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還沒有愛上閱讀是因為你還沒遇到那個讓你會心一笑、感同身受的書。
第一次閱讀三四郎是研究所時期教授給的選讀。第一次用韓文閱讀時,早就被吸引住了。回台灣後,為了重拾並加強閱讀的能力,開始了每週閱讀兩本書計畫,那時候的選擇就是先重讀一遍夏目漱石的《三四郎》。
第二次閱讀透過了電子書,閱讀了中文譯本,比起韓語版本,對於母語的感受更加深刻。不過當初只是想要快速地翻閱,畢竟劇情什麼的早就在韓語版本時都知曉了。讓我驚訝的是,這個第二次閱讀我居然依然能夠獲得一些反思。這十足讓我感受到了所謂「閱讀」的樂趣。
第三次的閱讀是因為被夏目漱石的筆墨深深喜飲後,直接收入各種紙本實體書,也收下了《三四郎》,讓我藉機又再度閱讀了一次。這次在忙碌的生活中,重讀文本脈絡時,回想起自己遠去海外求學的時光,就是那樣般的文化衝擊。而這樣的衝擊卻被人早已寫下並流傳至今,文字果然是很強大的。
盛夏已過,秋風徐來。我又再度拿起這本讓我感受
透過三四郎看到夏目漱石介於開朗以及陰鬱的灰色地帶
在夏目漱石的著作中《三四郎》、《從此之後》以及《門》通稱為夏目漱石前期三部作(約為1908年~1910年期間),雖然說是三部曲,但各不相關,可以個別閱讀。三本書都自成一個故事,不過大多是以不幸的戀情作為主旨,故事脈絡中還間接夾帶著對於東西方文化的思考以及探究評論。而在此之前,夏目漱石也有較廣為人知的《我是貓》以及《少爺》等較為輕鬆歡快的著作,所以相較之下,《三四郎》正巧介於那明朗歡快以及憂鬱暗沉的之間。
如果是透過《我是貓》認識夏目漱石的讀者,過渡期一定要閱讀看看三四郎,你能看到那些文字背後批判的社會,帶出的思想以及對人性的著墨。如果是透過《心》認識夏目漱石的作者,也能回頭讀讀看這本在前期三部曲的著作,依然可以淺嚐到夏目漱石對於人性描繪的筆觸,以及那個在後期三部曲經常展現出的哀愁。
這樣的灰色地帶感受,是其他夏目漱石小說著作中較少的,也讓三四郎成為了一部很值得細細品讀的作品。夏目漱石對於我來說算是在閱讀培養的路上,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因為在偶然的機遇下讀到了夏目漱石的作品,我才發現在小說裡對於人物的描繪是讀者最能直接感受到的。閱讀過程中對於人物刻畫鮮明程度、揣摩程度都會非常嚴重影響讀者閱讀的體驗。
就好比看劇的時候,一個好演員可以帶領你進入那個劇情,讓你感同身受。作者對於小說的人物描寫就是如此重要。其實基本上膾炙人口小說作家都有做到這件事情。不過夏目漱石寫的是更深刻的。像最多夏目迷推崇的《心》就是在情感描述上,不僅凸顯作者風格,但也沒有失去小說人物的刻畫,每個角色是那麼合情合理地出現在那個地點,並且說出他的台詞,而所有的一切是自然而非刻意,但同時不流於表面通俗。
四讀三四郎看了什麼?
