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月來,美國AI業界發生了幾件有趣的大事。首先是OpenAI公司與甲骨文公司協議,在未來將採購3000億美元的算力服務,甲骨文的股價隨之應聲大漲。之後又傳出輝達將投資OpenAI 1000億美元,換取10GW算力的晶片訂單(價值約3000至4000億美元)。接著最跨張的事情是,AMD宣布提供10%的認股權給OpenAI(以市價計算價值約300多億美元),以換取6GW算力的AI GPU訂單(預估每年可增加數百億美元的營收);此消息一出來,AMD的股價一度飆漲超過35%,連帶台積電ADR也同步上揚。
這三件事情其實是互相關連的,顯出AI產業巨頭間的角力,以及產業競合生態的微妙變化。到底這是AI泡沫破滅前的徵兆,還是AI產業再上一層樓的續命丹,頗值得研究。
輝達投資OpenAI 1000億美元,換取巨額AI晶片訂單
投資下游公司以取得大額訂單合作,這在各產業中並不罕見;但以輝達目前的產業地位和技術領先情況而言,似乎就不是很尋常了。這其中有幾種可能,一是輝達真的看好OpenAI的前景,而在其上市前先行卡位押寶;第二是OpenAI的巨額晶片訂單有競爭者(應該是AMD),為鞏固供貨關係而投資;第三則是為了強化OpenAI的財務,讓它可以在AI算力上繼續投資,活絡AI晶片市場。
如果是第一種原因,那可以說黃仁勳真的是深謀遠慮了。還記得在2000 年網路泡沫時代,當時最強的軍火商是網路設備商Cisco,當時它的股價也是拉到天高,產業地位和今天的輝達一樣不可一世;但是在網路泡沫破滅之後,股價就跌回原形了。當時,如果Cisco有遠見,投資了Google,或者亞馬遜,又或者臉書中的任何一家,並取得20%的股權,後來的情況應該會大大不同吧!或許黃仁勳是在為未來AI算力供給到頂做準備,但其最後結局如何,則要看Open AI能否成功?本文在最後一段將討論這個主題。因為如果Open AI不能成功,那輝達這個押寶不就白搭了。
而如果輝達注資是基於第二和第三個理由,那就顯現輝達的產業地位已受到挑戰,並開始動搖了。輝達目前面臨的競爭來自多個面向,其一是包括Google和亞馬遜及Meta等,都自行開發AI ASIC晶片,用於取代輝達的通用GPU晶片;第二是包括AMD和中國的華為等公司也積極在技術上追趕,以試圖分食其AI晶片市場。如果輝達必須靠注資才能穩固供貨關係,那代表產業競爭態勢已發生微妙改變了。
AMD提供認股權給OpenAI,結盟成為AI晶片供應商
AMD公司於10月6日宣布與ChatGPT服務商Open AI達成AI晶片供應協議,OpenAI將取得AMD約10%的潛在股權,AMD則取得每年約數百億美元的訂單,此消息一出,AMD的股價一度飆漲超過35%。
提供自家公司股票給下游客戶,以換取長年訂單,在業界實在不多見;但AMD為切入AI晶片供應鏈抛出殺手鐧,幾乎不擇手段,可見市場競爭已日趨白熱化。在這些雲端巨頭紛紛自行開發AI ASIC晶片之後,通用型AI晶片市場受到擠壓,市場競爭自然加劇。雖然,目前大家都是用非價格手段來做競爭(投資和提供股票),但未來是否會進一步演變成價格競爭,可以留意觀察;如果未來AI晶片的售價有出現鬆動,將對台積電不利,那時晶片商必會要求台積電降價。
當然,不管是輝達或是AMD的AI晶片,又或者是雲端巨頭的ASIC晶片,都必須委託台積電製造,短期內台積電都是最大的受惠者,但未來如果AI晶片因為競爭而出現價格鬆動,那時台積電要漲價就不容易了。
Open AI到底最終會成為網路時代的Yahoo!,還是Google?
在輝達宣布投資1000億美元之後,Open AI的公司估值已來到5000億美元,成為有史以來最貴的未上市公司。但未來Open AI能否成為AI業界的一方之霸,還在未定之天,Open AI要成功還必須經過幾道焠煉的關卡。
第一,Open AI雖然是創新者,但所處的市場並不是沒有競爭者的大草原;反之,Open AI需直球對決數家網路巨頭,包括Google,亞馬遜,Meta,微軟和馬斯克的xAI,而這些都是有強大現金流和財務底子的大公司,而且這些競爭者也都有強大的市場地位和客戶基礎,Open AI面對的是一個不對稱的競爭。在消費性AI應用市場,Open AI將面臨Google和Meta的強力擠壓;而在企業AI應用市場,有微軟,亞馬遜和xAI環伺,前途不會輕鬆。簡單講,Open AI現在所處的市場環境和當年的亞馬遜和Meta等不一樣,當時這些網路公司都沒有強大的競爭者,它們可以在大草原上快速奔馳壯大,但即使這樣,在網路泡沫破裂時期,這些網路公司仍有經歷過一段慘淡的歲月。
第二,Open AI目前仍然看不到獲利的商業模式。我們要知道,包括Google,亞馬遜和Meta等網路巨頭的成功,靠的不只是網路技術,而最主要的還是靠獨特的商業模式。就以Yahoo!和Google的競爭為例,Yahoo!是網路搜尋引擎的先行者,在2000年網路泡沫時期曾經輝煌一時,但Google後來為何能夠超越,主要是Google掌握到了重要的獲利商業模式—關鍵字廣告。事後證明關鍵字廣告是結合網路搜尋引擎最佳的商業模式,這個商模讓Google的營收和獲利大幅改善,終成為網路霸主。然而,目前Open AI的商業模式仍以訂戶收費為主,看不到其獨特性,以訂戶的收費要支掌公司龐大的開銷並不樂觀。
第三,AI模型及算力服務不易差異化,對提供純AI服務的公司不利。目前的AI對話式服務有點像網路時代的訊息服務,要產生足夠的收入並不容易,而且更重要的是不容易差異化,就像以前的網站提供的訊息都類似,自然價值不高。所以後來亞馬遜建立網路書店,並發展成電子商務一哥,而臉書則經營網路社群媒體,努力在網路服務上創造差異化。未來的AI服務也必看到許多差異化的服務出現,尤其結合硬體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趨勢。例如Meta的AI眼鏡,xAI則會結合電動車和AI機器人,而Google則會透過AI手機和AI眼鏡提供AI服務。至於微軟,更已將AI服務結合Office軟體,深入企業AI應用服務市場。而Open AI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何?其差異化的策略如何?目前仍看不出來。
雖然AI產業目前仍處於發展的初期,但關鍵的AI應用及商業模式仍有特雕琢,Open AI未來會成為網路時代的Yahoo!,還是Google?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免責善意提醒:以上分析提及的個股僅為個案示範說明,不做為股票進出建議,投資人應自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