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班,隔壁部門的同事找上了我,說:「今晚要不要一起吃飯,我知道你喜歡吃火鍋,有一家我昨天特意找的火鍋店,感覺不錯。」
他是我剛進這公司認識的同事,那時我們在同一個部門,而他調部門是上個月的事——至於原因,等等會聊到。
在職場工作多年,我發現很多人沒有自信,而他們的沒有自信,都反映在自己無法下定決心上。
我看過有人一定要他人的許可與認可,才敢去做事情。他在做一件事前,哪怕是再小的事情,他都一定要問別人:「這樣做可以嗎?」
這樣的個性,可能跟他們的成長背景有關。
──渴望被愛──
渴求被關注、認同的童年
先來聊聊那位約我吃晚餐的同事。
他比我早三個月進來這家公司,一開始覺得他很好相處,給人一種老好人的感覺。但長期相處下來,反倒覺得他有點煩。
這個煩的感覺不是說難相處,而是他做的所有事情隱約可以察覺到是為了討好我。當然不只我,其他人也是。他希望自己成為大家喜歡的人。
世界很大、立場太多,大多數人的立場都不是站在一起的,甚至有些人站在對極面,這時要滿足雙方,不外乎讓自己成為裡外不是人。
他會有這樣的行為,跟他的成長背景有深度的關係。
他是家中的老三,上頭有兩個哥哥,他們倆是我那同事的榜樣。
他希望能達到這兩位哥哥的成就,例如其中一位是短跑健將,國小、國中總是在運動會上拿到第一名。另一位哥哥,考試成績優異,全年級不是一就是二。而他什麼都沒有。
也不是說他一無是處,而是他的天賦並不在那裡。
得不到哥哥倆的肯定,也得不到父母的誇讚。
他的父母很常跟他說:「你看你兩個哥哥,一個運動健將,一個考好成績,你要多跟他們學習。」
他總是在追尋兩兄長的影子,想成為他們,但最後卻拋棄了自己,成為一位只會「聽話」的影子。
如此的童年造就了他一生都在追求「讓所有人喜歡自己」。
「你看看別人都考一百分。」這句話肯定在他內心深處形成一到不可癒合的傷疤。
這道傷疤,只會讓他累死自己。
──無法取悅所有人──
取悅所有人只會累死自己
在進公司的那幾個月,很常看到他在加班,而同事都準時下班。
他都會跟我說因為工作做不完,所以加班繼續做,他說的沒錯,可是根本的原因是他不會拒絕別人。
有時候可以聽到其他前輩請他幫忙時,他二話不說就答應,哪怕當下他知道自己今天工作很多,都可能做不完,他還是會答應幫忙別人。
他這爛好人的個性,不是因為他善良,而是因為他想討好所有人,因為不想被別人討厭。
他希望所有朋友都喜歡自己,最後變得凡事依賴他人認同,不停地接下自己無法勝任的任務,最後失去自我與責任感。
但在職場上喜歡他的人只是少數,多數的人只把他當工具使。
無論他多努力,總有人不喜歡他。他不是能力強的人,但就連能力強的人,會遭到他人嫉妒而排斥他們。
不要想著討好所有人──那樣只會累死自己。
這些人需要學會的事情,是學會放下。
──學會放下──
創造自己的標準
在這同事的故事中,我看到了「滿足一個人後,他還會要求更多」。
那些被他幫助過的同事,沒一個感激他的,反倒是覺得他好欺負,把更多不是他的工作丟給他做。
因為他沒有自己的原則,遇到別人的請求都會答應。他欠缺一把尺──一把能衡量對自己重要事物的尺。
我們到了火鍋店,可能是沒有其他同事,他緊繃的神經舒緩了些。
他起身去拿了餐具,我則是去裝了飲料。回到位置上,他問我:「為什麼我在工作上越努力幫助他人,得到的不是稱讚,而是更多的壓迫?」
「這是你選的。」我直接說道,我知道像他這樣的人直接說明,會比迂迴地跟他解釋來的有效。
我接著說:「我前陣子在書店裡看到一本書《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看到書名的當下,不知道為什麼我想到你。」
「想到我?」他訝異的問我。
「對。」我喝了一口飲料,接著說:「因為你渴求他人的認可,希望所有人喜歡你,於是答應了所有事情,包含你無法勝任的事。」
