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一:可口可樂掀「萬聖節×懷舊」雙波操作:Fanta 打造好萊塢沉浸式活動、Diet Coke Lime 限時回歸
可口可樂(KO)圍繞季節檔期密集出招:其一,Fanta 聯手 Universal/Blumhouse,在 10/29–10/31 於紐約落地「Haunted Fanta Factory」沉浸式恐怖體驗,搭配院線/社群整合、限量角色罐與 AMC 特調口味,主打 Gen Z 的粉絲文化;其二,Diet Coke Lime 宣布「期間限定復刻」,以復古包裝回歸,抓住懷舊行銷與話題拍照點。兩檔同時段運作,意在把 Fanta =萬聖節、Coke/Diet Coke =懷舊潮,做成「節慶心智資產」。
投資筆記
如果把品牌想像成戲院,節慶就是每年保留檔期,IP 合作是固定班底,而限時 SKU 是能自由進退的客串演員。可口可樂在 10 月同時用 「恐怖 IP 沉浸式」與「懷舊口味復刻」雙線,重點不在「多熱鬧」,而在現金流的可預約性被悄悄提高。第一層:心智資產化。Fanta 把「萬聖節」綁在自己身上,就像可口可樂把「聖誕老人」占住心智。好處是 年度自然流量(earned media)可被鎖定,投放邊際成本下降;更關鍵是通路議價權, 零售商知道每年 10 月會有大波動,就會提前留端架與庫容,讓「鋪貨—拉貨—回補」的節奏更可控。
第二層:SKU 當選擇權。Diet Coke Lime 的「短命復刻」是一張低成本看漲權:先用社群聲量探水溫,若回補速度、轉化率、客訴比與退貨率都漂亮,就能轉正或季節性復刻;若無感,庫存週期也短,不會拖累資金。投資人看的是 SKU 的「試錯速率」與單位毛利,不是一次性爆量。
第三層:資料閉環。沉浸式活動+限量罐的 QR/APP 打通,讓 CRM→重複購買→聯名授權形成閉環。當「節慶—IP—SKU」連成資料回圈,品牌從「投放依賴型」變「數據複利型」:下一次活動的 ROI 預測更準、媒體投放更薄、毛利更穩。
投資上,這類「節慶資產化」的公司值得更高的估值中樞,因為它們的 FCF 季節性被平滑,庫存風險被縮短。我們的 KPI 可以如下制定去觀察:
① 活動期間 加權毛利/箱 與 補貨週期;
② 限量 SKU 的 斷貨率/退貨率;
③ CRM 轉化 與 重複購買。
當這三支箭頭同向,市場就會把「話題」換成「倍數」。
新聞二: 聯合利華(Unilever)治理與結構持續調整:董事會增補 NED、冰品分拆配套的股本整併進入表決季
10/7,Unilever PLC 公告任命 Belén Garijo López 為 獨立非執行董事(NED),預定 2026/5/13 生效;同時,為配合先前宣布的冰品事業分拆(Demerger),公司針對 股份合併(Share Consolidation) 召開股東大會以維持分拆前後每股經濟權重的大致一致。另有旗下高端美妝業務創始操盤手 Vasiliki Petrou 宣布成立新投資公司,凸顯人才與資本在「美妝—長壽—健康」交界的流動。
投資筆記
品牌集團像一張長桌:前菜是入門洗護,主菜是居家清潔,甜點是高毛利美妝。當 Unilever 把冰品端下桌、在董事席位上加入具生醫/健康產業視角的人選,那張桌子其實在換菜單:更聚焦、也更追求 資本效率。
聚焦的代價與回報。分拆冰品的理由不是不愛冰淇淋,而是冰品的營收季節性與冷鏈資本密度,難與居家/美妝的品牌—配方—行銷飛輪合拍。當一個事業的資本節奏與集團主旋律不同步,拆分讓雙方都更自由。投資人會看 分拆後 ROIC 是否立刻改善、營運現金流轉換率是否上來。
治理升級的訊號。新增的 NED 若帶來健康科技/生醫的視角,表示集團對 功能型個護、營養健康的中長線佈局不只是「行銷話術」,而是要把 臨床證據—合規路徑—資料治理 接入產品決策。這會改善「配方高毛利×功效可驗證」的敘事可信度,倍數的上限也就被推高。
美妝資本的流動。核心高管轉戰私募與新創投,並非壞消息;這把 價值鏈的風險投資 引到桌邊,形成「大品牌—創投—供應鏈」的三向循環。對上市公司來說,開放式創新是一種「用 OPEX(合作)換 CAPEX(自建)」的輕資本路線。
投資配置上,我們可以把 Unilever 類型的「組合重排」放進「效率自證」的框架:
- 追 分拆/整併後 第一年的 行銷費用率/淨銷比 與 類別毛利差 是否收斂;
- 看 創新管線 有沒有從「靈感」升級成「可審計的功效」(臨床/體外/感官數據皆可);
- 盯 現金轉換週期(CCC) 是否改善。
當答案都是「是」,市場會把「一次性事件」換成「長期倍數」。
新聞三:雀巢(Nestlé)10/9 將公布 9 個月財報;10/6 印度「Maggi 與 Maggisun」商標爭議和解收官
產業媒體預告 Nestlé 10/9 將發布 2025 前九個月營運;投資人關注:在原物料與消費壓力下,公司是否維持 2025 指引、以及新產品(可可果利用率提升、機能營養)對毛利的貢獻。與此同時,10/6 德里高等法院確認 Maggi 與「Maggisun」 商標訴訟已依和解條款結案,保障印度最大泡麵品牌的名稱權與通路穩定。投資含義:短期將同時觀察 品類/區域價量結構 與 品牌護城河 的強度,尤其印度市場的穩定性對亞洲盤的成長敘事至關重要。
投資筆記
Maggi 之於印度,不只是宵夜,它是 通路與心智的捷徑。當商標戰塵埃落定、九個月財報將揭曉,投資人看見的是三股繩:品牌治理、供應鏈效率、產品創新。
品牌治理:商標和解不是花邊,它決定了假冒/傍名的處理效率與通路穩定。對快消來說,「一個月下架—上架」的顛簸就可能打亂 庫存與促銷節奏。法院的終局命令,等於把 品牌資產 這個無形資產,重新釘回資產負債表。
供應鏈效率:印度是 Maggi 的最大單一市場,任何促銷節奏的偏移,會透過 工廠排程—倉儲—通路回補 形成鞭子效應。投資人要盯的不是「賣了多少」,而是 補了多快、退貨率 如何、斷貨的覆蓋率 是否壓低。這是 ROIC 的毫米學。
產品創新:9M 前瞻提到 可可果 30% 利用 與 機能營養(肌力恢復生物活性),這些不是噱頭,而是把 原料波動 轉成 毛利彈性 的手段:原料利用率提升 → 成本曲線變平;功效可驗證 → 價格帶不必向下妥協。
投資配置,我們把 Nestlé 這類「品牌×系統」企業放進「效率自證」籃子:
- 追 印度—亞太 的 價量結構(提價貢獻 vs. 量的恢復);
- 看 新品 90 天 的 邊際毛利 與 重複購買;
- 盯 法務/合規事件 對 通路缺口天數 的改善。
當這三個儀表指向右上,市場會願意把 倍數 還回來, 不是因為故事變好聽,而是因為 現金變可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