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阻擋上帝的工作?(使徒行傳10:44~11:18)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這段經文的重點在兩節:「有誰能阻止他們領受水的洗禮呢?」(徒10:47)、「我是誰,能夠阻擋上帝的工作嗎?」(徒11:17)透過這兩節,我們要一起思考:「是誰在阻擋上帝的工作?」

一、猶太基督徒與外邦基督徒的信仰歷程不同

對猶太人而言,信仰的起點是割禮,遵守摩西律法的規定。後來,約翰以「水」施洗,耶穌也接受了洗禮。耶穌升天後,信徒又經歷了聖靈的洗禮(五旬節)。因此,猶太基督徒的信仰歷程是:割禮→水洗→聖靈洗。但外邦人的歷程剛好相反:聖靈洗→水洗→內心的割禮。

保羅在《羅馬書》說:「如果你遵守法律,你的割禮就有價值;你違反法律,你的割禮就一點作用都沒有。這樣看來,一個沒有受割禮的人若遵守法律的命令,上帝豈不把他當作是受過割禮的嗎?」(羅2:25-26)這段話的用意,是要幫助猶太與外邦信徒彼此接納,消弭信仰上的摩擦。

然而,背景與成長不同,摩擦仍在所難免。對猶太基督徒來說:外邦人若要受洗,就必須先受割禮。但彼得卻未要求哥尼流一家割禮,反而直接給他們施水洗。消息傳到耶路撒冷,立刻引發批評:「你竟在沒有受割禮的外邦人家裡作客,甚至跟他們一起吃飯!」(徒11:3)

二、彼得的回應:誰能阻擋上帝的工作?

彼得為自己辯解,說明他在禱告中所見的異象,以及聖靈如何臨到哥尼流一家。上帝對他說:「上帝認為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汙穢。」(徒11:9)但光憑個人經驗不足以說服眾人,所以彼得強調:「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正如當初降臨在我們身上一樣。」(徒11:15)這句話很關鍵。彼得不是要強調差異,而是要喚起共同經驗。就像失戀的人能體會失戀的痛,彼得讓他們明白:「他們與我們一樣,都領受聖靈。」

接著,彼得引用耶穌的話:「約翰用水施洗,但你們要領受聖靈的洗禮。」(徒11:16)這是訴諸權威,表明這不是彼得的意思,而是主的旨意。最後他說:「上帝把這恩賜也賜給外邦人,如同我們信主時一樣。我是誰,能夠阻擋上帝的工作呢?」(徒11:17)這一句話,既是信仰的宣告,也帶點情緒的張力,彷彿在說:「你敢攔阻上帝的作為嗎?」

彼得的策略很清楚,訴諸情感:「我們都領受同一位聖靈。」、訴諸權威:「主曾這樣說。」、訴諸理性:「這是上帝的工作,誰能攔阻?」結果,眾人不再批評,反而頌讚上帝:「上帝把因悔改而得生命的機會也賜給外邦人了!」(徒11:18)

三、今日的問題:誰在阻擋上帝的工作?

教會裡常有這樣的爭執:「你沒有順服上帝的帶領,一直在阻擋教會的發展。」牧者與長執之間可能出現不同異象,牧者覺得要「向左走」,長執覺得應該「向右走」。那麼,誰在阻擋上帝?牧者若強勢,可能說:「長執沒順服聖靈。」長執若主動,可能反指:「牧師沒看見上帝的異象。」最後的結果往往是:有人被請離開。

其實,這樣的張力也存在於教派之間。歷史上的分裂,初代教會、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再到無數教派,誰能真正代表上帝?仍然沒有答案。

四、傳統與變革的拉扯

每個教派都有自己的傳統與教義,這些塑造了各自的信仰氛圍。例如:長老教會有完整的禮拜程序與信仰告白。靈糧堂則重視靈恩與敬拜。兩者沒有對錯,只是信仰表達方式不同。然而,現代信徒最大的危機是:不重視傳統。有人覺得:「長老教會的禮拜又臭又長,聖詩難唱、啟應文太多。」於是想簡化一切。

持守傳統的人說:「改變的人在阻擋上帝的工作,沒有堅守信仰。」改革的人說:「傳統的人在阻擋上帝的工作,沒有順應聖靈。」這就像當年的猶太人與外邦人:一方強調律法,一方強調聖靈。

五、時代差異與代溝的挑戰

心理學家珍.特溫格(Jean M. Twenge)指出:

「一個人的行為、態度、價值觀和人格特質,有很大一部分是出生年代造成的。事實上,就性格形塑和態度養成而言,出生年代對你的影響比養育你的家庭還大。」[1]

現代世代高度個人主義,因此對「宗教」這種要求順服與群體性的信仰較難認同。例如:60年前,教會強調「生命共同體」;今天,年輕人更在意「個人自由」。這種代溝在網路時代更劇烈,過去需要一百年才形成的代溝,如今十年就夠。

六、信仰的開放與彈性

在這樣的世代中,教會該如何塑造信仰?

