惺牛無礙華是牟峰禪師弟子,是圓曉禪師的師姑。今年初出版了一本《선으로 읽는 도덕경》(暫譯:禪解 道德經)。本書序文大致翻譯如下:
至今為止,老子的《道德經》主要被從政治社會的層面進行解讀。然而,《道德經》不應僅被視為一部批判儒家、強調「無為」與「小國寡民」政治的著作,更應被解讀為一部洞察人性的作品。當我們以禪宗看待人性的觀點來審視時,便能發現老子《道德經》的深層意涵。因此,本書的目的,並非將《道德經》作政治社會性的詮釋,而是試圖從觀照自身本性的禪宗觀點來加以闡明。經典之所以不朽,在於它擁有使人回歸心性的力量,而心性古今不變,反而歷久彌新。這也是為何《道德經》時至今日依然廣受歡迎的原因。
何謂「道」與「德」?道即是生命,亦是自然。人本身即是自然。德,則是依循道而行,不違背自然之理。看見美景而擔憂自己會迷失其中,這就是德。那「觀看者」本身奇妙無比,故道與德並存其中。老子透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語句,揭示了道與德不同於我們平時所認知的「道德」。這意味著,道是無法透過文字言語來領悟的。「無為自然」指的是,雖無意圖,卻無所不成,猶如花開、鳥鳴、雨降、風起一般,萬物無不自行生成。人的本性亦是如此。當人觀照到這太古以來純樸的本性時,有為的慾望便會隨之消失。因此,老子將這純樸的本性比喻為嬰兒和未經雕琢的樸木。人的本性原與無為自然無異,但隨著知見增長,便因貪欲而生嗔恨、變得愚昧。故此,人應透過無為自然,方能不假外求地體悟道與德。觀見自身與生俱來的本性,即是道與德,亦是禪的真諦。
我們的本性如何作用?我們又該如何觀照自身的本性?若不了解自身心念的運作,便會渾渾噩噩地活著,不知為何而活。自己所起的念頭會成為習慣,若未能覺察這些習慣與行為,便會將一切歸咎於他人,終其一生埋怨他人。然而,萬物皆由己身而生,唯有回觀自心,才能了悟萬物的初始與道的根源。道,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珍寶,而《道德經》的要旨,便是引導人自行發現這份珍寶。
將「道」作形而上學或政治性的解讀,是將老子所強調的「道」的本貌片面化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讓我們明白人、天地自然與道是一體相連的。老子《道德經》所要闡明的正是:萬物的根源在於自心,了悟此點,即是道,即是無為,即是自然。
老子的道德始於「無為自然」。我們有必要細細品味「無為自然」一詞。從禪的角度來看,「無為自然」指的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也就是「性品」。以禪解讀《道德經》?為何要這麼做?因為,我們雖說要打開《道德經》來閱讀,但讀的並非書上的文字,更貼切的說法是,讀的是那顆「想要讀《道德經》的心」。換言之,它只是要我們在打開書本之前,就先回觀自己所生起的「我懂了」、「我要學」的念頭,因此稱之為「以禪解讀道德經」。
試圖透過文字理解道德,是荒謬之舉。能為「道」注入生命的,便是「禪」。那麼,「以禪解讀道德經」究竟為何?「見性」即是道,「下功夫」即是德。藉由道與德,回觀自己所生起的一念之心,便能立刻觀照到那個念頭。閱讀,反而讓生起的念頭得以平息,使根本之位自然顯露,故稱之為「以禪解讀道德經」。
《道德經》與禪宗,皆赤裸裸地揭示了現實的面貌與念頭的實相。儘管如此,它們卻常遭受助長逃避現實的非議。這不過是因誤讀或誇大了《道德經》的教誨,從而強化了「遠離俗世即是逃避」的刻板印象。現今,專注於追逐知識、卻忽略思想本質的教育氾濫,反而導致混亂永無止境。然而,當人們深陷於「貪、嗔、癡」這股強大的引力中時,驀然回首,所要尋找的,或許正是《道德經》與禪宗。
赤裸裸地揭示現實樣貌,怎能說是逃避呢?只是,當我們直視「貪、嗔、癡」皆源於自以為是的「知見」時,「無為自然」之理便會自行顯現。因此,透過禪,性品的本質得以豁然開朗;「道」,是如實地看見自身的過錯,而「德」,也將由此自然生成。
筆者期望本書能成為一個透過《道德經》回觀自我的契機,並試圖以禪的眼光重新予以闡明。然而,觀看本身,已無法避免筆者的謬誤,故願以懺悔之心進行省察。傑出的士人聞道,會努力實踐;平凡的士人聞道,會半信半疑;愚昧的士人聞道,則會大聲嘲笑。

牟峰禪師予無礙華師姑的偈子
無礙華師姑是一位優秀的禪者,也在韓國教導祖師禪參究公案的法門,本書結合禪以及老子思想,無疑是一種善巧方便,可利益更多大眾。如果具有良好韓文能力,且對於禪、老子思想有興趣的人,不妨可以購買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