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著準備活動大量地回顧家庭相本,終於有點了解張美陵老師那時做家庭相簿計畫的緣由。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回憶是上小學以後。應該是二年級,因為弟弟早上上學去了。近中午時分,上下午班的我坐在馬桶上,小腿搖搖晃晃地,在門外切菜準備午餐的阿婆叫了我:「阿xx啊,等下這隻分你食。」
「該係麼个?」
「麼个係核卵?」
也忘了阿婆怎麼解釋的,我知道那是什麼後斷然拒絕。
阿婆說:「戇嫲,恁好食个東西留分你食毋知好食,等下分你老弟食。」「實在還戇喔。」
(等下這個給你吃。)
(那是什麼?)
(那是核卵啊。)
(什麼是核卵?)
(傻女孩,這麼好吃的東西留給你吃不吃,等下給你弟吃。)(真是傻呼呼的。)
那兩顆蛋就被阿婆切碎餵到弟弟的肚子裡了。記得這件事或許是因為在客家家庭還有這如同公主般待遇的瞬間。還記得那天太陽不是太大,廚房的光線溫溫的,襯著鍋子煮東西的聲音和菜刀在砧板上起落的篤篤聲。
前兩天和大姐說起家族回憶,他也分享了阿婆疼愛他的故事。大姐說早年做醮時會需要吃素好幾天,所以每當要做醮,阿婆在前幾日就會先買豬肉來煮。大姐碗中肉堆得高高的,阿婆在旁叮囑他快吃快吃,不然之後會有三天沒肉可吃喔,一付深怕大姐餓著的樣子。沒有女兒的阿婆,對於兩個大孫女的疼愛,就在這平凡的時刻中表現。
原本以為我像極了阿婆,但記憶總是狡猾的,原來阿婆是長臉,搞半天全家我臉最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