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信仰的「異化」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信仰如何偏離它的本質且變成一種壓迫人的「異己」力量?

以色列人出去與非利士人打仗,安營在以便以謝;非利士人安營在亞弗。非利士人向以色列人擺陣。兩軍交戰的時候,以色列人敗在非利士人面前;非利士人在戰場上殺了他們的軍兵約有四千人。百姓回到營裏,以色列的長老說:「耶和華今日為何使我們敗在非利士人面前呢?我們不如將耶和華的約櫃從示羅擡到我們這裏來,好在我們中間救我們脫離敵人的手。」於是百姓打發人到示羅,從那裏將坐在二基路伯上萬軍之耶和華的約櫃擡來。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非尼哈與神的約櫃同來。耶和華的約櫃到了營中,以色列眾人就大聲歡呼,地便震動。非利士人聽見歡呼的聲音,就說:「在希伯來人營裏大聲歡呼,是甚麼緣故呢?」隨後就知道耶和華的約櫃到了營中。非利士人就懼怕起來,說:「有神到了他們營中」;又說:「我們有禍了!向來不曾有這樣的事。我們有禍了!誰能救我們脫離這些大能之神的手呢?從前在曠野用各樣災殃擊打埃及人的,就是這些神。非利士人哪,你們要剛強,要作大丈夫,免得作希伯來人的奴僕,如同他們作你們的奴僕一樣。你們要作大丈夫,與他們爭戰。」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打仗,以色列人敗了,各向各家奔逃,被殺的人甚多,以色列的步兵仆倒了三萬。神的約櫃被擄去,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非尼哈也都被殺了。 〈撒母耳記上〉 4: 1–11

最近聽聞有教會的牧師非常關心自己牧養的會眾有沒有參與聚會,我的一位朋友也在其中,他因為想去其他教會聚會因此比較少到該牧師牧養的教會聚會,而被牧師誤會沒有在參與聚會。但其實在這之前,他已多次與該牧師討論自己的未來規劃,但出於一些原因,我的朋友還是以某種方式被強制留下來在他們的服事同工群中。因此,除了參與被安排的服事之外,在服事之餘的時間他會去參與其他教會的聚會。然而,卻被該牧師認為他沒有在聚會讓他覺得非常冤枉和莫名其妙。

其實牧師關心自己的會眾並沒有什麼不對,但近年來教會也把「聚會」推往到一個極端。例如,認為不應該參與線上聚會;認為會眾應該參與教會中的各個聚會(團契、禱告會、主日等等)。有的會眾因為參與較多的服事而成為教會中核心的同工,因此除了需要參與教會內大大小小的會議外,也被要求各種聚會也都應當出席,理由是這樣才能成為「榜樣」,並且主張這樣可以經歷到上帝豐富的「祝福」。而我得知到,因為服事人員緊縮的關係,教會牧者也要求(儘管聲稱不勉強)同工必須參加多堂主日聚會,且也勉勵會眾參與多堂主日聚會的服事,理由是這樣祝福多、恩典多,可以更多經歷到上帝。

這種現象我相信也許在一些教會中已不見怪,曾幾何時參與教會的聚會變成一種集點數的概念,好像集滿多少點數可以得到更多的「祝福」和「恩典」。

回到我這位朋友的案例,他因為比較少去該牧師牧養的教會聚會,因而被牧師認為他離開了信仰、離開了上帝,簡直是罪大惡極。而我認為這樣的指責顯示出了對信仰本質的誤解,我稱之為信仰的「異化」。而我想從以色列人出兵攻打非力士人後約櫃被擄的故事來說起信仰「異化」的問題。

以色列人約櫃被擄事件

〈撒母耳記上〉第四章描寫到以色列人出兵攻打非力士人的故事,以色列人一出兵便慘敗給非力士人。當以色列人在檢討為何戰敗以及該如何反擊時,他們得出的策略就是將耶和華的約櫃抬來。這樣的想法很簡單,因為約櫃象徵著耶和華上帝的同在,因此將約櫃扛來意味著上帝就在我們中間,必定可以逆轉現在的戰情。然而,以色列人這樣做反而更加振奮非力士人不得敗北的士氣,而最終以色列又再次敗給非力士人,且約櫃還被擄走。

