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底該幫孩子多少?
我曾有這樣的困惑:到底該幫孩子多少? 抱著他穿鞋、幫他疊積木、替他回答大人的問題…… 我們深愛孩子,總想為他們鋪平道路,免受挫折。然而,有沒有一種方式,能讓我們的愛,不是變成「代勞」,而是轉化為孩子內在的力量?
今天,要聊聊一個改變育兒視角、充滿「魔力」的育兒哲學:賦能式養育 (Empowering Parenting)。這不是放任,也不是嚴苛,而是一份溫柔而堅定的信念:相信我們的孩子,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當我們「賦予」孩子力量,他們就能帶著自信和勇氣,去探索這個精彩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從今天開始,做一位賦能型的父母吧!
🔍 賦能式養育 是什麼?
賦能式養育 是一種以孩子為中心的育兒哲學,旨在培養孩子的 自主能力、責任感與 建立自信。本文將深入解析其三大核心原則:讓孩子參與決策、鼓勵嘗試與犯錯、以及提供有支持性的環境。學習如何從日常小事中 正面管教,將焦慮轉化為鼓勵,為孩子儲備面對挑戰的內在力量,掌握現代 育兒心法。🌟 賦能式養育,點亮孩子內在的火花
一、什麼是「賦能式養育」?(Empowering Parenting)
在幼兒心理學中,「賦能」(Empowerment)指的是給予個體權力、信心和工具,使其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活並做出決定。套用到育兒上,賦能式養育 就是有意識地,將控制權和責任感,在適當的範圍內,逐步轉移給孩子。
簡單來說,它與傳統的「包辦式」育兒(Helicopter Parenting)和「放任式」育兒(Permissive Parenting)都不同:

💡 幼兒學者小提醒: 嬰幼兒的大腦在 0-6 歲期間,正處於快速建立自我概念和執行功能(如規劃、記憶、專注力)的關鍵期。賦能式養育提供的是「練習場」,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為未來的獨立生活做準備。參考來源
二、賦能式養育的三大核心原則
要開始賦予孩子力量,我們必須從改變與孩子互動的方式開始。
1. 讓孩子「參與」決策,而非「服從」指令
從孩子學會說「不」的那一刻起,他們就在宣告對自主權的渴望。賦能式養育不是直接發號施令,而是提供有限的選擇權。
- 實踐範例:
- 穿衣: 「你想穿黃色的上衣,還是藍色的上衣?」(而不是:「快把衣服穿上!」)
- 吃飯: 「你想先吃玉米,還是先吃花椰菜?」🥦
- 玩樂: 允許他們規劃自己的遊戲時間,即使那看起來有點混亂。
- 心理學基礎: 根據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個體有三種基本需求:自主性(Autonomy)、勝任感(Competence)和歸屬感(Relatedness)。給予選擇權,正是滿足了孩子對自主性的渴望。當他們覺得自己可以控制局面,內在的學習動力會更強。
2. 鼓勵嘗試與「犯錯」,將錯誤視為學習機會
我們常說「失敗為成功之母」,但當孩子真的做錯了,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緊張或指責。「賦能」的精髓,就是將焦點從「結果」轉向「過程」和「解決方案」。
- 實踐範例:
- 孩子試圖自己倒水,結果灑了一地。💧
- 錯誤回應: 「看吧,我就知道你做不到,以後讓我來!」(削弱孩子勝任感)
- 賦能式回應: 「哎呀,水灑出來了,沒關係!這是學習的一部分。我們試試下次用兩隻手扶著杯子好嗎?現在,我們一起把水擦乾淨。」(強調解決方案,建立勝任感)
- 鼓勵語言: 多說:「你很努力嘗試!」、「你從中學到了什麼?」、「你覺得下次可以怎麼做?」
- 補充: 讓孩子參與簡單的食物準備,例如洗菜、攪拌。這不僅能賦予他們勝任感,還能提高他們對食物的興趣,減少挑食的機率。🍴
3. 提供情感支持與「界限」,建立安全而有愛的支持系統
賦能不是放任,它需要一個堅固的「邊界」來確保安全和秩序。這個邊界,就是來自父母的溫暖和規範。界限讓孩子知道,即使他們擁有自由,爸爸媽媽永遠是他們的堅實後盾(滿足歸屬感)。
- 實踐範例:
- 孩子在公園堅持要爬太高的架子。
- 賦能式回應: 「我知道你很想爬得更高,但這個高度已經超出我們的安全範圍了。我們試試這個比較低的架子,看你有沒有辦法自己爬到頂端?如果需要幫忙,我在這裡。」(設定清晰的界限,同時賦予在界限內挑戰的能力)
- 心理學觀點: 這種「高支持、高要求」的教養風格,接近於權威型教養(Authoritative Parenting),被認為是最有利於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模式。孩子在界限內探索,既感到安全,又能培養自我規範的能力。
三、賦能式養育的日常實戰技巧(從細節開始)
要讓賦能成為一種習慣,我們可以從每天的問答方式入手:
- 改變「我們」的語言,多用「你」的語言:
- 不要說:「我們 快把玩具收好。」
- 試著說:「你 覺得是先收積木,還是先收車子?」(將責任歸屬於孩子)
- 將「焦慮」轉化為「好奇」:
- 當孩子遇到困難或哭泣時,不要急著說:「我來幫你!」
- 試著問:「你遇到什麼困難了?你 已經試了哪些方法?你 還可以試試什麼方法?」🤔 (激發孩子的內在解決機制)
- 教導「情緒自理」:
- 情緒是內在力量的一部分。當孩子憤怒或難過時,引導他們識別情緒,然後學習表達和處理。
- 「我看到你現在很生氣,因為你搭的積木倒了。生氣沒關係。深呼吸,等你準備好了,我們再來一起想想怎麼辦。」(賦予孩子處理複雜情緒的能力)
💡相信,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親愛的父母們,賦能式養育,說到底,就是一份深深的 信任。信任孩子有能力面對挑戰,信任他們能從錯誤中成長。當我們後退一步,將舞台讓給孩子時,你會驚訝地發現,他們內在的力量比我們想像的要強大得多!
這條路或許不完美,孩子會灑水、會穿錯鞋、會發脾氣,但請記得,你的支持和鼓勵,正是他們建立終身自信的基石。讓我們一起,從今天起,少一點代勞,多一份賦予,成為孩子生命中最有力量的啦啦隊!📣
📢每次結尾都要有的一段: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請【分享】給你身邊正在努力的育兒戰友們!並記得【追蹤】我們的部落格,不錯過接下來關於「賦能式養育」系列主題的深度解析喔!在下方留言告訴我:你今天決定讓孩子自己完成哪一件小事呢?我們一起交流!
❤️ 溫馨提醒:
請注意,本平台分享的育兒知識、營養學和心理學建議,由網路收集資訊集結。
然而,我們並非專業的醫療、臨床或治療師人士。
如果您的孩子在成長、健康或情緒發展上,出現任何持續的、讓您深感憂慮的狀況,請務必尋求專業的兒科醫師、營養師或是兒童心理治療師的協助與診斷,才能獲得最個人化且正確的指導!您的孩子的健康,永遠是第一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