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一位學員在課堂上問我:「老師,我的提案明明內容很好,為什麼主管總是沒反應?」
我笑著反問他:「你有沒有注意到,對方的眉頭是從第幾秒開始皺的?」
他愣住了。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說錯話」,而是「說太快」。
快到對方還沒進入你的節奏,就失去了耐性; 快到你的訊息還沒形成信任,就被貼上「太多」「太雜」「我再看看」的標籤。
在這個資訊過載的時代,被看見之前,先讓人願意聽你說。
而「讓人聽你說」這件事,比我們以為的更需要策略。
為什麼明明說了重點,對方還是沒聽見?
在心理學裡,有個經典理論叫「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
意思是:人的大腦在同一時間,只能處理有限資訊, 研究指出——一次能有效吸收的訊息不超過三個重點。
但我們往往犯了一個錯:
想在三分鐘內講完十件事, 結果讓對方聽完後,一句都沒記住。
說服不是資訊輸出,而是注意力分配。
當資訊過多、結構不明,聽的人會自動啟動防禦模式—— 表面點頭,內心關機。
所以要讓人「願意聽你說」,第一步不是加內容,而是減負荷。
讓對方在最短的時間內抓到你要他理解的重點。
我自己也踩過那些坑
有段時間,我卯足全力想做出「完美提案」, 把所有研究、數據、解法都塞進一份簡報裡。 我以為這樣能顯得自己專業, 結果被主管當場打槍:「重點是什麼?你到底要我決定哪件事?」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我不是沒準備好,而是準備太多。
還有一次,我急著完成目標,忽略了「對齊」的重要性。
當時只想盡快交出成果,沒先和客戶確認階段目標。 結果我一路猛踩油門、夜以繼日, 最後客戶一句:「這不是我想要的方向。」 整個專案幾乎要砍掉重練。
那次,我學到兩件事:
- 再好的內容,若沒有對齊,就只是自言自語;
- 速度快不代表前進,如果方向錯了,只會更快偏離終點。
從同理到對齊:「共感曲線」的三段話術
說服的本質,不是贏過對方,而是讓他願意靠近你。
這就是我常用的「共感曲線(Empathy Curve)」:
1.同理(Empathize)——先說出對方在意的痛點。
「我知道現在大家都被預算卡得很緊,任何新專案都要拿出明確回報。」
2.對齊(Align)——說出你理解的共同目標。
「我們其實想解的是同一個問題——如何在有限資源下提升成效。」
3.提案(Propose)——最後才進入你的解法。
「所以我設計了一個可試行的版本,只要投入 10% 成本,就能驗證成果。」
這三步驟看似簡單,但在組織與市場的溝通裡非常關鍵。
因為當你讓對方感受到「被理解」的那一刻,他才會願意聽你說「要改變」。
一場從「被打槍」到「被點頭」的提案轉折
我曾輔導一個企業內部提案團隊,他們在年度預算會議中卡關多次。
簡報內容詳盡、數據齊全,但主管始終沒有採納。 我請他們先暫停修改PPT,改從一句話回答我:「主管最怕什麼?」
沉默五秒後,有人說:「怕我們做不出來。」
於是我們重新設計開場:不是再報進度,而是先共感對方的風險。
「我們知道目前公司資源吃緊,也理解各單位都在搶預算。
所以這次的提案,我們用一個小規模試行版本,先證明可以做到,再爭取擴大。」
五分鐘後,主管回的第一句話是:「那你們試試看。」
從那一刻起,整個團隊第一次感受到——不是對方不想聽,而是他想先被理解。
溝通結構公式:「痛點 → 願景 → 解法」
這是我在企業課程裡最常教的一個提案公式:
- 先說痛點——讓對方覺得「與我有關」。
- 再說願景——描繪出「如果成功,對方會更好」
- 後說解法——提出具體可行方案。順序不能反。
因為「願景」是說服的橋樑。 沒有願景的提案,就像沒有故事的報表——只有數字,沒有情感。
而當你掌握這個順序時,對方會從「懷疑」轉為「想聽更多」,這就是溝通中的臨界點:從注意力,變成信任力。
愛蜜莉想跟你說
在這個資訊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想被看見,不代表要更大聲, 而是要更懂得——怎麼讓人願意留下來聽你說。
說服,不是輸贏;而是邀請對方同行。
因為真正的影響力,不是你說得多動聽, 而是對方願意跟你走多遠。
思考題
- 你最近一次的提案,對方在哪個階段「失焦」?
- 下次開口前,能否用「痛點 → 願景 → 解法」先排演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