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台灣史研究彙編(十四)族群關係

黎胖-avatar-img
發佈於黎胖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以出版時間排序

*2025.10.11更新

族群關係

張茂桂等著,《族羣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1993。

王雅萍,〈姓名與認同:以臺灣原住民族姓名議題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吳乃德,〈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基礎〉,《台灣政治學刊》第1卷(1996,臺北),頁5-40。

黃美英,《從部落到都市:臺北縣汐止鎮山光社區阿美族遷移史》。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

林佳陵,〈論關於臺灣原住民土地之統治政策與法令〉。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張茂桂,〈台灣的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收於施正鋒編《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1997),頁37-71。

王甫昌,〈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一九九○年代台灣的族群政治〉,《台灣社會學研究》第2期(1998,臺北),頁1-45。

陳茂順,〈戰後臺灣原住民政策─從平地原住民及原住民的身分區分去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998。 

張茂桂、吳忻怡,〈關於民族與族群論述中的認同與情緒:尊重與承認的問題〉,收入林佳龍、鄭永年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臺北:新自然主義,2001),頁147-180。

吳乃德,〈認同衝突和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台灣社會學》第4卷(2002,臺北),頁75-118。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2003。

汪明輝,〈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回顧與展望〉,收於張茂桂、鄭永年主編,《兩岸社會運動分析》(臺北:新自然主義,2003),頁95-135。

張毓芬、張茂桂,〈從公娼事件看台灣反對運動與國族問題〉,收於張茂桂、鄭永年編,《兩岸社會運動分析》(台北:新自然主義,2003),頁175-236。

高格孚 (Corcuff, Stéphane)著,《風和日暖: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臺北:允晨文化,2004。

黃玲華(Iwan Nawi),《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國會路線》,臺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2005。

楊士範,《礦坑、海洋與鷹架:近五十年的臺北縣都市原住民底層勞工勞動史》,臺北:唐山,2005。

王甫昌,〈由「中國省籍」到「臺灣族群」:戶口普查籍別類屬轉變之分析〉,《台灣社會學》第9卷(2005,臺北),頁75-118。

林詩偉,〈集體認同的建構:當代台灣客家論述的內容與脈絡分析(1987-200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吳乃德,〈愛情與麵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台灣政治學刊》9卷2期(2005,臺北),頁59-117。

張茂桂,〈台灣族群和解的坎坷路〉,收於施正鋒編《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台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2006),頁43-82。

廖雪茹,〈原運「女聲」:一個泰雅族原運女將的人類學生命史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藍佩嘉,《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臺北:行人,2008。

陳中禹,〈戰後初期「山地行政」的建立與推動〉,收入黃翔瑜編,《戰後檔案與歷史研究:第九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8),頁289-332。

王甫昌,〈族群政治議題在台灣民主轉型中的角色〉,《臺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2期(2008,臺北),頁89-140。

吳叡人,〈臺灣原住民自治主義的意識型態根源:樂信‧瓦旦與吾雍‧雅達烏猶卡那〉,洪麗完編,《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頁193-229。

黃智慧,〈中華民國在台灣(1945-1987):「殖民統治」與「遷佔者國家」說之檢討〉,收於台灣教授協會編《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臺北:前衛,2010),頁161-194。

詹素娟,〈從「山胞」到「民族」──臺灣原住民的身分認定與族群變遷〉,收於余敏玲主編,《兩岸分治:學術建制、圖像宣傳與族群政治(1945-2000)》(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11),頁253-280。

施聖文,〈劃界的政治:山地治理下的傳統領域,1895-2005〉。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艾美英(Bakan.Nubuq),〈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牧者的社會運動參與〉。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13。

王甫昌,〈臺灣弱勢族群意識發展之歷史過程考察〉,《臺灣文學研究》第4卷(2013,臺北),頁59-83。

葉高華,〈排除?還是放棄?平埔族與山胞身分認定〉,《臺灣史研究》第20卷第3期(2013,臺北),頁177-206。

范燕秋,〈二二八、族群菁英與戰後臺灣原住民社會的歷史轉折〉發表於「『二二八與臺灣戰後發展』學術研討會」(2015年8月10-11日),主辦單位:臺北市文化局/臺北二二八紀念館,2015,頁1-17。

