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毛褪盡,仍有人心靈
《小黑狗重生記》譜寫「狗重生成為人」的奇想,諷刺涇渭分明的不同物種,卻有著極其相似的際遇。藉由第一人稱視角的觀察體驗,可以思忖若讀者身為當事人/狗,該如何面對現實的殘酷與挑戰?小說架空在虛構與奇幻的縫隙中娓娓道出大膽的思想實驗:若狗能重生為人,牠會如何理解愛與生?
小黑狗「重生為人」後,努力學習人類的語言與規矩:學會不吐舌頭、不吠叫、以及如何微笑。那份「馴化、進化、擬人化」過程,看似模仿得唯妙唯肖,卻像削足適履,牠不過是在反覆練習如何「不再像自己」違背天性適應團體。從動物的純粹本質到人的社會約束,作者讓一隻狗的眼睛照出人類社會的荒謬自欺,要群體生活就得犧牲小我,那怕壯士斷腕。
昔鬱鬱而終,今憂心忡忡
重生成「許小黑」被送進育幼院後,那裡對她而言不只是同病相憐者互舔傷口的群居地,而是一場因緣際會與結識羈絆的歸依處。她毫無忌憚的信任每個人,誰給她飯吃,她就跟誰走。那份潔白無瑕的單純光可鑑人,是動物也是孩童的天真,也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
當小黑在鏡中認出自己竟是小主人貝貝時,那聲呼喚既是靈魂的錯亂,也是倖存者內疚的震懾。牠終於明白,自己占據了小主人的身體,成為「人類」一份子。這場重獲新生超乎預期更是憂喜參半,小主人的靈魂何去何從、今後以什麼名目而活?身心的不一致現象,撕裂著「新貝貝」的靈魂與腦袋。
終究得聽令,不如學逢迎
《小黑狗重生記》不只是狗變成人的童話,而是一場適合大朋友們的人性寓言。小黑觀察人類困擾著「笑也不對、哭也不對」情境其實是所有長大成人的我們都懂卻不敢說破的疑惑。小說最引起共鳴之處,不外乎〈當人好難〉的篇章,從忠誠的狗,到失語的孤兒,小黑不斷被教導「如何被愛」、「如何不被怪」。巴夫洛夫的制約實驗告訴我們可以藉由餵食給予獎賞或訓斥代表懲罰,但文明的人類社會只能靠絮絮叨叨的耳提面命曉以大義,對於剛重生的小黑而言,會不會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呢?畢竟動物注重的是當下而非未來。
重生是確幸,亦或是罪刑
當牠終於理解主人們的死亡,也懂得以「人」的姿態活下去,那並非浩劫重生後的幸福,而是如坐針氈試煉的開始,誠如我們受限於社會禮節長越大愈失去笑容一樣。
這本書溫柔卻扎心,童話糖衣下暗喻社會現實縮影,蘊藏玻璃渣。
人類象徵的理性與文明,也許只是另一種訓練方式罷了。
而真正的善意,或許仍屬於那隻重生前的小黑,牠不懂桎梏與世故,卻懂得嗅探與陪伴。
#鏡文學 #試讀 #小黑狗重生記 #小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