- 與次郎的嘴
「你剛從九州鄉下來,所以不了解中央文壇的趨勢,才會說出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話吧!當你目睹現今思想界中心那種激烈動盪的情勢,只要是有思想的人怎能視若無睹呢?實際上,當今文學上的權力完全掌握在我們青年的手中,哪怕是一句話或半句話,能夠進言而不去進言,豈不是我們的損失嗎?文壇上以急轉直上的情勢,受到顯著的革命。一切都動起來,往嶄新的形勢前進,跟不上的人就會被淘汰。假如自己不主動去創造時勢,就沒有生存的價值。廉價地叫喊『文學、文學』,那只是在大學之類的地方聽到的文學。新生代的我們所謂的文學,就是人生本身的最大反映。文學的新形勢務必要影響日本整個社會的活動。而且目前就在影響中。哪怕是大白天的睡夢中,也持續在影響。真是可怕啊!……」(三四郎,第六章P186,林皎碧譯)
這段有趣的地方是透過一個像是為了自己崇拜的師長而努力做一連串荒謬舉動的與次郎,講出了對於當時文壇趨勢的批判。與次郎在前期一直都是扮演著那種說著大話,像做大事但其實說實在就是荒謬之舉的角色。他做了大量的批判以及自己的誇大包裝,將人唬的,而這些話語間並非完全是虛構,為取得他人信任抑或是博得他人眼球,與次郎很衝名的是用了真真假假以及自我的斷定去呈現,簡單來說就是——話術別人。
不僅是在就學時期,其實在出了社會以及網路上,總是會遇到這種過份執著於自己看法以及角度,並且下斷論後還會如此滔滔不絕的人。然後實質上只是為了要包裝自己真實的目的。與次郎經常講話講的前後對不上,他就是為了虛榮心以及金錢。而有趣的是,我們都知道、三四郎知道、廣田老師知道,但大家還是讓他繼續逍遙著。如今的社會又何嘗不是一堆與次郎的嘴呢?
- 利他?還是利己?
「⋯⋯我們當學生的時候,所作所為都離不開為他人著想。所有一切都是為君、親、國家、社會,全都是以他人本位。一言以蔽之,受過教育的人全都是偽善者。當社會變化,那種偽善終於行不通的結果,漸漸在思想行為上導入自我本位,然後就形成自我意識的過度發展。相對於以前的偽善者,現在呈現都是真惡人的狀態。⋯⋯」(三四郎,第七章P232,林皎碧譯)
我很喜歡三四郎與廣田老師針對偽善(利他主義)、真惡(利己主義)以及以真惡行偽善(利己主義的行為塞入利他主義的包裝中)的對談。所謂偽善是指「⋯⋯所有一切都是為君、親、國家、社會,全都是以他人本位。⋯⋯」(P232),可以聯想到那些以往遇到的一些老人家,或是去鄉村時遇到的那種所謂「民風純樸」,助人為快樂之本的那個美好年代;真惡則是指「⋯⋯這就跟美國人對金錢的露骨態度一樣。他的行為本身就是目的。再沒有比行為本身就是目的更誠實了。也沒有比誠實更不討人厭了。所以我們生長在凡事都不肯誠實表達的時代,受過那種嚴格的教育,以致個個都成為讓人討厭的傢伙。⋯⋯」(P235),可以想到那些在政治人物,透過迂迴、包裝,心口不一且忽視那些真正關心的事情,避開自己真正所需而去做一些其他事情,就像是上面提及的與次郎。而以真惡行偽善之行則是「⋯⋯不掩飾偽善傳達給對方的誠實表現,就是真惡人的特色,而且他表面上的言行舉止,肯定是從頭到尾都是「善」。──所以啦!就變成二位一體了。⋯⋯」(P236),這大概是現代人最常見的樣貌了,表面是善的,但實際上另有所需,但你感受不到他的惡但也非指他就是懷著善意。
我會很喜歡這一段是因為,這個概念對應到當今台灣社會也好、日本社會也好,過了一百年的現在我們還是在這樣的循環裡,從利他到利己,再接著進入到表面功夫,這樣的脈絡如今還是清晰可見。很推薦大家可以去細讀這段,因為可以看到更多只有自己的經驗上能夠延伸出去的事情。
🍀歡迎大家透過我的推書連結購買讀墨電子書
💬留言告訴我你所讀到的《三四郎》
☀️☀️☀️☀️☀️也歡迎大家推書給我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