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爾 vs 阿德勒:從兩種心理學,看懂孩子背後的需求〉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關於核心理念比較

當孩子哭鬧、頂嘴、抗拒睡覺時,我常會問:「這孩子到底在想什麼?」

之前有看過一些育兒書,提到了心理學界有兩位經典大師——薩提爾 (Virginia Satir) 與阿德勒 (Alfred Adler),雖然他們生活在不同年代,卻都在回答同一個問題:人為什麼會這樣表現?我們又該怎麼理解與引導?

這篇文章就帶你一起看看,他們在心理學的核心理念上,有什麼不同,也能幫父母更清楚看見「孩子的行為背後,其實藏著什麼需要」。


🌱 阿德勒:行為背後都有「目的」

阿德勒的心理學有一句關鍵話:「每個行為,都有其目的。」

他認為人從小都帶著一種「劣勢感」——例如孩子看到哥哥跑得比自己快,就會覺得「我不夠好」,這份不足感會驅動他去努力、去成長。

所以在阿德勒的世界裡,孩子不只是「在鬧」,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試圖找到歸屬感」。

👉 比如:一個三歲孩子在媽媽講電話時一直吵鬧,不是真的「壞」,而是想確認:「媽媽還在乎我嗎?」 👉 或是小學生考試不及格卻裝出一副「我才不在乎」,那背後也可能是害怕被比較、被評價。

阿德勒認為,人類最深層的動力是「追求優越」——這不是壓過別人,而是想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他稱這是一種「生命力往上爬的衝勁」。

同時,他也提出「社會興趣」這個概念: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不只關心自己,也會想對身邊的人有所貢獻。

如果用在親子關係裡,就是——

父母該幫助孩子學會「我有價值,也能貢獻」,而不是只被動地「聽話」。 因此阿德勒派的教育常強調「鼓勵」而非「讚美」,因為鼓勵指向努力與成長,讓孩子從內在產生力量。


🌿 薩提爾:情緒的背後,藏著「渴望被看見」

相較於阿德勒重視「目的與社會性」,薩提爾更聚焦在「情緒與關係」。

她是家庭治療的先驅,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看到的不是問題人,而是有困難的人。」

薩提爾相信,每個人都有潛能,只要環境允許、溝通真誠,就能往更健康的方向成長。

她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論」:我們看到的行為,只是冰山上露出的那一角;底下還有情緒、觀念、期待、渴望。 孩子哭、鬧、頂嘴,都是在表達底下那層「渴望」。

例如:

  • 當孩子對你大喊「我不要!」,冰山下可能是「我想自己決定」。
  • 當孩子說「你都偏心!」,其實是「我想被你看見」。

薩提爾主張「一致性溝通」——也就是外在表達與內在感受一致。她觀察到許多家庭因為溝通扭曲而造成情感疏離:

父母說「沒事啦」卻臉色僵硬,孩子就學會了「情緒不能說」。

因此,她強調家庭應該是一個「允許真實的地方」——

孩子可以哭、可以表達需求,而父母也能誠實說出自己的感受。 只有在這樣的環境裡,孩子的自尊才會慢慢長大。


💡 兩種視角的差異:一個往外看,一個往內看

raw-image

用白話說,

阿德勒像是「勇氣導師」,幫人找到方向; 薩提爾像是「心靈翻譯機」,讓人聽懂情緒。


🪞 當理論走進育兒現場

如果你是一位新手爸媽,你可能已經在生活中「不自覺」地用上他們的理論。

當你告訴孩子:「沒關係,我知道你已經盡力」,那是阿德勒的精神——

你在鼓勵他相信自己有能力,而不是追求完美。

當你對哭泣的孩子說:「你是不是覺得媽媽剛剛沒聽你說完?」那是薩提爾的影子——

你在幫他用語言連結感受,讓他覺得被理解。

兩者並不衝突,一個向外建立歸屬,一個向內安撫情緒。

孩子需要的是兩者的結合:既能「有勇氣成長」,也能「被溫柔接住」。

育兒實戰:當孩子在超市哭鬧著要買糖果時...

