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有些企業職場裡流行一種奇特的語言現象,被戲稱為「我要體」:
「我要你這樣」、「我要這份報告」、「我要馬上完成」。 表面上只是直白的需求表達,實際上卻隱含著命令與不對等的權力關係。
這種語言習慣看似瑣碎,但影響不容小覷。職場文化會外溢到整個社會
職場是社會化的延伸。一個新人進入公司,如果每天聽到的語言都是「我要」、「不要」,久而久之,就會把這種語氣當作「專業標準」。
問題是,這並不代表成熟的溝通,而更像是「巨嬰式表達」。
結果會是什麼?
- 語言塑造思維:缺乏協商,習慣命令。
- 社會化效應:新人成長後把錯誤文化帶往其他地方。
- 形象外溢:外國人若接觸到這種企業氛圍,會覺得台灣職場不夠專業、不好合作。
換句話說,職場文化不只是內部管理風格,而是會漸漸影響整個社會氣質,甚至進一步影響台灣在國際上的形象。
軟實力從哪裡來?
軟實力不是喊口號,而是能讓世界覺得「這個國家有吸引力,值得靠近」。
日本的動漫、韓國的 K-pop、瑞士的和平中立,都是具體的文化符號。 中國近年來靠網路小說(網文)成功培養全球兩億讀者,也在塑造新的文化影響力。
那麼,台灣能靠什麼?
我們常說的「科技 × 民主 × 人情」其實更像是人類社會的共同未來,普世而美好,但缺乏獨特性。真正能成為軟實力的,必須是 具體、可感知、能被世界模仿或尊敬 的符號。
從「我要體」到「好合作」
如果台灣的職場文化長期停留在「我要體」這種不成熟的語言習慣,外溢到社會與國際合作場合,最終輸出的將不是魅力,而是負面印象。
但換個角度,如果台灣能在職場文化上率先展現:
- 尊重(語氣成熟,重視對方感受),
- 協作(一起解決問題,而非單向命令),
- 專業(清楚表達需求與標準),
那麼「台灣人=專業、成熟、好合作」就會逐漸成為國際品牌。這比單純依靠科技或商品更有長遠影響,因為「文化氣質」才是最難取代的軟實力。
結語
軟實力往往從細節中誕生。
一個國家的職場文化,不只是公司內部的風格,而是會透過語言、習慣和行為模式,慢慢塑造社會的樣貌,最後成為國際眼中「這個國家的人是什麼樣子」。
如果台灣能從改善職場語言開始,培養出 尊重與專業的合作文化,那麼未來的軟實力或許不是動漫、不是 K-pop,而是一種更難得的氣質:
👉 「一個小而強、專業又有人情味的社會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