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陷入「內耗」時,常常是在跟自己打架——明明沒發生什麼事,卻在腦中不斷爭論、懷疑、糾結。
🧘♀️ 1. 辨認「內耗觸發點」
先觀察自己什麼時候最容易陷入內耗。
是被比較、害怕出錯、還是對別人的評價太敏感? 覺察是停止的第一步,因為你不能改變你沒有察覺的東西。
🕰️ 2. 設定「思考時間界限」
給自己一個「限時思考」規則,例如:
「我允許自己為這件事煩惱15分鐘,之後要去做別的事。」 限制思考時間能防止情緒無限擴大。
📋 3. 把糾結的想法寫下來
當腦中太亂時,用筆記或日記把想法寫出來。
文字能讓你「外化」情緒,看清哪些是可以行動的,哪些只是情緒反應。
💬 4. 分辨「事實」與「想像」
問自己一句:「這是真的嗎?還是我在腦補?」
多數內耗來自「假設」—— 像「他是不是討厭我」、「我是不是不夠好」這些都不是事實。
🧩 5. 接納不完美
內耗常來自「完美主義」:怕錯、怕不夠。
練習對自己說:「夠好就好。」 人生不是考試,沒有滿分的人生,只有前進中的人。
💪 6. 專注在「能控制的事」
你改變不了別人的想法,但能控制自己的態度和行動。
列出「我能做什麼」與「我不能控制的事」, 把注意力放在前者,內心會穩定很多。
❤️ 7. 建立「情緒釋放」習慣
運動、散步、冥想、畫畫、寫信給自己都行。
情緒若不釋放,會變成腦中的雜訊。 找到屬於你的出口,就不會一直卡在「想」裡。
☀️ 8. 保持生活節奏與睡眠
身體疲累會讓情緒放大、理性下降。
規律睡眠、吃飯與運動,其實是最被低估的「抗內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