心理諮商師陳志恆說:

「當你毫無彈性地死守一項信念時,你同時也看不到世界其他美麗的風景。」[2]

信仰需要彈性。我自己也經歷過改變:從反對到接納同志議題。從排斥到理解靈恩現象。在東竹教會,我學會尊重靈恩;在新港教會,我學會警覺世俗化。不同的教會文化,讓我更明白:信仰不在形式,而在能否回到聖經的原則反思信仰與生活。

七、改變的關鍵:信任、傾聽、反思

為什麼耶路撒冷的信徒那麼快接受彼得的解釋?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1. 信任——他們信任彼得這個人。批評的人,正是因為信任他,才會想弄清楚。
  2. 願意聽——他們聽彼得解釋,理解彼此認知的不同。正如美國心理學家肯尼斯.撒維斯基(Kenneth Savitsky)說:「『我的認知跟你的不同』,是有效溝通不可或缺的元素。[3]
  3. 聖經反思——彼得引用耶穌的話,讓人重新省思。上帝的話有啟發的力量,使人看見新的可能。

八、結語:救贖,是生命的開放

加拿大神學家葛莉絲.詹森(Grace Jantzen)說:

「救贖不是關於我們的未來命運,而是關於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在我們生命中的漸進轉化效果······如果有所謂救贖的話,救贖肯定是宗教體驗:不是作為單一的高峰體驗······而是作為:面對上帝那完整的愛,整個生命、所有體驗的逐漸開放。[4]

願我們的信仰不再用來指責誰「阻擋上帝」,而是讓我們的生命更開放、更多理解,在關係中體驗上帝那份溫柔而堅定的愛。讓信仰成為一種轉化,使我們活得更充實、更快樂、更自在。


[1] 《跨世代報告:從出生率到工作、政治、經濟、科技、心理健康,世代差異如何影響百年來的人類軌跡?》,珍.特溫格(Jean M. Twenge),朱怡康譯,出版社:大家出版,2024,博客來電子書。

