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師說,調整禱告的內容,直到越接近神的心意,就越能夠感受到神的回應。
牧師舉了自己就讀建國中學時候的例子。一開始,他向神禱告,「每次考試都考一百分」。神沒有回應他,他能理解,因為覺得要求永遠考一百分明顯是妄想。他調整自己的禱告內容,變得更具體,向神祈求,自己「會寫的都寫對,不會寫的都猜對」。神仍然沒有滿足他,畢竟這和考一百分實質上沒有差別。他繼續調整自己的禱告內容,向神祈禱,自己「不要粗心,會寫的都寫對」。這個版本,牧師覺得很合情合理,然而神仍然沒有滿足他的請求。經歷這幾次失敗,牧師沒有放棄相信上帝、放棄禱告。終於,神回應了牧師。當牧師嘗試祈禱,他期望自己「考試考好,不要驕傲;考試沒考好,不要沮喪」。牧師,以及牧師身邊的同學,都感受到了。理應匆匆忙忙、連滾帶爬的高三生活,牧師卻過得從從容容,游刃有餘,比如,竟然還有餘裕每週固定參加教會活動。
牧師說,因為禱告的內容符合上帝的心意,所以上帝就幫助了他「考試考好,不要驕傲;考試沒考好,不要沮喪」。聽到這裏,我有些不以為然。我聽不出來,神回應了什麼?難道不是,牧師自我反省,覺得需要調整到一個比較可行的目標?聽起來,上帝是引起牧師自我對話的媒介。若改成寫日記、長期心理諮商,可能也會有類似的效果。把故事中上帝的角色抽掉,好像也能走到相同的結局。
我想起了「奧坎剃刀(Ockham’s Razor)」,又稱「簡約法則」,這個原則的核心是「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科學研究中,當兩個理論都能解釋觀察到的現象時,科學家傾向於選擇假設較少、較簡單的理論。
然而,我曾經有跟上述故事,剛好完全相反的一種不以為然。當時看到一則電視新聞。新聞上說,插在香爐裡的一根香,如果突然間自己熄滅,這並不是神明生氣的意思,而是那根香剛好遇到不利條件。比如說香受潮、當下氣流變化、香灰堆積阻擋氧氣接觸等。記者說,廟宇中許多現象其實都是有科學解釋的,請大家勿信迷思。聽到這裏,我挺疑惑。因為,「有科學解釋」和「因為神明生氣」邏輯上並不互斥。有沒有可能是「因為神明生氣,所以你鬼使神差拿到那批受潮的香」?有沒有可能是「因為神明生氣,所以神操控了風的方向,使香火熄滅」?如果是這樣的思路,有沒有可能反省對話能帶來成長的機制本身就來自神的設定?
我忽然想起,基督徒常說:「上帝尊重人,給人自由意志決定是否相信祂。」我可以相信上帝在所有的過程中做工,雖然/但是所有的過程好像也都不一定需要上帝。而這可有可無的樣子,可能也來自上帝的設計。
值得一提的是,奧坎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1287-1347)是相信上帝的。「奧坎剃刀」的「奧坎」指的是「出生於奧坎的威廉」。應用剃刀在信仰中,威廉主張不需要假設太多,或嘗試解釋神跡。信仰就是簡單、堅定地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