這段故事讓我們看到,以色列人對他們所信仰的耶和華上帝的一個根本性誤解,認為代表耶和華上帝的約櫃就是上帝本身,將約櫃扛台來就意味著上帝在我們中間,以期盼上帝的大能可以施展在他們中間。古時以色列人長久以來都有這樣的看法,即認為上帝住在遙遠的天上,只有在要傾聽人願時才會下來到聖殿(或會幕)的至聖所,因為約櫃在裡頭的緣故;意味著上帝親自來到至聖所來傾聽人的禱告。

摩西素常將帳棚支搭在營外,離營卻遠,他稱這帳棚為會幕。凡求問耶和華的,就到營外的會幕那裏去。 當摩西出營到會幕去的時候,百姓就都起來,各人站在自己帳棚的門口,望着摩西,直等到他進了會幕。 摩西進會幕的時候,雲柱降下來,立在會幕的門前,耶和華便與摩西說話。 〈出埃及記30: 7-9〉

摩西素常將帳棚支搭在營外,離營卻遠,他稱這帳棚為會幕。凡求問耶和華的,就到營外的會幕那裏去。 當摩西出營到會幕去的時候,百姓就都起來,各人站在自己帳棚的門口,望着摩西,直等到他進了會幕。 摩西進會幕的時候,雲柱降下來,立在會幕的門前,耶和華便與摩西說話。 〈出埃及記30: 7-9〉

但這樣的誤解其來有自,因為若我們看整個舊約聖經,便會發現以色列人對上帝的理解以及描述是作為創造宇宙天地和一切萬物的「全能者」。「全能者」這個詞的希伯來文是"El Shaddai",這個詞有幾個意思:

(1) 「大山」。以色列人看到萬物的創造相當雄偉,尤其因為耶路撒冷地處高原,看到四周群山環繞,因而引起敬畏之心,稱這創造萬物的上帝為"El Shaddai"。也有一說認為該詞表示上帝有如「大山」,根基穩固且是永恆的存在。

(2) 上帝是「富有」的上帝,祂是自有永有、且萬物都由牠創造的上帝(參 〈出埃及記〉3: 14)。

(3) 上帝是孕育生命的主,使一切生命得以得到飽足和生存。

因此,這樣對上帝的理解顯示以色列人對「人」以及「上帝」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強大的對比關係。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是自有永有、全能的「無限者」,而「人」僅是被創造的「有限者」。這樣的上帝形象對以色列人而言,實遙不可及,無法認識。

God said to Moses, "I am who I am. (Exodus 3:14)

God said to Moses, "I am who I am. (Exodus 3:14)

我們由此可看到,以色列人對上帝的理解時常也是我們常犯的錯誤,即認為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居住在遙遠的天上,我們看不見、找不到,無法認識且明白祂;上帝平常也不在我們當中,因為祂與我們距離甚遠。在〈約伯記〉當中,作者透過約伯和三位朋友的對話強調創造宇宙萬物全能的耶和華上帝,祂的創造和祂的旨意是我們作為有限的人所無法明白的。但儘管人的渺小和有限,人真的無法認識上帝嗎?〈約伯記〉四十二章為本書最經典的一章,因為約伯竟然說祂如今親眼看見了上帝(參〈約伯記〉42: 5)。

人與上帝的內在關係更勝於外在的行為儀式

以色列人敗給非力士人,與是否將約櫃扛抬過來沒有關係,而是在於以色列人與上帝關係的疏遠:「童子撒母耳在以利面前事奉耶和華。當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撒母耳記上〉3:1)。耶和華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顯示了以色列人靈性上的枯乾。除此之外,我們也看到耶和華上帝是非常樂意與祂的百姓說話,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是願意來到我們中間和我們說話的,但如上述經文所述,以色列人當時生命的光景竟然使得耶和華不常有默示。從〈以賽亞書〉我們能夠看到上帝祂對自己的描述以及祂對人的渴望:

耶和華如此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裏是我安息的地方呢?耶和華說:這一切都是我手所造的,所以就都有了。但我所看顧的,就是虛心痛悔、因我話而戰兢的人。 〈以賽亞書〉66: 1-2

如舊約中許多作者一再所描寫的,耶和華上帝是自有永有、創造一切萬物且超越一切的全能主宰。上帝為何要住我們人手所造的殿呢?祂也不需要我們為祂獻上任何燔祭,因為一切都是祂所造的,祂一樣都不缺。但上帝唯一所在意的是我們人的「心」,我們是否願意回轉向祂,遠離一切惡行,並敬畏祂,依祂的話語而過聖潔的生活:

你本不喜愛祭物,若喜愛,我就獻上,燔祭你也不喜悅。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 〈詩篇〉51: 16–17

