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惡-病-(三十)「水稟性招病」的稟性觀與招病機制的論證(一)文獻梳理
一般而言,「稟性」指的是人天生具有的品性與特質,強調與生俱來的性情和天賦資質,常與「秉性」混用,但嚴格來說「稟性」指先天的本性,如「稟性善良」;而「秉性」則更偏向後天習得或易於改變的性情,如「秉性剛直」,然而在實際應用中,兩者常被視為近義詞,有時「秉性難移」也會使用「禀性」一詞。
相較之下,「稟性」更強調與生俱來的、本質的性情,是先天的;而「秉性」則可能包含後天承襲、也較易改變的性情。
不過,演變上,有人認為「秉性」是從「稟性」一詞中提煉而來,是漢語詞彙發展的結果,馮夢龍在《醒世恆言》中使用的「秉性難移」可能即為一例。
總之,「稟性」的核心涵義是與生俱來的本性,雖然常被混用,但若要嚴格區分,它代表的是一種不易改變的先天特質。
然而,「水之惡-病-」此主題的範圍是五行中的水性特質之一的探討,是鍊魂三寶中身心靈關係圖的「靈」之領域及「靈我」人格的內容闡述,其深入主題的引子則是使用王鳳儀的性理學說關於「水稟性招病」的說法。
故此,若要能夠切中主題的繼續討論下去,便得理解王鳳儀所言之「稟性」是為何意?
首先,先來文獻梳理一下。
由於王鳳儀本人不著述,其思想散見於弟子記錄的語錄中。從最核心的原始文獻 《王鳳儀言行錄》、《王鳳儀嘉言錄》 以及後人整理的 《化性談》 等資料中,可彙整出關於「稟性」最經典、最具代表性的原始段落與論述。
以下是按主題分類的原始段落,並標明其出處,以展現王鳳儀對「稟性」的完整構想。
一、稟性的本質與危害
●「三性」的定義與稟性的位置:
「人有三性:一天性、二稟性、三習性。天性清淨,稟性濁惡,習性不良。天性從天命來,稟性從陰命來,習性從宿命來。」—《王鳳儀言行錄·三性說明》
「天性是天給的,稟性是父母給的,習性是世上來的。」—《王鳳儀嘉言錄》
【解析】這是最基礎的框架。稟性被視為「陰命」的產物,是濁惡的根源,與清淨的「天性」和後天養成的「習性」嚴格區分。
●稟性是「心理」與「物理」的結合體:
「稟性是人間的煩惱,心理的陰影,生理的疾病,命運的絆腳石。稟性不化,決不能出世。」—《化性談》
「稟性是什麼?就是怒、恨、怨、惱、煩這五毒。這五毒存在心裡,就會惱害身心,這就叫稟性。」—《王鳳儀言行錄》
【解析】王鳳儀的稟性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體表現為「五毒」情緒,並直接作用於身體,導致疾病。
二、稟性的來源
●來自父母的「胎毒」:
「稟性是從父母那裡得來的。當人受胎的時候,父母的性慾激動,五行之性動轉,其中有陰氣(怒恨怨惱煩)進入胎中,這叫『吃胎毒』。」—《王鳳儀言行錄·稟性來源》
【解析】這是王鳳儀極具特色的理論。他認為稟性在胚胎時期,通過吸收父母的情緒能量(其五行陰面)而形成,是一種先天帶來的「業力」或「毒素」。
三、稟性的作用機制:五行與五毒
●五行性理與五毒:
「木性人招難,火性人招苦,土性人招罪,金性人招災,水性人招病。說甚五行推不轉?只因稟性把他纏。」—《王鳳儀嘉言錄》
「木性人不服人,稟性是倔犟;火性人好高、好爭理,稟性是暴躁;土性人死板、不活動,稟性是愚蠢;金性人好說、好分別,稟性是妒忌;水性人退縮、好退志,稟性是懶惰。」—《王鳳儀言行錄·五行各論》
【解析】此處明確將五種基本性格(五行)的負面表現定義為「稟性」,並指出其會招致不同類型的命運困境(難、苦、罪、災、病)。
●五毒直接傷害五臟:
「怒傷肝,恨傷心,怨傷脾,惱傷肺,煩傷腎。這個病,那個病,性上來的,性上好的。」—《王鳳儀言行錄·性理療病》
【解析】這是「性理療病」的生理學基礎。稟性(五毒)被視為所有疾病的終極內因。
四、化除稟性的方法
這是王鳳儀學說的實踐核心,相關論述極多。
●總原則:認不是 & 找好處:
「認不是(認錯)是閉地獄門,找好處是開天堂路。」—《王鳳儀嘉言錄》
「能認不是,稟性就能化。能找好處,天性就能開。」—《化性談》
【解析】「認不是」是向內攻擊自己的稟性;「找好處」是向外化解引發稟性的外緣。二者是化性的兩大法門。(補充:小心「認不是」誤用成無盡的懺悔與自貶。)
●「化性」的具體景象:
「人若能化性,就算得道。化性的時候,有時會哭,有時會笑,有時會自言自語,有時會不由自主,這都是正常現象,是陰氣(稟性)在向外排解。」—《王鳳儀言行錄·化性見證》
【解析】王鳳儀描述了化性過程中的生理心理反應,將它視為一種「排毒」反應,給予實踐者極大的信心和印證。
●「問性」或「叫性」法:
「木性人要叫『有主意』,火性人叫『明理』,土性人叫『信實』,金性人叫『響亮』,水性人叫『柔和』。」—《王鳳儀嘉言錄·問性法》
【解析】這是通過聲波振動來疏通經絡、喚醒陽面五行能量的技術性方法,是化除稟性的重要輔助手段。
五、化除稟性的終極目標
●「化性」以「復天性」:
「去習性,化稟性,圓滿天性。」—《王鳳儀嘉言錄》中最著名的箴言之一。
「稟性化了,天性就圓了。那時候,不愁、不怨、不恨、不惱、不怒,就是活神仙。」—《化性談》
【解析】點明瞭整個修養過程的終極方向:化除後天的陰質(稟性、習性),讓先天的純陽(天性)完全顯發,達到聖賢境界。
六、總結
梳理王鳳儀學說中的「稟性」紀錄,勾勒出一個完整的思想鏈條:
●定義:稟性是後天形成的、濁惡的陰質能量。
●來源:從父母處先天帶來(吃胎毒)。
●表現:為「怒恨怨惱煩」五毒,並通過五行性格表現為倔強、暴躁、愚拙等。
●危害:對內傷害五臟致病,對外破壞人倫招禍。
●對治:通過「認不是」、「找好處」、「問性」等方法徹底「化」掉。
●目標:化除稟性,圓滿天性,成為聖賢。
這些段落構成了王鳳儀「性命哲學」與「性理療病」實踐最堅實的理論基石。
然後,根據以上梳理文獻的紀錄,開始進一步解析王鳳儀「稟性」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