看著他的臉,沒有太多的訝異,反倒像是呈現出一位喪妻之夫接收妻子去世的事實,那時他的臉,難以言喻。
他接受我說的話,他一直以來都知道他在委屈自己,只為了得到他人的贊同,同時也知道這是無用的。
我想到老師的一句話:「考不好不是代表你無能,只是代表你不適合考試。」
考試只是一把尺,這把尺並不適合所有人,而他手上正拿著一把不適合自己的尺,他卻用這把尺丈量自己的價值。
我說:「你總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做事前都需要他人同意,這會讓人感到困擾。」
火鍋來了,我看著沸騰的火鍋,再看著他的眼睛,說:「你給人的感覺像是要他人決定你的人生,這會讓人有壓力,如果你的人生失敗了,問題就不在你身上,而是別人,別人要為你的人生負責。」
他急忙打斷我:「我並沒有這樣想。」
「你並沒有這樣想,但你卻這樣做,表示你內心深處是這樣認為的。」我接著他的話說。
他需要的是把重心從他人身上抽離,放回在自己身上。
他夾了一塊肉放到我碗裡,我沒說話,只是兩眼看著碗裡那塊肉。
──專注在自己身上──
「我」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看著碗裡的那塊肉,我把肉夾起來,放回了他的碗裡。
他看著我露出疑惑的眼神。我說:「你總是希望被所有人喜歡,也總是在委屈自己。該有那麼一次,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人──要明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人。
這時才會開始有「自我意識」,能決定自己要做什麼、吃什麼、結交什麼樣的朋友。
如果人直把他人的順位放在比自己還前面,那就是一輩子都是長不大的小孩,處處需要人認同,處處需要別人稱讚。
成為成年人就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不再用他人的眼光決定方向。
「你怎麼把你的肉夾給我?」我問他。
「我覺得你會喜歡。」
「我是喜歡,但我也討厭,而且也很困擾。」
「我聽不懂。」他疑惑了。
「我喜歡吃肉,但我不喜歡你把肉夾給我。如果我想要你碗裡那塊肉,我會跟你說,這就是我跟你的差異。」
「我還是不懂。」他又疑惑了。
「我想要什麼我會說,但你不會,因為你怕這樣會得罪他人,讓他人討厭你。」我說。
我明白他為什麼回夾那塊肉給我,我也知道他其實想吃那塊肉。
他想透過這塊肉討好我,但我卻感受到不舒服的感覺,我想是被脅迫──因為一塊肉就要喜歡他,我的認同那麼廉價嗎?
當時我這麼想,但沒說出口。我明白他需要去思考,為什麼自己會造成他人的困擾。
「你喜歡幫同事,但卻沒有得到你期待的,你知道為什麼嗎?」我問他。
「因為我透露出『我幫你,你要喜歡我』的感覺。」
「沒錯。」我知道他是聰明人,接著說:「你一直以為這樣會讓他人喜歡,但卻形成反效果,他人察覺到你背後的意圖,反而會討厭你。」
「那我該怎麼做?」
「你該把自己放在人生的第一位,以自己為出發點。」
「這樣不會看起來很自私嗎?」他問。
「人都是自私的,但這自私裡如果有包含你,你就不會覺得我自私。」
我把我的一塊肉夾給他,他夾起那塊肉放到自己的嘴裡。
很多人都希望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但現實來說根本做不到。
與其委屈自己來成全他人,我們更應該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也許沒人教過你,但你現在學會了。
如果你懂得收回你給出去的那塊肉,也願意開口跟別人要一塊肉,那你就能懂這道理。
沒有人能讓所有人喜歡你,真要說讓誰喜歡你最重要,那只有「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