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惡-病-(三十一)「水稟性招病」的稟性觀與招病機制的論證(二) 王鳳儀「稟性」觀(上)
對王鳳儀而言,「稟性」是他整個思想體系中最為關鍵的樞紐概念,是「性命之學」中需要被革除的物件。要理解它,不能只用現代心理學的概念簡單對應,而需進入他的哲學框架。
以下是對王鳳儀「稟性」觀的深度解析:一、稟性的本質定義:一種「陰質」的能量狀態
在王鳳儀的體系中,稟性不是與生俱來的天性,而是後天形成的一種 「陰質」的、「氣稟性」的物質能量。
●非本源天性:他認為人的本源是「天性」(或稱「佛性」、「良知」),是純粹至善、光明通達的。稟性是遮蔽天性的烏雲。
●後天的習染:它是在人出生後,受到家庭、社會、個人經歷的影響,通過 「怒、恨、怨、惱、煩」 這五種根本負面情緒,在身心內凝結而成的「雜質」。
●一種「氣」的存在:它不只是一種心理狀態,更是一種具有物質性的 「陰氣」 。這種氣會滯塞人體的經絡氣血,從而導致疾病。
二、稟性的來源:投胎「輪回」的業力攜帶
王鳳儀的思想融合了民間信仰的輪回觀,他對稟性的來源有一個非常獨特的解釋:
●「吃胎毒」理論:他認為人在投胎轉世時,會帶著過去世的習氣與業力(即稟性的雛形)。在胎兒期,母親的情緒(五行之氣)和父親的行為(五行之性)會像「毒素」一樣被胎兒吸收、內化,形成其此生最初的稟性基礎。
●成長中的加固:出生後,在成長環境中,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尤其是與父母家人的倫理關係),不斷重複和強化這些負面反應模式,使得稟性根深蒂固。
三、稟性的運作機制:內在情緒與外在倫理的錯位
稟性的發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對內:傷害身體健康(性理療病的核心):
五行對應:稟性分屬五行(木性人易怒、火性人易恨、土性人易怨、金性人易惱、水性人易煩)。
五毒傷五臟:這些負面情緒(五毒)會直接攻擊對應的五臟六腑(怒傷肝、恨傷心、怨傷脾、惱傷肺、煩傷腎),這是所有疾病的根本內因。
●對外:破壞倫理關係(招難、招苦、招罪、招災):
稟性使人無法履行正常的「五倫八德」 (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例如:一個陰木性人(倔強抗上)必然不孝父母、不敬上司;一個陰金性人(計較刻薄)必然對朋友無信、對兄弟不悌。這種倫理關係的錯位,就會招致人生的種種困境(難、苦、罪、災)。
四、稟性的內涵與特質:負面情緒的集合體
「稟性」的實質內容,就是五種毒藥般的負面情緒,被稱為「五毒」。當人發動這些情緒時,就是在「動稟性」,會直接傷害對應的臟腑:
●木:怒、惱 (Anger, Annoyance)
特徵:憤怒、不滿、不服氣、蠻橫、好鬥、好指責別人。怒是爆發出來的爆發性憤怒,惱是悶在心裡壓抑的鬱怒。
後果:傷肝。會導致肝膽系統的疾病,如肝火旺、頭痛、眼疾、筋骨問題。肝氣不舒,木克土,會進而影響脾胃。
●火:恨 (Hate, Resentment)
特徵:怨恨、嫉妒、記仇、內心充滿敵意、內心鉻印,無法釋懷。
後果:傷心。會導致心腦血管系統的疾病,如心悸、失眠、高血壓、心臟病。「火性人」好恨,耗損心陽,導致心血虧虛、心神不寧。
●土:怨 (Blame, Grievance)
特徵:埋怨、抱怨、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外在歸因、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自己、推卸責任、生悶氣。這是王鳳儀認為最普遍、危害最廣的稟性。
後果:傷脾。會導致消化系統的疾病,如胃病、腹脹、食慾不振、身體困重。「土性人」好怨,破壞脾土的運化功能,導致氣血不足、濕氣內生。
●金:惱 (Annoyance/Worry)
(註:惱有時歸木,有時歸金,指煩惱、計較、忌妒等情緒)
特徵:自尋煩惱、惱羞成怒、忌妒、愛計較、刻薄、看不慣別人。
後果:傷肺。會導致呼吸系統的疾病,如咳嗽、氣喘、皮膚病。「金性人」好惱,傷及肺金宣發肅降之功,導致氣機不暢、咳嗽氣短。
●水:煩 (Vexation, Anxiety, Fear)
特徵:煩躁、不耐煩、焦慮、憂愁、恐懼。
後果:傷腎。會導致泌尿生殖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疾病,如腰腿痠痛、腎虛、婦科問題。「水性人」好煩,傷及腎水,導致元氣虧損、腰膝酸軟、恐懼不安。
五、「稟性」與「習性」、「天性」的三角關係
在詞源與理論定位上,稟性不是「天性」,而是「帶業之性」
「稟性」一詞在中國古典哲學中並不新見。
《說文解字》:「稟,受也。」——稟性,即「所受之性」,意指人天生所承受、所具備的本質。
宋明理學中的「天性」重在性善、天理,而「稟性」則指性受氣質所染。朱熹曾言:「天命之性即理也,氣質之性稟氣有偏。」
王鳳儀承繼這脈,卻進一步靈化、道化。
王鳳儀將人的心智結構分為三個層次,這是理解其思想的關鍵:
天性層次:來源是先天、本源,性質是純陽、至善、光明,其表現是仁、義、禮、智、信五德,純善無惡,乃靈魂原體。是本體之所在,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如日月。
稟性層次:來源是後天、輪回業力,性質是純陰、惡、渾濁,其表現是怒、恨、怨、惱、煩五毒,由負面情緒構成,靈魂降世時所「稟受」的氣質傾向、情性慣性與前生業氣。是障礙之所在,如烏雲。
習性層次:來源是後天、個人習慣,性質是陰陽混雜、善惡相間,其表現是煙、酒、嫖、賭、爆(按:指脾氣暴躁)…等等不良嗜好,後天因環境、教育、欲念所造成的行為慣性。習性是一切嗜好的來源,是助緣之所在,如狂風。
稟性與習性的關係:不良的習性(如嗜酒、賭博)會助長稟性的發作(如酒後亂性、輸錢生怨);反之,稟性深重的人也更容易沉溺於不良習性。
《王鳳儀嘉言錄》/《化性談》中的經典比喻:「天性似明珠,稟性似污泥,習性似流水。又一說: 天性如日月,稟性如烏雲,習性如狂風。 不開狂風,不能動烏雲;不動烏雲,不能遮日月。」
【解析】
「天性如日月」:代表光明、自性的本體。
「稟性如烏雲」:代表根本的障礙,直接遮蔽天性。
「習性如狂風」:正是「助緣」。狂風(不良習氣)一起,就攪動了烏雲(稟性),使其更加厚重,徹底遮蔽了日月(天性)的光芒。*
即共同作用下,稟性是根,習性是用。二者一內一外,共同遮蔽了天性的光芒。
狂風(習性)一刮,烏雲(稟性)蔽日,天地黑暗(天性不彰)。
要去除狂風(改習性),撥開烏雲(化稟性),才能重見天日(複現天性)。
(待下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