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在生活最疲憊的時候問自己:「快樂到底該從哪裡來?」
那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暗藏陷阱。因為我們問的方式,就決定了我們找不到答案。
我也曾經這樣問過自己。當工作倦怠、學生不聽話的時候,心裡的空洞感像一口井,深不見底。我知道自己想要的快樂不是那種短暫的興奮,而是平靜的滿足與長期的踏實,但我卻一直用錯誤的方法在追它——我總是在「找快樂」。
我們以為快樂會被找到,其實它是被養出來的
有一天我不得不承認,問題不是我不夠努力找,而是「找」這件事本身就錯了。
「找」這個動作背後,隱含的是一種外求:我以為快樂會藏在旅行的盡頭、下一筆收入裡、某個新的興奮事件中。但我想要的那種安穩踏實的快樂,根本不在外面,它在內部,是一種必須經營出秩序感後才會自然長出的東西。
那種快樂,長得像「我正走在該走的路上」——
即便今天只是平凡的一天,我也能感覺自己離想成為的人又近了一點。
倦怠與挫折,其實是快樂的指引
後來我慢慢懂得,倦怠與不快樂並不是敵人。
上班倦怠,是生活節奏在提醒我:「這段方式不適合長期使用了。」
學生不聽話,是方法和對方的狀態出現落差,該調整策略了。
那些讓我不快樂的時刻,正是指引快樂的路標——它們在告訴我:「快樂藏在縮小落差的過程裡。」
把快樂種進日常,從微小的培養開始
我開始嘗試一件事:每天做三件「不為結果,只為培養」的小事。
它們不需要強烈的動力,不必立刻帶來快樂,但要能穩定地累積。
對我來說,其中一件是「學習新知識」。
這件事與金錢無關,也不受環境限制。它是一種讓我變得更有能力的方式,也讓我重新找回了「我可以選擇」的感覺。當我每天花一點時間學點什麼,不為別人、不為成績,只為了自己,我的生活就多了一點秩序。秩序一旦建立,快樂就會悄悄長出來。
快樂,不是終點,而是一種能力
我漸漸明白,快樂從來不是抵達某個狀態之後才會出現的獎勵,而是一種可以被培養的能力。它不靠外在條件,也不需要巨大的事件。它長在我們每天的選擇裡,長在那些不為結果、只為生活本身的小行動裡。
快樂不該用找的,它該被養出來。
而當我們願意這麼做,它終究會在某個平凡的午後出現,不是因為我們終於得到了什麼,而是因為我們終於學會了和自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