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佛》第四章_八正道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問佛》
第四章_八正道

---

這是佛法裡最核心、但也最被誤解的一部分。

分兩層來講——

一是「表層教義」,

二是「核心意義」。

---

 一、表層教義:八正道的八項內容

八正道是佛陀在「四聖諦」之後提出的**滅苦之道**(即如何走出痛苦)。

具體八項如下(皆以「正」為導):

1. 正見:正確地看待世界與苦的本質(了解「一切因果」)。

2. 正思惟:正確地思考與動機(遠離貪、瞋、癡)。

3. 正語:說話誠實,不惡口、不妄言、不挑撥。

4. 正業:行為正當,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5. 正命:以正當方式謀生,不靠傷害他人維生。

6. 正精進:勤於修行與改正錯誤,持續自我淨化。

7. 正念:保持覺知,不被情緒與慾望牽動。

8. 正定:通過禪定達至清明安穩的心境。

總結一句話:

> 八正道=一個人「如何活得清醒、不造業、不被苦困」的完整行動指南。

---

 二、核心意義:真正的佛法不在「正」,而在「覺」

八正道表面上看是道德與行為規範,
但深層意義是——讓人「從執著中鬆開」的練習法。

 ✦ 換句話說:

* 「正見」不是要你永遠對,而是讓你**看見自己錯的時候**。

* 「正思惟」不是要你壓抑欲望,而是**看清欲望如何生滅**。

* 「正念」不是控制心,而是**觀照心如何被世界牽動**。

* 「正定」不是要靜,而是**靜中見動、動中見靜**。

最終目的不是成為道德完人,而是——

> 不再被苦與慾望綁架,

> 既能行於世間,又能出於塵心。

---

 三、歸納一句話(可當作創作底層句)

