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場災後救援,卻因感染奪走生命
2025 年 10 月,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成重大災情,一位熱心的鏟子超人在救災期間腳部遭刺傷,最終因感染引發敗血症不幸病逝。這起事件震撼全台,也再次提醒我們:感染不是小事,尤其在災後環境中,細菌無所不在,防護不能鬆懈。
這篇文章希望從鏟子超人事件出發,深入探討感染的風險、常見致病菌、災後防護原則與臨床警訊,幫助民眾建立正確的風險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
一、鏟子超人事件回顧:感染如何奪走生命?
一位熱心的鏟子超人在救災期間腳部遭不明物刺傷,雖持續工作 8 天,但最終因感染惡化引發敗血症,送醫後仍不治。疾管署指出,災區土壤與污水中可能含有多種致病菌,包括:- 創傷弧菌、腸弧菌、霍亂弧菌
- 類鼻疽伯克氏菌、鉤端螺旋體菌
- 假單胞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
這些細菌可透過傷口進入體內,導致局部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敗血症與截肢風險。
二、感染的臨床風險:不只是發炎,更可能致命
感染若未即時處理,可能出現以下併發症:
- 蜂窩性組織炎:皮膚紅腫熱痛,擴散迅速
- 壞死性筋膜炎:俗稱「食肉菌感染」,需緊急手術
- 敗血症:細菌進入血液,引發全身性炎症反應,死亡率高
- 截肢或器官衰竭:感染控制不及時,可能需切除肢體保命
📌 災區環境潮濕、衛生條件差,感染風險遠高於一般情境。
三、災後感染防護三原則:「三樣保護」不可少
疾管署呼籲鏟子超人與志工遵守「三保」原則:
- 裝備保護:穿雨鞋、長靴、防水手套與口罩,避免直接接觸污水與泥土
- 飲食保護:水需煮沸,避免食用泡水或解凍過久的食物
- 清潔保護:環境以含氯漂白水消毒,餐具煮沸或使用稀釋漂白水擦拭
四、感染警訊不可忽視:這四種症狀要快就醫
疾管署提醒,若出現以下症狀,應立即就醫:
- 傷口紅腫熱痛、流膿或惡臭
- 發燒、寒顫、心跳加快
- 意識混亂、呼吸急促
- 傷口周圍皮膚變色或擴散迅速
📌 災區志工、清理人員、居民皆屬高風險族群,應提高警覺。不要等到嚴重惡化才就醫!
五、鏟子超人事件的啟示:英雄也需要保護
鏟子超人的離世不只是個人悲劇,更是公共衛生的警鐘。他用生命提醒我們:再堅強的人,也敵不過忽視感染風險的代價。
災後防疫不只是防傳染病,更要防「傷口感染」。每位志工、居民、清理人員都應視自己為「鏟子超人」,但更要記得:英雄也需要裝備與保護。
結語:感染不是小事,防護才是關鍵
鏟子超人的故事讓我們深刻理解,感染可能悄悄奪走健康甚至生命。災後環境中,細菌無所不在,唯有落實裝備、清潔與警覺,才能真正守護自己與他人。
有任何不適或感染徵兆,務必提高警覺!也謝謝鏟子超人的付出,但一定要顧好自己的身體健康!
資料來源:
1.https://tw.news.yahoo.com/%E6%8C%96%E5%9C%9F%E6%A9%9F%E8%B6%85%E4%BA%BA-%E5%8F%97%E5%82%B7%E6%84%9F%E6%9F%93%E9%9B%A2%E4%B8%96-%E7%96%BE%E7%AE%A1%E7%BD%B2%E6%9B%9D9%E7%A8%AE%E8%87%B4%E7%97%85%E7%B4%B0%E8%8F%8C-%E6%8F%90%E9%86%92%E9%8F%9F%E5%AD%90%E8%B6%85%E4%BA%BA-%E8%A6%813%E4%BF%9D-101900031.html
2.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51007016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