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版時間排序
*2025.10.11更新
黨外運動、美麗島事件與血腥鎮壓
大衛.卡普蘭(David E. Kaplan)著,新新聞編譯小組譯,《龍之火:江南案始末與國民黨海外間諜戰》,臺北:新新聞文化,1993。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0年代臺大學生運動》,臺北:自立晚報,1993。
呂秀蓮,《重審美麗島》,臺北:前衛,1997。
鄧丕雲,《八O年代台灣學生運動史》,臺北:前衛,1997。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走向美麗島─戰後反對意識的萌芽》,臺北:時報,1999。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臺北:時報,1999。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暴力與詩歌─高雄事件與美麗島大審》,臺北:時報,1999。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歷史的凝結─1977~79台灣民主運動影像史》,臺北:時報,1999。
郭紀舟,《七〇年代台灣左翼運動》,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
吳乃德,〈人的精神理念在歷史變革中的作用-美麗島事件和台灣民主化〉,《台灣政治學刊》第4卷(2000,臺北),頁57-104。
吳乃德,〈反動論述和社會科學:臺灣威權主義時期的反民主論〉,《臺灣史研究》第8卷1期(2001,臺北),頁125-161。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臺北:聯經,2001。
吳乃德,〈回憶蔣經國、懷念蔣經國〉,收於國史館編《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新店:國史館,2004),頁467-502。
陳翠蓮,〈戒嚴時期台灣的情治機關:以美麗島事件為例〉,收入國史館編,《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新店:國史館,2004),頁145-176。
湯志傑,〈重探台灣的政體轉型:如何看待1970年代國民黨政權的「正當化」〉,《台灣社會學》第12期(2006,臺北),頁141-190。
湯志傑,〈勢不可免的衝突:從結構/過程的辯證看美麗島事件之發生〉,《台灣社會學》,第13期(2007,臺北),頁71-128。
江詩菁,《宰制與反抗:中時聯合兩大報系與黨外雜誌之文化爭奪》,新北:稻鄉,2007。
姚嘉文,《風吹美麗島》,臺北:前衛,2008。
蕭阿勤,《回歸現實:臺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0。
財團法人施明德文化基金會,《反抗的意志:1977-1979美麗島民主運動影像史》,臺北:時報,2014。
廖權修,〈新潮流系與八O年代臺灣民主運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蕭阿勤,〈記住釣魚台:領土爭端、民族主義、知識分子與懷舊的世代記憶〉,《臺灣史研究》第24卷3期(2017,臺北),頁141-208。
廖為民,《美麗島後的禁書》,臺北:前衛,2019。
吳乃德,《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臺北:春山,2020。
蘇瑞鏘,〈美麗島事件前的朝野溝通--以吳三連為中心〉,《臺灣史料研究》第56期(2020,臺北),頁4-37。
尤清,《臺灣法政角力四十年──尤清談美麗島大審》,臺北:秀威,2021。
歐素瑛,〈美麗島事件之後:陳文成案研究〉,收於歐素瑛等編,《威權鬆動—解嚴前台灣重大政治案件與政治變遷(1977-1987)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21),頁 89-136。
吳俊瑩,〈1984江南案研究〉,收於歐素瑛等編,《威權鬆動—解嚴前台灣重大政治案件與政治變遷(1977-1987)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21),頁 51-88。
陳翠蓮,〈王昇與「劉少康辦公室」:1980年代臺灣威權體制末期的權力震盪〉,《國史館館刊》69期(2021,臺北),頁121-172。
姚嘉文,《第一法庭:蔣政權的最後掙扎》,臺北:前衛,2023。
陳佳德,〈1970 年代黨外本土意識與族群動員的形成:以臺語問題為中心(1972-1978)〉,《臺灣史研究》第30卷3期(2023,臺北),頁141-178。
陳佳德,〈戰後臺灣的政治本土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23。
蘇瑞鏘,〈余登發父子叛亂案的政治救援與民主運動〉,《臺灣文獻季刊》第74卷4期(2023,南投),頁181-220。
陳佳宏,〈劇本與劇本之外——美麗島事件之構陷脈絡〉,《國史館館刊》第78期(2023,臺北),頁69-102。
蘇瑞鏘,〈黨外省議員與省主席李登輝的民主對話(1981~1984)〉,《國史館館刊》第79期(2024,臺北),頁135-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