[2]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陳志恆,台北:究竟出版,2016,p158。

[3] 《你都沒在聽》,凱特.墨菲(Kate Murphy),謝佩妏譯,出版社:大塊文化,2020,博客來電子書。

[4] 《神的隱匿與人的理性》,J. L. Schellenberg,陳樂知譯,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3,p3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馬哥的部落格
13會員
85內容數
人稱「後山的後山」,我小馬哥在台東新港長老教會牧會。平時講話直白不囉嗦,細心溫柔愛聆聽,歡迎你來關注我!
小馬哥的部落格的其他內容
2025/10/11
神學家貝萬斯與施羅德說: 「基督徒使命的最大挑戰將是幫助人們理解福音是根植於上帝的和平中,根植於耶穌對於非暴力的呼召······只有當教會以真誠對話的精神給這個世界提供了先知性信息的時候,教會才能夠面對這樣的挑戰。」 (《演變中的永恆:當代宣教神學》,貝萬斯、施羅德,p363)
Thumbnail
2025/10/11
神學家貝萬斯與施羅德說: 「基督徒使命的最大挑戰將是幫助人們理解福音是根植於上帝的和平中,根植於耶穌對於非暴力的呼召······只有當教會以真誠對話的精神給這個世界提供了先知性信息的時候,教會才能夠面對這樣的挑戰。」 (《演變中的永恆:當代宣教神學》,貝萬斯、施羅德,p363)
Thumbnail
2025/10/04
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不順服上帝』指的是:不管我們是否相信上帝,我們將上帝置於一旁,在我們的內心、思想及生活上保留自身為所欲為的權利。或者在內心深處及外在的生活中,認為沒有上帝。」 (《當代基督教講道學》,蔡慈倫,台北:校園,2011,p46)
Thumbnail
2025/10/04
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不順服上帝』指的是:不管我們是否相信上帝,我們將上帝置於一旁,在我們的內心、思想及生活上保留自身為所欲為的權利。或者在內心深處及外在的生活中,認為沒有上帝。」 (《當代基督教講道學》,蔡慈倫,台北:校園,2011,p46)
Thumbnail
2025/10/04
日本思想家岡倉天心(Okakura Tenshin):「那些無法從自身偉大之處感受渺小的人,很容易忽略他人微小之處的偉大。」 (《世界是這樣思考的:寫給所有人的全球哲學巡禮》,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林宏濤譯,出版社:商周出版,2019,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2025/10/04
日本思想家岡倉天心(Okakura Tenshin):「那些無法從自身偉大之處感受渺小的人,很容易忽略他人微小之處的偉大。」 (《世界是這樣思考的:寫給所有人的全球哲學巡禮》,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林宏濤譯,出版社:商周出版,2019,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神學家安.莫利希(Ann Morisy):「健康的宗教不強制灌輸一些思想,但教導、引導人們自發思考。健康的宗教邀請我們以謙卑來面對自己所信與所知。」(《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神學家安.莫利希(Ann Morisy):「健康的宗教不強制灌輸一些思想,但教導、引導人們自發思考。健康的宗教邀請我們以謙卑來面對自己所信與所知。」(《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神學家齊克果的比喻:「躺在七萬噚水深處的危險,以求在那裡找到上帝。」他還說:「若無風險,就無信仰。」(《神的隱匿與人的理性》,J. L. Schellenberg,p175-177)
Thumbnail
神學家齊克果的比喻:「躺在七萬噚水深處的危險,以求在那裡找到上帝。」他還說:「若無風險,就無信仰。」(《神的隱匿與人的理性》,J. L. Schellenberg,p175-177)
Thumbnail
神學家畢德生是位有名的牧者,他曾經害怕失敗,用工作、事工來麻痺失敗的焦慮,但最後反省說: 「他認為自己必須放下,因為工作的是神,不是自己。神的工作,才是往後人生道路的中心。」(《牧者的翱翔》,畢德生,p52)
Thumbnail
神學家畢德生是位有名的牧者,他曾經害怕失敗,用工作、事工來麻痺失敗的焦慮,但最後反省說: 「他認為自己必須放下,因為工作的是神,不是自己。神的工作,才是往後人生道路的中心。」(《牧者的翱翔》,畢德生,p52)
Thumbnail
我們的確可以像上帝祈求各種需要,但我們沒東西可以跟祂換 上帝之所以是真神,不是那些虛假的偶像,重點不是你隨口說祂是真的假的這樣,而是祂本質上就不一樣,你根本不該妄想跟祂交換任何東西,不然你就只是被彼得譴責的西門之流,只想用錢換變好處而已。 那麼,難道我在病痛的時候不可以求主醫治嗎? 可以,當然
Thumbnail
我們的確可以像上帝祈求各種需要,但我們沒東西可以跟祂換 上帝之所以是真神,不是那些虛假的偶像,重點不是你隨口說祂是真的假的這樣,而是祂本質上就不一樣,你根本不該妄想跟祂交換任何東西,不然你就只是被彼得譴責的西門之流,只想用錢換變好處而已。 那麼,難道我在病痛的時候不可以求主醫治嗎? 可以,當然
Thumbnail
豐盛和充滿冒險的人生聽起來是不是讓人覺得很興奮呢?神在每個人的生命中放進祂獨特的計劃,大膽地活出豐盛的生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渴望。
Thumbnail
豐盛和充滿冒險的人生聽起來是不是讓人覺得很興奮呢?神在每個人的生命中放進祂獨特的計劃,大膽地活出豐盛的生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渴望。
Thumbnail
德國哲學家尤瑟夫·皮柏(Josef Pieper):「完全工作是一種歷史上的邪惡勢力。······惡魔令人的價值混亂,導致我們不再為了生活而工作,反倒為了工作而活。」(《終結職業倦怠:工作為何將人榨乾,又該如何建造更優質的生活?》,喬納森.馬萊西克(Jonathan Malesic),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德國哲學家尤瑟夫·皮柏(Josef Pieper):「完全工作是一種歷史上的邪惡勢力。······惡魔令人的價值混亂,導致我們不再為了生活而工作,反倒為了工作而活。」(《終結職業倦怠:工作為何將人榨乾,又該如何建造更優質的生活?》,喬納森.馬萊西克(Jonathan Malesic),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奧伯格(John Ortberg):「成熟的偉大標記之一,就是接受這個事實:人人有其『瑕疵』。」(《褥子團契》,奧伯格(John Ortberg),p14)
Thumbnail
奧伯格(John Ortberg):「成熟的偉大標記之一,就是接受這個事實:人人有其『瑕疵』。」(《褥子團契》,奧伯格(John Ortberg),p14)
Thumbnail
甘堅信牧師認為:「理智上贊同,是信心最微妙的敵人之一。」(p33)比如有人說,我相信基督信仰是對的。但如果要求他立即遵行神的話語,他很可能馬上拒絕。甚至有些受洗的基督徒, 已經承認「聖經完全是神默示的」,然而他還是拒絕凡事依照聖經中的話語去行。
Thumbnail
甘堅信牧師認為:「理智上贊同,是信心最微妙的敵人之一。」(p33)比如有人說,我相信基督信仰是對的。但如果要求他立即遵行神的話語,他很可能馬上拒絕。甚至有些受洗的基督徒, 已經承認「聖經完全是神默示的」,然而他還是拒絕凡事依照聖經中的話語去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