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收藏的郵票冊中,有一枚票面新台幣0.4元的蔣介石軍裝照郵票,始終靜靜地躺在集郵册裡。在圖像中,他身著戎裝,胸前別著勳章,目光遙望遠方,神情中帶著一種莊嚴而且自信、堅定。
其背景是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迎風而飄展,天空有戰機掠過。整幅畫面簡潔而充滿張力,仿佛濃縮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面貌——一個退守孤島卻仍昂首自持的國度。 郵票,本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物,卻也承載著國家的象徵與記憶。每一方寸之間,都是一種政治表述,一種歷史心境。於是,凝視這張郵票,便等於與一段時代對話。 歷史人物的複雜性 蔣介石(在台灣稱為蔣中正),作為歷史人物,他的功過至今仍為台灣人所爭論。不可諱言,他所推行的威權統治壓抑了言論的自由,也曾令社會承受無聲的陰影。然而,若僅止於此,則難以理解台灣此後發展的全貌。 在威權的外衣之下,他畢竟勉力維護中華民國的憲政架構,堅持五權分立的制度雛形,使國家機器得以延續。這份堅持,使得中華民國在台灣雖經歷戒嚴,卻並未走向政體崩潰。歷史的兩面,正如同郵票的正反:一面是壓制的印記,另一面卻是建設的基石。 建設台灣的步伐 回顧那段歷史,蔣介石在台灣推動了諸多建設。從土地改革到基礎設施,從水利工程到電力交通,這些工程雖不宏偉華麗,卻為民生打下基礎。台灣由農業社會邁向工業化,背後有這些早期改革的影子。 在軍事上,他深知「以小抗大」的態勢嚴峻,因此重視紀律與精緻化,打造一支規模雖小卻能保衛台灣的軍隊。這份防衛的決心,在冷戰年代成為屏障,使台灣得以保存生機。可以說,他既以強硬維繫政權,也以實際建設奠定台灣延續的根基。 歷史的反諷 然而,當我們再對照今日的台灣政治時,不免心生一種歷史的反諷。當年國軍仍極其衰弱,蔣介石卻堅持「反共不動搖」;而今日台灣軍力已遠勝往昔,卻偏偏有新的中國國民黨階層,放棄自由民主的優勢,轉而傾向於「投共」「和中」的立場。這種立場,往往以「交流」「和平」為名,卻在本質上缺乏自信,甚至流於投降主義,令人不勝唏噓。 歷史的戲劇性就在於此:當年的蔣介石,無論在何種困境下,皆未曾放棄抗共的決心;而他的後繼者,卻在國力相對堅實的今天,遺忘了自由民主本可作為最強大的「統戰」武器。倘若蔣介石在天有靈,見到這些「不肖同志」背離初衷,必將震怒不已。 郵票的歷史隱喻 這些以蔣介石為題的郵票,並不僅僅是政治符號,而是一種歷史的縮影。它們既見證了個人崇拜的氛圍,也成為我們今日追憶的史料。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方寸紙片上的身影,不再只是權力的象徵,而是提醒人們:歷史人物必須在矛盾與複雜中加以理解。 正如郵票需經過歲月的流轉,方能展現古雅之美,歷史人物的形象,也需經歷時光的沉澱,方能顯露更全面的樣貌。 國慶日的省思 今天,是中華民國建國114年的國慶日。對我而言,這既是個值得祝賀的時刻,也是回望歷史的契機。當年在威權之下長大,我親眼見證了蔣介石與蔣經國兩代,如何將一個風雨飄搖的政權,逐步導向自由民主的彼岸。 歷史不容簡化,卻允許我們在回顧中汲取養分。蔣介石的郵票,提醒我們:國家是如何在矛盾中前行;民主是如何在威權的陰影下逐步萌芽。 祝福中華民國 於是,在凝望這枚小小郵票的時候,我心中不禁湧起一份深沉的感慨。這是歷史的紙片,也是國家的記憶。它讓我想起一路走來的艱難,與那份不放棄的堅持。 甚願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繼續以憲政為骨幹,以民主為光明,以自由為靈魂。中華民國生日快樂,親愛的中華民國——願你在歲月中,仍舊向自由民主法治昂然前進,而且,越來越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