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的世界裡,評價一家企業不能只看短線故事,而要看它正處於哪個「企業生命週期(Corporate Life Cycle)」階段。
這是一個經典但經常被忽略的框架─從新創期(Start-up)、成長期(Growth)、成熟期(Maturity),再到衰退期(Decline),不同階段的公司,對應的策略、估值邏輯與風險報酬結構都完全不同。
想要第一時間獲得市場上的最新資訊及分析嗎?
歡迎點擊下方連結訂閱【馬克觀點MKP】電子報,在即時更新資訊的同時,獲得最深入的分析~
【AI新參賽者:Oracle】
以 Oracle(ORCL)為例,這家公司在雲端轉型與AI熱潮中重新受到矚目,看似迎來第二春,但從週期角度看,它早已不再是高速成長型公司,而是從原本已成熟的第一增長曲線嘗試跨入「第二增長曲線」的過渡型企業。
這階段的企業特徵是:原本的核心業務成長趨緩、毛利穩定,但開始尋求新敘事(例如AI或雲端)來延續生命週期。
問題在於,這種「再成長曲線」的成功率是較低的─因為舊的組織文化、組織架構、甚至決策流程,都會天然的抗拒顛覆式創新,而且公司越大歷史越悠久,管理面的科層制(或稱官僚制,bureaucracy)可能越明顯,導致越可能出現流程僵化,俗稱「守成」。
這就是為什麼歷史上許多科技巨頭(如Nokia、Kodak、BlackBerry)在面對產業轉變時,儘管技術和資金都不缺,最終還是走向衰退。
換言之,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基因」問題。
不過並非所有老牌公司都不可能成功回春,以Microsoft而言即是少數成功從成熟期跨入再成長期的企業;但請注意,這是透過更換CEO 和徹底的文化革新才實現的!
AI熱潮確實為Oracle提供了「第二春」的敘事,但投資人可能需要警惕市場炒作帶來的波動風險。我們需要超越短期的數字和市場新聞,從一個更宏觀、更長遠的角度去思考一家公司的內在價值與潛在風險。
我個人而言,目前仍不會買入ORCL,除非在下一次大熊市中,它仍能證明AI故事背後的現金流增長是真實且可持續的,證明其「新的」第二增長曲線真的成立,以及其近年來的併購和技術投資真的能讓其突破先天「基因」限制。
誠如巴菲特所言:當潮水退去時,才知道誰在裸泳。
對我來說,這句話不是比喻,而是實戰準則─任何企業若靠敘事上漲股價,就得經得起一次大型市場週期的驗證。
若不考慮今年AI題材的突發暴漲,ORCL過去十年的年均估值增長約15%,這在防守型資產中已屬優秀,但它並非高速成長型公司。
我會把它歸在「優質藍籌股」的範疇─能穩定打敗通膨與大盤,但不會是我追求複利爆發的核心標的。
【谷底回升?:Intel】
反觀 Intel(INTC),我同樣不會投入。
原因非常明確─製造問題仍未解決。
除非它像當年的AMD一樣,果斷剝離製造部門、專注於IC設計(fabless 模式),否則難以從根本上翻身。
然而,美國當前的產業政策方向很明顯不會允許這件事發生。
為何?因為在地緣戰略上,美國需要一家「國內可控」的高階晶片製造公司。
在台積電(TSMC)、三星主要產能位於美國領土之外的情況下,Intel就成為西方世界唯一合乎資格的候選人。
「With TSM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territory, the most obvious candidate for a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 the West is Intel.」
這句話是事實,但真成真,第一,代表台海已爆發戰爭,台積電連鎖效應大家都知道後果如何。
第二,西方國家仍能如上所述,透過英特爾生產高階晶片,但納入良率及供應鏈(不少關鍵供應商仍位於亞洲尤其是日本)考量,勢必單位成本會是現在好幾倍!
光這兩點,就足以造成超級大熊市。
Intel確實有機會在區域性戰爭中藉助地緣紅利翻身,但那會是需要時間、且需巨額資本開支的過程,並非一蹴可幾。
並且台積電在台灣以外也不是完全沒有產能,到2030年,在歐美、日本等地的境外高階產能預估將達10~20%,仍然供不應求。
所以在那種(發生戰爭的)假設情境下,投資人要評估的問題是:「當全球供應鏈重組後,Intel能否在效率與技術上擊敗一個『殘血版』的台積電?」
這問題極其複雜,因為半導體競爭不只是技術戰,更是供應鏈完整度與地緣政治穩定性的比試。
從價值投資角度來說,若真出現那樣的「灰天鵝」事件(灰犀牛與黑天鵝的綜合版,指的是發生機率低,但並非不可預測,且會帶來嚴重後果的事件),台積電的估值勢必大幅下修,而Intel長期反而可能迎來「逆向反彈」機會。
但那樣的投資邏輯,建立在世界已經失序的前提下────也就是「人還活著」的情況下,才有意義的配置策略。
回到現在這個時空,若你考量的是「晶圓製造」,你不會買Intel;
若考量「IC設計」,則市場上其實還有更好更優質的公司能選,也不一定要英特爾。
而這正是半導體投資最容易被低估的一點:
它不是一個產業,而是一個生態系。
它牽涉的除了單一技術突破,更多是整個全球供應鏈的協作與分布。
每一家公司的競爭優勢,都受到地緣政治、政策補貼、研發能力、甚至工程師人才流動的影響。
任何單一公司都無法脫離整個系統存活。
因此,「半導體除了技術問題,產業鏈與產業結構問題亦是考量重點」
這個產業的護城河,不只在專利、製程與晶片架構,而在於它所連結的那張全球網絡──
上游的IC設計、中游的晶圓製造、下游的封裝與應用以及支流的材料與機台,加上環環相扣的知識體系與國家政策。
【我們真正要做的事】
對投資人而言,我們能做的,不是預測哪家公司永遠勝出,而是在每一次的市場週期中,盡可能模糊但正確地做出最合理的選擇。
許多公司都曾在舞台中央,也都曾在某個時刻被市場質疑是否走到盡頭。
但最後能留下來的,都是最能適應市場變化的。
在半導體或AI這樣的產業中,投資的關鍵不是找下一個漲十倍的「飆股」,而是判斷一間公司的「生命週期曲線」是否仍在向上,以及未來能持續向上多久?會不會因為一場熊市就打回原形??
當一家企業的敘事與現金流能在不同景氣階段中相互驗證,那才是真正的長期投資機會。
ORCL目前仍在證明這點的路上,INTC則還在掙扎於轉型的十字路口(但它確實有付出努力,包括近期與NVDA的合作案)。
而我們能做的,是以不變的心態應萬變,靜靜等待潮水退去,看誰仍然能穿著泳褲站在沙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