> 八正道不是讓你「變成佛」,

> 而是讓你**在成佛之前,先學會做人而不迷失自己。**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三楓學院➡詩無界◆話無邊
8會員
427內容數
《無界》 不是容納一切, 而是不再劃線。 寫詩、寫人、寫風聲裡的失語者。 寫黑色的幽默、夜市的低鳴、 寫那些說不出口的念頭,與不該存在的存在。 不屬於哪一邊,所以哪裡都是入口。 這裡是——無界。 這裡沒有主題,只有撞牆。 沒有標準答案,只有答非所問。
2025/10/05
《問佛》 第三章 佛是什麼?是凡人修成?還是天外使者? ---  「佛,到底是什麼?」這是一個被問過千百次的問題。 從廟宇裡的金身,到經典中的覺者,再到心靈對話時腦中浮現的那個影子, 我們很難只用一句話把祂鎖住。 有人說祂是凡人修成的智慧者,有人說祂是天外的使者,帶著某種使命來人間示現。
2025/10/05
《問佛》 第三章 佛是什麼?是凡人修成?還是天外使者? ---  「佛,到底是什麼?」這是一個被問過千百次的問題。 從廟宇裡的金身,到經典中的覺者,再到心靈對話時腦中浮現的那個影子, 我們很難只用一句話把祂鎖住。 有人說祂是凡人修成的智慧者,有人說祂是天外的使者,帶著某種使命來人間示現。
2025/10/03
《問佛》 第二章 釋迦牟尼到底悟了什麼 ---  人們總喜歡追問:這世間有神嗎? 這問題,不僅是信仰宗教的考驗,也是人類目前歷史與哲學的困惑。 --- 一問:世上是否有創造世界的神? :若一切皆神所造,為何有善惡不同? 【但若如此,神便成了善惡同源的存在】
2025/10/03
《問佛》 第二章 釋迦牟尼到底悟了什麼 ---  人們總喜歡追問:這世間有神嗎? 這問題,不僅是信仰宗教的考驗,也是人類目前歷史與哲學的困惑。 --- 一問:世上是否有創造世界的神? :若一切皆神所造,為何有善惡不同? 【但若如此,神便成了善惡同源的存在】
2025/09/23
《問佛》 第一章 佛教是人生哲學的一部分 --- * 佛教確實可被視為一種 『人生哲學』。 * 它不像有些宗教主張「神造世界、神定命運」; * 而是透過觀察人生的苦與存在的無常,提出一套生命理解與實踐的方法論。 * 也就是說,佛教不是單純的信仰,而是一種 「對人生本質的哲思」+「對生死苦惱
2025/09/23
《問佛》 第一章 佛教是人生哲學的一部分 --- * 佛教確實可被視為一種 『人生哲學』。 * 它不像有些宗教主張「神造世界、神定命運」; * 而是透過觀察人生的苦與存在的無常,提出一套生命理解與實踐的方法論。 * 也就是說,佛教不是單純的信仰,而是一種 「對人生本質的哲思」+「對生死苦惱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世間的法,有這個東西,你得到了我就少了;我得到了,你就沒有了,是必定會生起諍論。 佛法這個東西妙不可言,我給了你,你固然好了,我更好;反過來,你給了我,我固然好,你更好,就這麼個好處,就這麼個好處。—師父的叮嚀
Thumbnail
世間的法,有這個東西,你得到了我就少了;我得到了,你就沒有了,是必定會生起諍論。 佛法這個東西妙不可言,我給了你,你固然好了,我更好;反過來,你給了我,我固然好,你更好,就這麼個好處,就這麼個好處。—師父的叮嚀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位在家修行人以問答方式回答有關佛陀及佛教的疑問,內容生活化且易懂,適合對佛教感興趣卻不想深入研究的人。書中強調佛教是一種生活態度,讓人覺察當下並用平等心看待事物。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位在家修行人以問答方式回答有關佛陀及佛教的疑問,內容生活化且易懂,適合對佛教感興趣卻不想深入研究的人。書中強調佛教是一種生活態度,讓人覺察當下並用平等心看待事物。
Thumbnail
佛陀「轉四諦法輪」,第二種法輪叫「勸轉」。「此是苦,汝應知。」這個世間有三苦、八苦、眾苦、無量諸苦逼煎,所以你應該知道。「此是集,汝應斷。」這些苦,是你自己集合、招感來的。很多人都說:「我有很多無奈......我也很想學好,我做不到......」
Thumbnail
佛陀「轉四諦法輪」,第二種法輪叫「勸轉」。「此是苦,汝應知。」這個世間有三苦、八苦、眾苦、無量諸苦逼煎,所以你應該知道。「此是集,汝應斷。」這些苦,是你自己集合、招感來的。很多人都說:「我有很多無奈......我也很想學好,我做不到......」
Thumbnail
鹿野苑是佛初轉法輪的地方,轉四諦法輪有三個階段。第一轉叫「示轉」,佛陀做示範跟你開示,這個人世間有人生八苦: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盛,生老病死,還有所謂的苦苦、壞苦 、行苦三種苦。這些苦一直逼惱著你,不是說:「我不要去惹它就好了。」沒有辦法!它會逼著你。
Thumbnail
鹿野苑是佛初轉法輪的地方,轉四諦法輪有三個階段。第一轉叫「示轉」,佛陀做示範跟你開示,這個人世間有人生八苦: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盛,生老病死,還有所謂的苦苦、壞苦 、行苦三種苦。這些苦一直逼惱著你,不是說:「我不要去惹它就好了。」沒有辦法!它會逼著你。
Thumbnail
學佛修行者,想要成就佛道應當重視六種行持: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能夠以清淨的意樂心來修持薈供,能得到非常廣大的加持,所能產生的功德當然是不可思議的殊勝!歡迎登記超薦蓮位‧除障祿位‧護持薈供供品
Thumbnail
學佛修行者,想要成就佛道應當重視六種行持: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能夠以清淨的意樂心來修持薈供,能得到非常廣大的加持,所能產生的功德當然是不可思議的殊勝!歡迎登記超薦蓮位‧除障祿位‧護持薈供供品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