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版時間排序
*2025.10.11更新
地方派系
Nai-Teh, Wu (吳乃德),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7.朱雲漢,〈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收錄於蕭新煌、吳忠吉、朱雲漢(主編),《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經分析》(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1989),頁139-160。
林佳龍,〈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1989,臺北),頁117-143。
陳明通、朱雲漢,〈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的分析〉,《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2卷第1期(,1992,臺北),頁77-97。
趙永茂,〈政治精英與法治不彰之關係--臺灣基層民選政治精英之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4期(1992,臺北),頁131-148。
涂一卿,〈台灣地方派系之社會基礎:以嘉義縣地方派系為例〉,臺中市: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張昆山、黃政雄,《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臺北:聯經,1995。
陳東昇,《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1995。
陳明通、吳乃德,〈政權轉移和菁英流動: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收於戴寶村等編,《臺灣史論文精選》,(臺北:玉山社,1995),頁351-385。
施威全,《地方派系》,台北:揚智文化,1996。
吳芳銘,〈地方派系的結盟與分化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和高雄縣為例〉,嘉義: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趙永茂,〈臺灣地方派系的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關係〉,《政治科學論叢》第7期(1996,臺北),頁39-55。
廖忠俊,《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臺北:允晨文化,1997。
陳介玄,〈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台灣地方派系形成之社會意義〉,收錄於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主編《地方社會》(臺北:聯經,1997),頁31-67。
王金壽,〈國民黨候選人買票機器的建立與運作:一九九三年風芒縣長選舉的個案研究〉,《臺灣政治學刊》,第2卷(1997,臺北),頁3-62。
王業立,〈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第5卷1期(1998,臺北),頁77-94。
趙永茂,〈地方政治生態與地方行政的關係〉,《政治科學論叢》第9期(1998,臺北),頁305-328。
蔡明惠,《臺灣鄉鎮派系與政治變遷:河口鎮「山頂」與「街仔」的爭鬥》,臺北:洪葉文化,1998。
丁仁方,〈統合化、半侍從結構、與台灣地方派系的轉型〉,《政治科學論叢》第10期(1999,臺北),頁59-82。
廖忠俊,《臺灣地方派系及其主要領導人物》,臺北:允晨文化,2000。
趙永茂、黃瓊文,〈台灣威權體制轉型前後農會派系特質變遷之研究:雲林縣水林鄉農會一九七○及一九九○年代為例之比較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13期(2000,臺北),頁165-200。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新自然主義,2001。
羅清俊,《台灣分配政治》,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
趙永茂,〈新政黨政治形勢對台灣派系政治的衝擊:彰化縣與高雄縣個案及一般變動趨勢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14期(2001,臺北),頁153-182。
趙永茂,《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臺北:翰蘆,2002。
劉佩怡,〈台灣發展經驗中的國家、地方派系、信用合作社的三角結構分析〉,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鄭明德,〈民進黨派系政治之研究〉,高雄市: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陳國霖,《黑金:台灣政治與經濟實況揭密》,臺北:商周出版,2004。
王金壽,〈瓦解中的地方派系:以屏東為例〉,《台灣社會學》第6期(2004,臺北),頁177-207。
王金壽,〈重返風芒縣:國民黨選舉機器的成功與失敗〉,《臺灣政治學刊》,第8卷第1期(2004,臺北),頁99-146。
徐永明、陳鴻章,〈地方派系在國民黨:衰退還是深化?〉,《台灣社會學》第8期(臺北,2004),頁193-228。
趙永茂,〈地方派系依持結構的演變與特質-高雄縣內門鄉的個案分析〉,《台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1期(2004,臺北),頁85-117。
吳若予,〈台灣統籌分配稅款制度的政治性〉,《台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2期(2004,臺北),頁131-165。
高永光,〈台北縣地方派系與黑道互動模式之研究〉,《選舉研究》第11卷第1期(2004,臺北),頁33-72。