我們或許也像以色列人一樣,時常來到聖殿中獻祭,但其實我們的心卻遠離上帝。上帝唯一在意的是我們是否有憂傷痛悔的心,願意在平常的生活中來到祂面前認罪悔改,時常住在祂裡面連結於祂、渴慕祂的話,與祂建立親密的關係,如〈雅歌〉所述,「願你吸引我,我們就快跑跟隨你」(〈雅歌〉1: 4)。

願他用口與我親嘴!因你的愛情比酒更美。你的膏油馨香,你的名如同倒出來的香膏,所以眾童女都愛你。願你吸引我,我們就快跑跟隨你。王帶我進了內室。我們必因你歡喜快樂,我們要稱讚你的愛情,勝似稱讚美酒。她們愛你是理所當然的! 〈雅歌〉1: 2-4

願他用口與我親嘴!因你的愛情比酒更美。你的膏油馨香,你的名如同倒出來的香膏,所以眾童女都愛你。願你吸引我,我們就快跑跟隨你。王帶我進了內室。我們必因你歡喜快樂,我們要稱讚你的愛情,勝似稱讚美酒。她們愛你是理所當然的! 〈雅歌〉1: 2-4

而若我們從「聚會」這件事情的本質來看,聚會本身應該是為了敬拜和讚美上帝的偉大,以及耶穌為我們犧牲生命而賜予我們的恩典;是一個我們出於愛上帝、對上帝恩典的回應。如今可惜的是,聚會反而成為一種「異己」的力量在壓迫許多弟兄姊妹,使得沒去聚會變成一種指控,被指控為不愛上帝或離開上帝。聚會和服事的次數多寡成為衡量一個基督徒信仰虔誠程度的指標,教會曾幾何時也陷入新自由主義的陷阱,把會眾的信仰生命以聚會和服事多寡的量化標準來加以衡量,甚至現在我們也常有以聚會人數來評量教會成功與否的印象。在這個數字化管理的世界,「量」似乎勝過了「質」,但從聖經來看,上帝看「質」勝過於「量」,因為不論獻燔祭的次數和數量如何,耶和華始終在意的是人「憂傷痛悔的心」。

更糟糕的是,許多牧者強調聚會的重要性的教導使會眾有一種錯誤的認知,即:只有來到教會才得以遇見上帝,來到教會上帝才會垂聽禱告,大家一起聚會禱告,力量越強,上帝聽得更清楚,聚會越多可以領受越多的祝福。這樣的教導無異於以色列人將約櫃抬來,以為這樣上帝就在我們當中,一切都安了。我並非不鼓勵參與聚會、禱告會或團契,而是這樣的認知,容易使得人對信仰本質有一種誤解,認為在教會禱告比較靈驗、將聚會次數視作領受祝福的集點數行為、那些因為一些原因無法聚會的人可能被視作差人一等、甚至將聚會次數作為衡量會眾信仰虔誠的標準而產生比較心態。

我們應當在哪裡聚會(敬拜)?

婦人說:「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你們倒說,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耶穌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上帝是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 〈約翰福音〉4: 19–24

在約翰福音記載到耶穌與撒馬利亞婦人的對話,提及了我們應當在哪裡敬拜,以及該怎麼敬拜的問題。首先,耶穌提到敬拜上帝不在於地點在哪裡。第二,上帝是靈,所以我們應當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祂。因此,敬拜上帝、經歷上帝重點不在於地點必須在耶路撒冷的聖殿、在聖所還是至聖所,以及是否有約櫃[1]。而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是否願意與上帝連結。因為上帝是靈,所以我們必須用我們靈來敬拜祂。以我們的靈來敬拜祂,意味著我們必須從外在的行儀轉向我們的內在,因上帝是靈,所以與上帝的交通是由我們裡面的靈來與祂交通。耶穌也說道:

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馬太福音〉6: 6

耶穌在此的意思並不是指我們在禱告的時候必須真的進到房間並關上門禱告,而是指要進入到我們裡面,來與祂交通。而這一切的先決條件就如〈詩篇〉的詩人所說,我們帶著「憂傷痛悔的心」到祂面前。詩人意指來到上帝面前是因為承認自己生命的缺陷,而願意謙卑自己來尋求上帝,與上帝親近。因此,不論將聚會理解為一種義務、禱告靈驗的場所或集點數的概念,其實都如同以色列人將約櫃扛來的行為一樣,在外面尋找神,而不是回到自己裡面,實誤解了信仰的本質。



