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是巨人族,威猛好勝。
某天他決定與太陽賽跑,一早便開始追趕太陽,一直追到太陽落下的地方。
路上夸父又累又渴,他先是喝光了黃河水,再喝光了渭水,仍然不夠,又往北邊大澤去找水喝,途中體力不支,如同大山般,轟然倒下。
他隨身的手杖掉落,化成了一片桃林。
— — 取材自《山海經·海外北經》
理想主義傻子
夸父逐日是個很經典的神話,一般都拿來形容不自量力,拿到現代大概會被比喻為追求高遠目標的理想主義傻子吧。
撇開這點不談,我每次聽到這個故事都會被夸父的毅力給震懾到。我想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後世會有許多版本把這個故事講成堅持不懈的典範。特別是夸父最後倒下了,手杖還化成了桃林 — — 那種「我倒了,但還是要留點什麼給後人」的精神,深深感動著我。這讓我想到現代人追求理想、對完美的執著追求,跟這個故事有著奇妙的共鳴。
追求完美,不好嗎?

追逐完美太陽的我們
近年來,市面上很多「克服完美主義」的書籍,我看過一些,常見的論點為:完美主義會讓我們綁手綁腳,太怕出錯反而什麼都不敢做,結果變成拖延症…。而如何克服呢?多肯定自己、定期檢視目標等等。我覺得這些建議在現在這個高壓時代確實很重要。不過我想從另一個角度聊聊:「選對戰場的完美主義」。也許問題不是完美主義本身,而是我們選錯了要完美的地方?
還記得我剛進職場當工程師的那幾年,年輕氣盛的我總想把事情做到「最棒」。堅持要套用最新的技術架構進到專案,完全沒有想到其他同事會不會用及客戶到底需不需要。我當時選錯了戰場 — — 把完美主義用在炫技上,而不是解決真正的問題。
隨著慢慢變成「老屁股」,遇過花了半年搞好的專案,根本沒有使用者,也發現很多符合「82法則」的產品,只有2成的功能是必要的核心功能。
漸漸領悟到,與其在技術細節上追求完美,不如把完美主義用在「真正理解客戶需要什麼」上。先做出最基本但能用的版本,「最簡可行產品」(英語: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聽聽使用者反饋,再做調整。這樣選對戰場的完美主義,反而更容易成功。
除了這種商業角度,我也非常欣賞日本的「匠人精神」,將技藝視為生活態度與「天職」,把每個細節都當成藝術品。這讓我對日本的小物完全沒有抵抗力(對比一些所謂西方國家的商品就…😈),而這種為了「創造價值的完美主義」,真的很令人嚮往。
那片意外的桃林🍑

衰亡的背後是新生
吉中帶凶、凶中帶吉
關於留下的桃林,給我一種失敗的背後隱含著成功的感動,看似是一個頹敗的死亡,卻留下了象徵新生的桃林,有傳承的意味,給後人一個休息再出發的落腳處,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類一代一代基於前人的積累越來越進步,把「不可能」推向「可能」,或許哪天我們真的能追上太陽了呢!(理工科同胞們請別太認真😜)
慢一點,沒關係
人對精神與目標的追求是進步的動力,不過我們在追求完美的途中,常常會面臨來自外界對成功定義干擾與刺耳的反對聲浪。
記得夸父留下來的桃林,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人生很短但也很長,若能享受目標沿途的風景,目標也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了。而這種愉悅滿足的心境,我們自己最清楚,而「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按照自己的步伐,定期調整方向和速度,誰說不能舒服的冒險呢?
關於追日,還有一則我覺得很特別的希臘神話 伊卡洛斯:迷之自信 ,下回跟大家分享。你也正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嗎?說說你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