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BlackPink 高雄到個人品牌重塑,我們都在行銷裡被行銷。
這兩天,我的臉書被粉紅色洗版。
BlackPink 在高雄開唱,市府的行銷與公關操作堪稱教科書等級——幾個地標打上主視覺粉紅燈光,港都瞬間成了網紅舞台。身為高雄人,我自然興奮,決定親自出門巡禮。
出門後,體感瞬間降溫。
坐在螢幕前時,那一片粉紅讓人以為整座城市都在發光;
實際走上街頭,卻發現街景如常,路燈閃著日常的黃光。
邊騎車邊笑自己——這真的是行銷力的極致。
明知道這是視覺包裝與演算法操作,身為行銷人,我仍然「入甕」。
這波市府行銷操作,同時引爆了社群熱議。
更有趣的是——話題不再只是由品牌單向推播,而是群眾共創完成。每一次拍照、轉發、留言,都是一次城市敘事的延伸,指數型推升曝光量和能見度。
社群的厲害,不只是讓人「看見」,而是讓人「情不自禁地參與」。
我們不只是觀眾,也成了行銷的一部分。
社群的放大器效應
社群平台推播給我們的,不是現實,而是被計算過的現實。
我們看到的照片,是攝影師挑過的角度;
我們刷到的畫面,是公關團隊預設的劇本。
這正是當代行銷的矛盾:
我們渴望被看見,也被看見的壓力困住。
說好聽,是追光的本能;
說難聽,是被光照亮後,忘了方向。
社群是放大器,也是焦慮源。
它讓我們行動,也讓我們忘了,是誰在推動那個行動。
行銷與真實的界線
這場「粉紅風暴」,讓我想到那篇文章:
〈How to Reinvent Your Digital Brand Without Losing Yourself〉。
作者說:「重塑不是危機,而是一種召喚——去暫停、反思,並重新對齊你正在成為的自己。」
這句話不只適用於個人品牌,也適用於我們整個行銷產業。
當曝光變成唯一指標, 當演算法取代人心直覺,我們是否也該問問自己: 我們推動的,是人心的連結,還是只是一場注意力的競賽?
給行銷人的反思
1.在製造熱點之前,先問這個故事是否值得被放大。
行銷能照亮,也能遮蔽。 每一次放大的背後,都該有真實的價值。
2.在被數據淹沒時,記得回到現場。
螢幕的光會騙人,唯有體感才是事實。
3.在追光的世界裡,練習成為自己的光。
真正的影響力,不只是被看見,而是活出對齊的樣子。
從看見外界,到看見自己
那晚,我站在高雄的夜色裡,看著遠方微微閃爍的粉紅光。
或許城市不需要整座亮起, 只要有一盞燈,能提醒我們: 別只看見被包裝的風景,也別忘了內在的光。
行銷不該只是讓城市變亮,更該讓人看清——光從何而來。
重塑品牌,重點不是變成別人,而是回到那個真實、清晰、正在成長的自己。
思考題
- 下次被某個畫面吸引,先停一秒,問自己:「這是真實,還是演算法的故事?」
- 與其追逐亮點,不如練習亮起自己的光。
- 真實不是完美,而是勇於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