[1] 相信熟悉「聖經預像學」(Biblical Typology)的讀者聽過一個說法,即:舊約是「影子」(tupos[預像]),新約是「實體」(antitupos[原型]):「亞當乃是那以後要來之人的預像。」(〈羅馬書〉5: 14)舊約對獻祭的描述中所提到「燔祭壇」、「外院」、「聖所」及「至聖所」即作為人信仰的內在狀態的一種預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Gabriel Lux
1會員
34內容數
對我們的生活世界、生命的遭遇進行反思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一位咖啡愛好者分享他在雙11前的購物規劃。他不僅推薦了自己喜愛的咖啡豆品牌(如李董、音樂家系列)與手沖器材,還分享了實用的挑豆技巧。同時,他記錄了一項個人實驗:剛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想測試透過分享真心喜愛的商品,是否能為自己的咖啡開銷「回血」。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一位咖啡愛好者分享他在雙11前的購物規劃。他不僅推薦了自己喜愛的咖啡豆品牌(如李董、音樂家系列)與手沖器材,還分享了實用的挑豆技巧。同時,他記錄了一項個人實驗:剛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想測試透過分享真心喜愛的商品,是否能為自己的咖啡開銷「回血」。
Thumbnail
出國旅行時,準備充分的行李能讓旅程更加輕鬆愉快!本文整理了大人旅行的全方位行李清單,從護照、信用卡到各種旅行好物一應俱全。特別是防盜小物、瞬熱熱水壺和過濾蓮蓬頭等必備單品,讓你的旅行更舒適、安全。此外,還介紹了蝦皮分潤計劃,讓你在購物的同時還能輕鬆賺取分潤,無論是準備行李還是購物分享,都是不錯的選擇
Thumbnail
出國旅行時,準備充分的行李能讓旅程更加輕鬆愉快!本文整理了大人旅行的全方位行李清單,從護照、信用卡到各種旅行好物一應俱全。特別是防盜小物、瞬熱熱水壺和過濾蓮蓬頭等必備單品,讓你的旅行更舒適、安全。此外,還介紹了蝦皮分潤計劃,讓你在購物的同時還能輕鬆賺取分潤,無論是準備行李還是購物分享,都是不錯的選擇
Thumbnail
只是在當中目擊這等異常的,卻在不明白、猜心,再不明白、再猜心着當中的舉動,但就是在當中没有一人肯定結論,牠們是生着愛心去良心發現,可是再又得不出第二個信仰的結論,去論圓這個現象。
Thumbnail
只是在當中目擊這等異常的,卻在不明白、猜心,再不明白、再猜心着當中的舉動,但就是在當中没有一人肯定結論,牠們是生着愛心去良心發現,可是再又得不出第二個信仰的結論,去論圓這個現象。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了猶太人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介紹了舊約聖經對於猶太人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對於抽象事物的詮釋和觀點。文章中談及了舊約聖經對於統治權力和家庭價值的看法,以及猶太人經歷的國家興衰。透過深入瞭解猶太人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們的價值觀和行為。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了猶太人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介紹了舊約聖經對於猶太人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對於抽象事物的詮釋和觀點。文章中談及了舊約聖經對於統治權力和家庭價值的看法,以及猶太人經歷的國家興衰。透過深入瞭解猶太人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們的價值觀和行為。
Thumbnail
凡是那些跪倒在某個巨大存在之前的,我們一律可稱之為虔誠 虔誠的XX國人「可能因為國家也有他們的難處吧...」 虔誠的世界公民「因為我們現在是個全球化的世界啊…」 虔誠的信徒「因為XXX上寫了…」 虔誠的…
Thumbnail