讓我們用一個常見的育兒場景,來看看這兩種視角如何應用與互補:

🧐 阿德勒的「地圖」視角:

一位懂阿德勒的父母會想:

  1. 「孩子這個行為的『目的』是什麼?」
    • 他是不是想透過哭鬧來掌控我,證明他比我有力量?(權力鬥爭)
    • 他是不是覺得我剛剛都在忙著挑東西沒理他,想用這個方式來獲得我的關注?(尋求過度關注)
  2. 如何應對?
    • 避開權力鬥爭: 我不能用更大的權力去壓制他(例如打罵),那樣只會激化矛盾。
    • 賦予價值感: 我可以給他一個有貢獻的任務。「我知道你想吃糖,但我們今天的任務是買晚餐的食材。我需要你這個小幫手,幫我找找看義大利麵放在哪裡好嗎?」
    • 提供選擇: 「糖果今天不能買,但你可以選擇,我們回家後要吃蘋果還是香蕉當點心?」

阿德勒的視角,幫助我們保持冷靜,不被孩子的行為牽著鼻子走,而是看透行為背後的目標,並用賦能的方式去引導。

❤️ 薩提爾的「溫度計」視角:

一位懂薩提爾的父母會先做:

  1. 「先連結,再引導。」 他會先蹲下來,看看孩子的內在冰山。
    • 感受層面: 他現在一定很失望、很挫折。
    • 渴望層面: 他內心深處可能渴望得到安撫和被理解。
  2. 如何應對?
    • 核對並接納感受: 「你看起來好難過,因為媽媽不買糖果給你,你覺得很失望,對不對?」(先處理情緒,讓孩子感覺被理解)
    • 表達自己的一致性: 「同時,我看著你這樣哭鬧,我感覺有點擔心和著急。我的規定是我們不能在飯前吃糖,因為我希望你健康。」(誠實、溫和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觀點和規矩)
    • 尋求連結: 「你可以生氣,沒關係。我可以在這裡抱抱你,等你感覺好一點了,我們再一起去買菜好嗎?」

薩提爾的視角,幫助我們先建立情感的橋樑,讓孩子在有安全感、被接納的狀態下,才去處理行為問題。


🌸 結語:理解,而非修正

阿德勒提醒我們:「孩子不是要被控制,而是要被理解。」

薩提爾則說:「改變從看見自己開始。」

對父母來說,理解這兩個觀點,就像擁有兩種鏡頭:

  • 用阿德勒的鏡頭,看到孩子的「目的與歸屬感需求」;
  • 用薩提爾的鏡頭,看到孩子「情緒背後的渴望」。

當我們能同時拿著這兩種鏡頭,就更能看懂那個在鬧、在哭、在尋求連結的孩子。

因為他不是真的「難帶」,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說:「請幫我找到我自己。」


📚 參考資料

  • Adler, A. (1956).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 Basic Books.
  • Adler University. (n.d.). History of Alfred Adler. https://www.adler.edu
  • Satir, V. (1988). The New Peoplemaking.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 Satir Institute of the Pacific. (n.d.). Satir Transformational Systemic Therapy. https://satirpacific.org
  • Live Connected Therapy. (n.d.). The Iceberg Model and Five Freedoms. https://www.liveconnectedtherapy.com
  • Get Therapy Birmingham. (2023). The Humanism of Virginia Satir.
  • Britannica. (2024). Individual psychology. https://www.britannica.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ummerM的沙龍
7會員
133內容數
用無數夜晚,拼湊瑣碎時間 累積很多AI育兒文章,並整理成筆記 看不懂艱深用詞,一次次與AI對話、詢問 才做成比較完整的系列跟大家分享 歡迎一起討論這些文章主題 目前使用多款AI交叉討論、協作
SummerM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29
第二篇:🚀 學步兒期信任挑戰(2-4歲):在「不要不要」中學習相信與界限 還記得那個總是黏著您的小天使嗎?轉眼間他們變成了愛說「不要」的小惡魔!😈 別擔心,這其實是孩子發展自主性的重要階段。今天要和各位父母分享如何在學步兒期(2-4歲)維持親子信任關係,同時建立健康界限 💪 🧠 學步兒期
2025/10/29
第二篇:🚀 學步兒期信任挑戰(2-4歲):在「不要不要」中學習相信與界限 還記得那個總是黏著您的小天使嗎?轉眼間他們變成了愛說「不要」的小惡魔!😈 別擔心,這其實是孩子發展自主性的重要階段。今天要和各位父母分享如何在學步兒期(2-4歲)維持親子信任關係,同時建立健康界限 💪 🧠 學步兒期
2025/10/28
第一篇:🍼 嬰幼兒期信任基礎建立 (0-2歲):從第一聲啼哭開始的愛與安全感 身為新手媽媽,看著懷中這個小小人兒,您是否曾經想過——孩子對這個世界的第一印象,其實就是從您的懷抱開始?今天要和大家分享嬰幼兒期(0-2歲)最關鍵的人際信任基礎建立,這是孩子一生情感發展的重要起點!✨ 🧠 嬰幼兒信
2025/10/28
第一篇:🍼 嬰幼兒期信任基礎建立 (0-2歲):從第一聲啼哭開始的愛與安全感 身為新手媽媽,看著懷中這個小小人兒,您是否曾經想過——孩子對這個世界的第一印象,其實就是從您的懷抱開始?今天要和大家分享嬰幼兒期(0-2歲)最關鍵的人際信任基礎建立,這是孩子一生情感發展的重要起點!✨ 🧠 嬰幼兒信
2025/10/26
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刻—— 孩子明明剛吃飽,卻又哭鬧要抱; 玩具散滿地上,你說了三遍「請收好」,他卻反而笑著跑走; 在公共場合崩潰尖叫的瞬間,你的臉熱到快燒起來,只想趕快制止這一切。 多數父母都經歷過這樣的混亂時刻。 我們以為孩子「在搗蛋」、「故意唱反調」,但其實—— 他只是在用自己能做到的方式,
2025/10/26
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刻—— 孩子明明剛吃飽,卻又哭鬧要抱; 玩具散滿地上,你說了三遍「請收好」,他卻反而笑著跑走; 在公共場合崩潰尖叫的瞬間,你的臉熱到快燒起來,只想趕快制止這一切。 多數父母都經歷過這樣的混亂時刻。 我們以為孩子「在搗蛋」、「故意唱反調」,但其實—— 他只是在用自己能做到的方式,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最近開始轉涼了,各位鳥奴們是否會開始擔心小鳥會著涼呢?不用擔心,今天這篇直接帶你看需要的商品,而且今天除了照片之外,我們也直接帶連結✨讓你的雙11購物不盲目,讓你想買直接加入購物車,除了長知識也可以直接下單避寒神器🫱🏼文章結尾也會告訴大家在花錢的同時也能省錢、賺錢的小撇步,請記得留到最後!!