林嘉祥,〈戰後山地選制的建立與政治菁英(1946-1951)〉。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阮俊達,〈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軌跡變遷(1983-201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柯朝欽,〈臺灣客家現代族群想像的三種類型:民族認同、公民權利以及認知框架〉,《全球客家研究》第5卷(2015,臺北),頁149-192。

林正慧,《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

陳麗華,《族群與國家: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

張維安等著,《客家族群與國家政策:清領至民國九○年代》,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15。

張維安,《思索臺灣客家研究》,臺北:遠流,2016。。(本書為遠流出版社一系列客家研究,均可參考)

吳叡人等著,《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經驗與理論的反思》,臺北:中研院社會所,2016。

謝世忠,《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臺北:玉山社,2017。

謝世忠,《後認同的污名的喜淚時代:臺灣原住民前後臺三十年1987-2017》,臺北:玉山社,2017。

張夢軒,〈綏撫、監控到自治─日治到戰後前期山地交易的制度形成與變遷〉,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2017。

王甫昌、彭佳玲,〈當代臺灣客家人客語流失的影響因素之探討〉,《全球客家研究》第11卷(2018,臺北),頁1-41。

松岡格著,周俊宇譯,《「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8

王甫昌,〈由文化、地域到族群:再論當代臺灣客家族群意識的現代性〉,收入李文良編《成為臺灣客家人》(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頁231–294。

吳豪人,《「野蠻」的復權:臺灣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與現代法秩序的自我救贖》,臺北:春山,2019。

張維安總主編,《客家族群關係》,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本書為交大出版社一系列客家研究之一,相關均可參考)

Kolas Yotaka,《pokavole tatopodhaolaeni, okavole 'i takasokolro'o vaha 還原真相,實現正義: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三年成果專輯》,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20。

夷將.拔路兒(Icyang ・ Parod),《O Pitiri’an to Heci^ no Nitayalan no Yin-cu-min-cu Indigenous Peoples Policy Achievements 2016-2020》,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20。

陳慧仙,《「原漢分治」下的人群隔離與跨界(1930–1960s)》臺北:南天書局,2020。

陳妘奇,〈樂信‧瓦旦在不同政權下的角色轉換 ── 一個生命史的考察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20。

劉俊雄,〈原住民族主體論及其挑戰:以戰後初期臺灣的山地行政改革案為例(1950-1954)〉,《國史館館刊》第69期(2021,臺北),頁1-37。

萬育莘,〈上帝捷足先登:戰後初期山地管制下的傳教管理(1945-196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2021。

李力庸,〈從改善生活到組織山地:山地定耕農業政策與推廣(1945-1960)〉,《臺灣學研究》第28期(2022,新北),頁67-94。

顧恆湛,《再殖民、地緣政治與抵抗:戰後台灣原住民族的形塑(1945–1984)》,臺北:南天書局,2022。

夷將.拔路兒(Icyang.Parod)總編輯,《史料導讀:臺灣原住民族抗爭運動史》,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22。

江婉琦,《移工怎麼都在直播》,新北:木馬,2022。

楊孟軒,《逃離中國:現代臺灣的創傷、記憶與認同》,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3。

簡永達,《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臺北:春山,2023。

張典婉,《台灣客家女性(二版)》,臺北:玉山社,2023。

蕭新煌等著,《三分天下:台灣客家族群政治的轉型》,臺北:巨流,2023。

王俐容編,《緣於山海之間:東臺灣的原民與客家》,臺北:遠流,2023。

葉高華,〈平埔原住民身分之謎〉、〈外省籍遷臺人數之謎〉、〈華語與外省人教育優勢之謎〉,收於氏著《臺灣族群史解謎:揭開平埔、外省、客家、福佬的歷史謎團》(臺北,春山,2024)頁157-249。