凡是那些跪倒在某個巨大存在之前的,我們一律可稱之為虔誠 虔誠的XX國人「可能因為國家也有他們的難處吧...」 虔誠的世界公民「因為我們現在是個全球化的世界啊…」 虔誠的信徒「因為XXX上寫了…」 虔誠的…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在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的行為差異。從日常生活的接觸和交流中,作者發現人們對於戰爭的態度多樣且變化莫測。文章也引用了聖經中的相關經文,進一步闡述了人類對於尊嚴、勇氣、正義和愛的追求。最後,文章指出了歷史中的不義之戰必將失敗,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事實。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在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的行為差異。從日常生活的接觸和交流中,作者發現人們對於戰爭的態度多樣且變化莫測。文章也引用了聖經中的相關經文,進一步闡述了人類對於尊嚴、勇氣、正義和愛的追求。最後,文章指出了歷史中的不義之戰必將失敗,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事實。
Thumbnail
我們崇拜烈士和瘋子, 在道德的表達上搖搖欲墜,在 猜想和深刻的現實之間徘徊, 碰撞在兩個極端的邊緣。 我們所屈服的觀念只不過是謬論, 假裝了解它們的重力, 使雙方都陷入言語障礙, 忘記了我們人性的共同點。 我們樹立榜樣,相信我們能夠實現, 某種虛假的成就感, 只有少數人走過,更少人看到,
Thumbnail
我們崇拜烈士和瘋子, 在道德的表達上搖搖欲墜,在 猜想和深刻的現實之間徘徊, 碰撞在兩個極端的邊緣。 我們所屈服的觀念只不過是謬論, 假裝了解它們的重力, 使雙方都陷入言語障礙, 忘記了我們人性的共同點。 我們樹立榜樣,相信我們能夠實現, 某種虛假的成就感, 只有少數人走過,更少人看到,
Thumbnail
在 YouTube 上觀看「以色列、巴勒斯坦 到底有什麼仇?猶太人、阿拉伯人的百年恩怨 哈瑪斯、巴勒斯坦是什麼關係? @cheapaoe」https://youtu.be/luMF5x-IHys?si=i1-zrIK5ncIeq0Pr 在 YouTube 上觀看「以巴衝突4000年前就發生?
Thumbnail
在 YouTube 上觀看「以色列、巴勒斯坦 到底有什麼仇?猶太人、阿拉伯人的百年恩怨 哈瑪斯、巴勒斯坦是什麼關係? @cheapaoe」https://youtu.be/luMF5x-IHys?si=i1-zrIK5ncIeq0Pr 在 YouTube 上觀看「以巴衝突4000年前就發生?
Thumbnail
一般人的國際觀常陷入「擬人化」的謬誤,把自身在法治社會對公平正義的價值觀與認知,簡化套用在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認為國與國之間的往來,如同人與人之間一樣,遵循著普世一致的規範與道理,以至於當現實與認知失衡時,便哭爹喊娘對著空氣呼喊著不公不義,甚至做出義和團式的自殺決策。
Thumbnail
一般人的國際觀常陷入「擬人化」的謬誤,把自身在法治社會對公平正義的價值觀與認知,簡化套用在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認為國與國之間的往來,如同人與人之間一樣,遵循著普世一致的規範與道理,以至於當現實與認知失衡時,便哭爹喊娘對著空氣呼喊著不公不義,甚至做出義和團式的自殺決策。
Thumbnail
近期以色列跟哈瑪斯、伊朗開戰,軍力問題成了國安大事,而過去一些腐朽陳舊的社會問題也隨之浮上檯面。 以色列建國以來,社會中都有一個很特殊的存在 - 哈雷迪教派(Haredi)。這是一個非常傳統、非常保守的極端猶太教派,他們奉行著一些以現在眼光看來很特別的生活規範
Thumbnail
近期以色列跟哈瑪斯、伊朗開戰,軍力問題成了國安大事,而過去一些腐朽陳舊的社會問題也隨之浮上檯面。 以色列建國以來,社會中都有一個很特殊的存在 - 哈雷迪教派(Haredi)。這是一個非常傳統、非常保守的極端猶太教派,他們奉行著一些以現在眼光看來很特別的生活規範
Thumbnail
走入人群與人接觸,「人」,就開始扮成一種角色。
Thumbnail
走入人群與人接觸,「人」,就開始扮成一種角色。
Thumbnail
耶路撒冷是一座歷史悠久、充滿宗教信仰和衝突的城市。這篇文章回顧了自古至今的猶太、基督徒和伊斯蘭教徒對耶路撒冷的信仰,以及他們之間的歷史衝突。同時,文章也提到了耶路撒冷作為國際焦點的現況,以及對中東地區的影響。希望這座城市最終能夠實現和平與共融,成為全球的文化寶藏和宗教寬容的象徵。
Thumbnail
耶路撒冷是一座歷史悠久、充滿宗教信仰和衝突的城市。這篇文章回顧了自古至今的猶太、基督徒和伊斯蘭教徒對耶路撒冷的信仰,以及他們之間的歷史衝突。同時,文章也提到了耶路撒冷作為國際焦點的現況,以及對中東地區的影響。希望這座城市最終能夠實現和平與共融,成為全球的文化寶藏和宗教寬容的象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