王業立、蔡春木,〈從對立到共治:臺中縣地方派系之轉變〉,《政治科學論叢》第21期(2004,臺北),頁189-215。
段盛華、劉佩怡,〈臺灣基層金融的政治經濟分析〉,《玄奘社會科學學報》第2期(2004,新竹),頁235-263。
蘇俊豪,〈雲林縣地方派系變遷及其與選舉關係之研究〉,台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2004。
陳延輝、蕭晉源著,《台南縣派系興起與政黨政治的確立》,臺北:秀威,2005。
王良新,〈雲林縣地方派系之變遷〉,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杜慶承,〈中央政權輪替對地方派系的影響—彰化縣個案研究〉,《選舉研究》第12卷第1期(2005,臺北),頁117-145。
王金壽,〈臺灣侍從主義時代的結束〉,《當代》第227期(2006,臺北),頁26-37。
王金壽,〈台灣的司法獨立改革與國民黨侍從主義的崩潰〉,《臺灣政治學刊》,第10卷第1期(2006,臺北),頁103-162。
王金壽,〈政治市場開放與地方派系的瓦解〉,《選舉研究》,第14期第2卷(2007,臺北),頁25-51。
蔡育軒、陳怡君、王業立,〈社區發展協會、選舉動員與地方政治〉,《東吳政治學報》第25卷4期(2007,臺北),頁93-135。
任育德,《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臺北縣板橋市:稻鄉,2008。
姚人多,〈政權轉移之治理性:戰後國民黨政權對日治時代保甲制度的承襲與轉化〉,《台灣社會學》第15期(2008,臺北),頁47-108。
吳乃德,〈本土菁英的延續和斷層:回應姚人多「政權轉移之治理性:戰後國民黨政權對日治時代保甲制度的承襲與轉化」一文〉,《台灣社會學》第16期(2008,臺北),頁193-197。
姚人多,〈再論政權轉移之治理性:回應吳乃德〉,《台灣社會學》第16期(2008,臺北),頁199-213。
陳泰尹,〈民主化後的台灣地方派系:以嘉義縣林派為例〉,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鄭東來,〈雲林縣政黨與派系之變遷(1981-2009年)〉,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劉佩怡,〈宗族、宗親會與選舉動員〉,《選舉評論》第6期(2009,臺北),頁123-186。
羅清俊,《重新檢視台灣分配政策與政治》台北:揚智出版社,2009。
何鴻明、王業立,〈地方派系如何操控寺廟的管理權?-以大甲鎭瀾宮的人事選舉爲例〉,《臺灣民主季刊》第7卷3期(2010,臺北),頁123-186。
蔡朝勳,〈地方派系、政黨與選舉之關係研究-屏東縣第十六屆縣議會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邱崇原、湯京平、黃建勳,〈地方治理的制度選擇與轉型政治:台灣水利會制度變革的政治與經濟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00卷第3期(2011,臺北),頁93-126。
盧信宏,〈誰取代了侍從主義?政治分歧與選制變遷下雲林縣政治連結的持續與變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1。
王志良、詹富堯、吳重禮,〈鞏固支持或資源拔樁?解析中央對地方補助款分配的政治因素〉,《政治科學論叢》第51期(2012,臺北),頁51-90。
王靜儀,《戰後臺中縣的地方派系與縣政發展1951-2005》,新北:稻鄉,2012。
蔡榮祥,《雲嘉南地方派系的持續與變遷》,臺北:華藝,2014。
楊弘任,《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增訂版)》,臺北:群學,2014。
黃百薇,〈農會選舉的理論與實際:格林市農會個案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張佑宗、盧信宏,〈總統選舉、國家認同與侍從主義的消失?--2000 年後雲林縣的個案研究〉,《政治科學論叢》第 61 期(2014,臺北),頁 1-40。
林明樺,周馥儀,《買來的政權:台灣選舉文化觀察》,台北:草根出版公司,2014。
莊卓穎,〈台灣成形中之地方政治新生態初探:從縣市層級選舉觀察台中市與嘉義縣地方派系〉,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林振祿,〈政黨政治發展與臺南地區地方勢力變遷(2005~201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黃柏叡,〈漁會侍從連結的變遷(1985-2016):以基隆區漁會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趙卿惠,〈民進黨台南執政侍從結構變遷之研究,1993-2013〉,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
邱祖顥,〈民主化後的馬祖地方政治生態與地方政治菁英的動員、經營與結盟〉,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丁仁方、趙卿惠、李依霖,〈民進黨地方侍從體制與臺灣基層民主轉型:臺南經驗的啟示〉,《臺灣民主季刊》第15卷第1期(2018,臺北),頁45-78。
丁仁方,〈族群動員、侍從主義與地方選舉:民進黨在臺南市的個案研究〉,《民主與治理》第6卷第2期(2019,臺北),頁85-114。
丁仁方,〈探索台灣地方政治基本運作特性〉,《台灣民主季刊》第16卷第1期(2019,臺北),頁143-54。
王金壽、翁立紘,〈追求地方政治研究的新典範〉,《台灣民主季刊》第16卷第1期(2019,臺北),頁127-40。
陳麗雅、王業立,〈民進黨為何攻不下農會?以2017年臺中市潭子區、大雅區農會選舉為例〉,《政治科學論叢》第82期(2019,臺北),頁115-152。
張辰漁等,《社會事-權勢者的勝利手冊:台灣地方政治史的50個關鍵字》,臺北:前衛,2021。
嚴婉玲等,《台灣地方政治讀本:來自青年世代的提問、實踐與反思》,新北:左岸,2023。
楊天傑,〈地方派系與樁腳轉型:高雄市的個案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99期(2024,臺北),頁69-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