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經文的重點在兩節:「有誰能阻止他們領受水的洗禮呢?」(徒10:47)、「我是誰,能夠阻擋上帝的工作嗎?」(徒11:17)透過這兩節,我們要一起思考:「是誰在阻擋上帝的工作?」
一、猶太基督徒與外邦基督徒的信仰歷程不同
對猶太人而言,信仰的起點是割禮,遵守摩西律法的規定。後來,約翰以「水」施洗,耶穌也接受了洗禮。耶穌升天後,信徒又經歷了聖靈的洗禮(五旬節)。因此,猶太基督徒的信仰歷程是:割禮→水洗→聖靈洗。但外邦人的歷程剛好相反:聖靈洗→水洗→內心的割禮。
保羅在《羅馬書》說:「如果你遵守法律,你的割禮就有價值;你違反法律,你的割禮就一點作用都沒有。這樣看來,一個沒有受割禮的人若遵守法律的命令,上帝豈不把他當作是受過割禮的嗎?」(羅2:25-26)這段話的用意,是要幫助猶太與外邦信徒彼此接納,消弭信仰上的摩擦。
然而,背景與成長不同,摩擦仍在所難免。對猶太基督徒來說:外邦人若要受洗,就必須先受割禮。但彼得卻未要求哥尼流一家割禮,反而直接給他們施水洗。消息傳到耶路撒冷,立刻引發批評:「你竟在沒有受割禮的外邦人家裡作客,甚至跟他們一起吃飯!」(徒11:3)
二、彼得的回應:誰能阻擋上帝的工作?
彼得為自己辯解,說明他在禱告中所見的異象,以及聖靈如何臨到哥尼流一家。上帝對他說:「上帝認為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汙穢。」(徒11:9)但光憑個人經驗不足以說服眾人,所以彼得強調:「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正如當初降臨在我們身上一樣。」(徒11:15)這句話很關鍵。彼得不是要強調差異,而是要喚起共同經驗。就像失戀的人能體會失戀的痛,彼得讓他們明白:「他們與我們一樣,都領受聖靈。」
接著,彼得引用耶穌的話:「約翰用水施洗,但你們要領受聖靈的洗禮。」(徒11:16)這是訴諸權威,表明這不是彼得的意思,而是主的旨意。最後他說:「上帝把這恩賜也賜給外邦人,如同我們信主時一樣。我是誰,能夠阻擋上帝的工作呢?」(徒11:17)這一句話,既是信仰的宣告,也帶點情緒的張力,彷彿在說:「你敢攔阻上帝的作為嗎?」
彼得的策略很清楚,訴諸情感:「我們都領受同一位聖靈。」、訴諸權威:「主曾這樣說。」、訴諸理性:「這是上帝的工作,誰能攔阻?」結果,眾人不再批評,反而頌讚上帝:「上帝把因悔改而得生命的機會也賜給外邦人了!」(徒11:18)
三、今日的問題:誰在阻擋上帝的工作?
教會裡常有這樣的爭執:「你沒有順服上帝的帶領,一直在阻擋教會的發展。」牧者與長執之間可能出現不同異象,牧者覺得要「向左走」,長執覺得應該「向右走」。那麼,誰在阻擋上帝?牧者若強勢,可能說:「長執沒順服聖靈。」長執若主動,可能反指:「牧師沒看見上帝的異象。」最後的結果往往是:有人被請離開。
其實,這樣的張力也存在於教派之間。歷史上的分裂,初代教會、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再到無數教派,誰能真正代表上帝?仍然沒有答案。
四、傳統與變革的拉扯
每個教派都有自己的傳統與教義,這些塑造了各自的信仰氛圍。例如:長老教會有完整的禮拜程序與信仰告白。靈糧堂則重視靈恩與敬拜。兩者沒有對錯,只是信仰表達方式不同。然而,現代信徒最大的危機是:不重視傳統。有人覺得:「長老教會的禮拜又臭又長,聖詩難唱、啟應文太多。」於是想簡化一切。
持守傳統的人說:「改變的人在阻擋上帝的工作,沒有堅守信仰。」改革的人說:「傳統的人在阻擋上帝的工作,沒有順應聖靈。」這就像當年的猶太人與外邦人:一方強調律法,一方強調聖靈。
五、時代差異與代溝的挑戰
心理學家珍.特溫格(Jean M. Twenge)指出:
「一個人的行為、態度、價值觀和人格特質,有很大一部分是出生年代造成的。事實上,就性格形塑和態度養成而言,出生年代對你的影響比養育你的家庭還大。」[1]
現代世代高度個人主義,因此對「宗教」這種要求順服與群體性的信仰較難認同。例如:60年前,教會強調「生命共同體」;今天,年輕人更在意「個人自由」。這種代溝在網路時代更劇烈,過去需要一百年才形成的代溝,如今十年就夠。
六、信仰的開放與彈性
在這樣的世代中,教會該如何塑造信仰?
心理諮商師陳志恆說:
「當你毫無彈性地死守一項信念時,你同時也看不到世界其他美麗的風景。」[2]
信仰需要彈性。我自己也經歷過改變:從反對到接納同志議題。從排斥到理解靈恩現象。在東竹教會,我學會尊重靈恩;在新港教會,我學會警覺世俗化。不同的教會文化,讓我更明白:信仰不在形式,而在能否回到聖經的原則反思信仰與生活。
七、改變的關鍵:信任、傾聽、反思
為什麼耶路撒冷的信徒那麼快接受彼得的解釋?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 信任——他們信任彼得這個人。批評的人,正是因為信任他,才會想弄清楚。
- 願意聽——他們聽彼得解釋,理解彼此認知的不同。正如美國心理學家肯尼斯.撒維斯基(Kenneth Savitsky)說:「『我的認知跟你的不同』,是有效溝通不可或缺的元素。」[3]
- 聖經反思——彼得引用耶穌的話,讓人重新省思。上帝的話有啟發的力量,使人看見新的可能。
八、結語:救贖,是生命的開放
加拿大神學家葛莉絲.詹森(Grace Jantzen)說:
「救贖不是關於我們的未來命運,而是關於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在我們生命中的漸進轉化效果······如果有所謂救贖的話,救贖肯定是宗教體驗:不是作為單一的高峰體驗······而是作為:面對上帝那完整的愛,整個生命、所有體驗的逐漸開放。」[4]
願我們的信仰不再用來指責誰「阻擋上帝」,而是讓我們的生命更開放、更多理解,在關係中體驗上帝那份溫柔而堅定的愛。讓信仰成為一種轉化,使我們活得更充實、更快樂、更自在。
[1] 《跨世代報告:從出生率到工作、政治、經濟、科技、心理健康,世代差異如何影響百年來的人類軌跡?》,珍.特溫格(Jean M. Twenge),朱怡康譯,出版社:大家出版,2024,博客來電子書。
[2]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陳志恆,台北:究竟出版,2016,p158。
[3] 《你都沒在聽》,凱特.墨菲(Kate Murphy),謝佩妏譯,出版社:大塊文化,2020,博客來電子書。
[4] 《神的隱匿與人的理性》,J. L. Schellenberg,陳樂知譯,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3,p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