式洗髮的儀式感。 顧客願意為體驗與價值感付費。
而光是「剪髮」這個項目,從100到1000元以上都有市場。
平價店追求流暢效率與數量,精品沙龍強調風格與設計感,兩者都能生存,因為他們各自服務不同的「剛需」。
三、差異化的策略:從專業出發,但要落在顧客心裡
幾週前我寫過診所經營的案例,沙龍其實也一樣。
當顧客在意的不是「剪得短一點」或「染成什麼顏色」,而是「我會不會被理解」、「我會不會後悔」時,競爭就不再只是技術的戰爭。
我歸納三個最能體現差異化的策略:
#言之有物的技術
設計師學了很多國內外課程、拿了許多證書,但那些成就若無法被顧客「看見」與「感受」,就只是壁上掛的獎狀。
真正有效的專業,是能用顧客聽得懂的語言說明,用現場可見的成果證明,這些具體的說明,讓專業變得可被信任。
#能夠溝通的專業
專業不是話多,而是懂得提問。
懂得問:「這次的照片想要一樣的風格,還是只是拿來參考?」 懂得觀察:「你說想剪短一點,是想變俐落,還是想好整理?」 每一次提問都像鏡子,照出顧客真正的需求。 能聽、能懂、能轉譯,這才是設計師最難被取代的價值。
#恰如其分的服務
過多的關心會變壓力,過少的互動會顯冷淡。
I型顧客最怕被喋喋不休的助理打擾, E型顧客又怕被面無表情的人句點。 最好的服務,是 #比顧客想要的多一點點
不搶話,但有回應;不多問,但有留心。 那是一種情緒的拿捏,也是一種經驗的沉澱。
四、「價格、環境、促銷」都是加分項,不是關鍵項
許多經營者常想:「是不是裝潢再升級一點、促銷再多一點就能拉客?」
但顧客走進沙龍的剛需,是「我需要一個讓我變得更好的人」。 當「變好」這件事被理解、被尊重、被設計,剪髮就不再只是交易,那是每一個人暫停、整理自己的一個儀式。
剪髮市場的競爭,從來不是誰便宜、誰豪華,而是誰更懂人。
懂顧客的不安,懂他們的期待,也懂怎麼用專業讓人安心。
當我看著那台自動售票機,突然有點感慨。
標準化流程、明確價格、快速剪完,這是效率的極致; 而隔壁那家精品沙龍,花同樣時間接待一位客人,那是體驗的極致。
兩者都活得好,因為他們都找到了自己的市場。
而真正的差異化,不是做出與眾不同的事,而是在相同的需求裡,讓人感受到不同的心意。
#市場觀察 #品牌策略 #服務業思維
#差異化經營 #剛需市場 #顧客體驗
#OGSM顧問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