Thumbnail
最近開始轉涼了,各位鳥奴們是否會開始擔心小鳥會著涼呢?不用擔心,今天這篇直接帶你看需要的商品,而且今天除了照片之外,我們也直接帶連結✨讓你的雙11購物不盲目,讓你想買直接加入購物車,除了長知識也可以直接下單避寒神器🫱🏼文章結尾也會告訴大家在花錢的同時也能省錢、賺錢的小撇步,請記得留到最後!!
Thumbnail
相信許多父母都曾經歷過小孩不斷問「為什麼」的時期,尤其當你回答得越多越詳細,隨之而來的「為什麼」將會充斥在生活對話中,對萬事萬物充滿好奇的小孩,可能偶爾會讓我們一時語塞,但也不得不佩服他們不受框架限制的思考力與想像力。 《我家有個小小哲學家!》這本書的作者史考特・赫修維茲本身是法律與哲學教
Thumbnail
相信許多父母都曾經歷過小孩不斷問「為什麼」的時期,尤其當你回答得越多越詳細,隨之而來的「為什麼」將會充斥在生活對話中,對萬事萬物充滿好奇的小孩,可能偶爾會讓我們一時語塞,但也不得不佩服他們不受框架限制的思考力與想像力。 《我家有個小小哲學家!》這本書的作者史考特・赫修維茲本身是法律與哲學教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的主要概念,並提供了對應不當行為的方法。透過瞭解幼童行為的成因,幫助孩子適性發展、培養生活技能。本文強調每個人都需要被愛與歸屬感,並指出不當行為通常包括過度尋求關注、爭奪權力、報復和自暴自棄。最重要的是大人要能夠覺察與安頓自己的情緒,再進行溫和堅定的教養。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的主要概念,並提供了對應不當行為的方法。透過瞭解幼童行為的成因,幫助孩子適性發展、培養生活技能。本文強調每個人都需要被愛與歸屬感,並指出不當行為通常包括過度尋求關注、爭奪權力、報復和自暴自棄。最重要的是大人要能夠覺察與安頓自己的情緒,再進行溫和堅定的教養。
Thumbnail
身為一個有認真帶小孩的2寶爸,對於家裡兩個小孩總是什麼都能吵這件事覺「超級無敵困擾」,每次帶小孩覺得困擾的時候就翻開相關的親子書籍看看會恢復一點正能量 本書作者除了分享他的心法以外,也帶進很多實際操作的對話讓讀者參考,對比很多親子教育的書只講概念沒講實戰做法,本書算是很貼近實戰的書籍
Thumbnail
身為一個有認真帶小孩的2寶爸,對於家裡兩個小孩總是什麼都能吵這件事覺「超級無敵困擾」,每次帶小孩覺得困擾的時候就翻開相關的親子書籍看看會恢復一點正能量 本書作者除了分享他的心法以外,也帶進很多實際操作的對話讓讀者參考,對比很多親子教育的書只講概念沒講實戰做法,本書算是很貼近實戰的書籍
Thumbnail
兒童繪畫不僅僅是一種創作和娛樂活動,它還能夠反映出兒童的內心世界、情緒狀態和潛在的心理問題。 透過深入分析兒童的繪畫作品,我們可以獲得寶貴的洞見,了解他們的想法、渴望和焦慮,這有助於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支持和引導孩子的成長。 佛洛伊德作為這一領域的先驅,為兒童繪畫心理分析奠定了基礎。
Thumbnail
兒童繪畫不僅僅是一種創作和娛樂活動,它還能夠反映出兒童的內心世界、情緒狀態和潛在的心理問題。 透過深入分析兒童的繪畫作品,我們可以獲得寶貴的洞見,了解他們的想法、渴望和焦慮,這有助於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支持和引導孩子的成長。 佛洛伊德作為這一領域的先驅,為兒童繪畫心理分析奠定了基礎。
Thumbnail
本篇文章介紹了作者在學習Satir薩提爾對話課程中的心得與體悟,並分享了在觀察與覺察自己的情緒與反應過程中的掙扎與成長。文章深入並理性地分析了作者面對父母情緒時的應對方式,並融入了對過去童年經驗的深入探討。透過Satir薩提爾對話,作者希望對自我感知作出更深層次的瞭解。
Thumbnail
本篇文章介紹了作者在學習Satir薩提爾對話課程中的心得與體悟,並分享了在觀察與覺察自己的情緒與反應過程中的掙扎與成長。文章深入並理性地分析了作者面對父母情緒時的應對方式,並融入了對過去童年經驗的深入探討。透過Satir薩提爾對話,作者希望對自我感知作出更深層次的瞭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