夷將.拔路兒(Icyang.Parod)總編輯,《臺灣原住民族土地流失的真相與和解》,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24。

夷將.拔路兒(Icyang.Parod),《承先啟後-臺灣原住民族權利的推手》,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24。

藍佩嘉,《成為「新二代」:多元文化與地緣政治下的跨國婚姻子女》,臺北:春山,2025。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黎胖書房
110會員
106內容數
書評書介、史普文章、影評隨感、政治時評。
黎胖書房的其他內容
2025/10/12
*以出版時間排序 *2025.10.11更新
2025/10/12
*以出版時間排序 *2025.10.11更新
2025/10/12
*以出版時間排序 *2025.10.11更新
2025/10/12
*以出版時間排序 *2025.10.11更新
2025/10/12
*以出版時間排序 *2025.10.11更新
2025/10/12
*以出版時間排序 *2025.10.11更新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閱讀這本書到中間的時候,正巧碰上台灣的國會改革大事,讀著讀著特別有感,不禁心想,如果各黨派的人在發言前都可以保有「對話」的基本觀念,那國家一定會走向更好的未來。 啊,雖然我覺得生活即政治,但心得還是先不提台灣目前的問題。回到重點.....
Thumbnail
閱讀這本書到中間的時候,正巧碰上台灣的國會改革大事,讀著讀著特別有感,不禁心想,如果各黨派的人在發言前都可以保有「對話」的基本觀念,那國家一定會走向更好的未來。 啊,雖然我覺得生活即政治,但心得還是先不提台灣目前的問題。回到重點.....
Thumbnail
本書作者施益堅是個德國人,原本書是寫給德國人看的台灣導覽指南,烏克蘭戰爭爆發後突然在德國爆紅,就被翻成中文。我想玉山社會翻成中文的原因,當然不是因為單純外銷轉進口,這本書把台灣寫得多好多讚,所以要轉回來台灣鼻香一下,而是本書實在是太精準捕捉到台灣民主轉型過程中涉及的複雜文化歷史議題。
Thumbnail
本書作者施益堅是個德國人,原本書是寫給德國人看的台灣導覽指南,烏克蘭戰爭爆發後突然在德國爆紅,就被翻成中文。我想玉山社會翻成中文的原因,當然不是因為單純外銷轉進口,這本書把台灣寫得多好多讚,所以要轉回來台灣鼻香一下,而是本書實在是太精準捕捉到台灣民主轉型過程中涉及的複雜文化歷史議題。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Thumbnail
本書從歷史的縱軸,討論了從一九四五年至二零零零年臺灣獨立的運動歷史,其中包含了臺灣獨立的思考、戰後臺灣獨立運動、海外臺灣獨立運動、整合與轉型這些方式下去對「臺灣獨立」做出了精細的分析
Thumbnail
本書從歷史的縱軸,討論了從一九四五年至二零零零年臺灣獨立的運動歷史,其中包含了臺灣獨立的思考、戰後臺灣獨立運動、海外臺灣獨立運動、整合與轉型這些方式下去對「臺灣獨立」做出了精細的分析
Thumbnail
我想說的是 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賴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
Thumbnail
我想說的是 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賴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嗶
Thumbnail
在日本統治之下,短短的五十年還構不成絕對的民族認同,書中的台灣本地人視日本人為侵略者,但同時又羨慕著能得到日本民族認同的人,矛盾的情緒在戰爭之下無處可逃,城市被轟炸、人們移往郊外,直到戰爭結束好似一切將歸向和平。
Thumbnail
在日本統治之下,短短的五十年還構不成絕對的民族認同,書中的台灣本地人視日本人為侵略者,但同時又羨慕著能得到日本民族認同的人,矛盾的情緒在戰爭之下無處可逃,城市被轟炸、人們移往郊外,直到戰爭結束好似一切將歸向和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