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時代系列(4):AI 驅動的電信網路規劃與設計 🌐
59/100 第六週:📌 電信安全與防護
59. 零信任網路 ZTNA 模型 🔒 —— 假設所有連線都需驗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單元導讀
傳統網路安全架構採用 邊界防護模型(Perimeter Security),只要進入企業內部網路,就被默認為可信。
👉 在雲端、多分支、遠端辦公及 5G/IoT 普及的環境下,這種模式已經過時。
零信任網路存取(Zero Trust Network Access, ZTNA) 的核心理念是:
「永不信任,持續驗證」 —— 不論是內部或外部的使用者、裝置或應用,所有存取請求都必須經過驗證與授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零信任模型的核心原則
1. 永不信任,持續驗證(Never Trust, Always Verify)
o 所有用戶與設備都需驗證,即使在內網。
2. 最小權限原則(Least Privilege Access)
o 僅授予完成任務所需的最小權限。
3. 微分段(Micro-Segmentation)
o 將網路切割成多個安全區,阻止橫向移動。
4. 動態驗證(Continuous Authentication)
o 驗證不是一次性的,會根據風險等級持續檢查。
5. 可觀測性與記錄(Visibility & Logging)
o 所有存取行為必須可追蹤、可稽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ZTNA 在電信網路中的應用
• 5G 與邊緣計算
• 用戶裝置必須持續驗證,不再依賴「基地台內網可信」的假設。
• 企業 VPN 替代
• 傳統 VPN 允許用戶進入整個內網,ZTNA 則僅允許存取特定應用。
• 雲端存取控制
• 保護 SaaS(如 Office 365)、電信 OSS/BSS 系統存取。
• IoT 與智慧城市
• 每個感測器與裝置必須獨立驗證,防止假裝置接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ASCII 架構示意
[使用者/設備]
|
身份驗證 + 裝置驗證
|
┌───────────────┐
│ ZTNA 控制平面 │
│ (策略引擎 / 驗證) │
└───────────────┘
|
動態授權 (最小權限)
|
[特定應用/資源]
使用者或設備在存取資源前,必須先經過 身份驗證與裝置驗證,確保「人」與「設備」都可信。隨後,請求會送到 ZTNA 控制平面,其中的 策略引擎 會依照使用者身分、裝置狀態、位置、風險分級等因素進行驗證與判斷。只有通過驗證者,才會被授予 動態授權,而且遵循 最小權限原則(只允許必要的存取)。最後,使用者才能進入特定的 應用或資源,確保整個過程中每一步都受到檢查與控制,降低內外部威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防護與挑戰
1. 防護效果
o 減少內部攻擊風險。
o 阻止惡意軟體橫向移動。
o 提升遠端與雲端安全性。
2. 挑戰
o 實施成本高,需要身份管理與多因素驗證基礎設施。
o 舊有系統難以改造(Legacy Systems)。
o 驗證過程可能增加延遲,需平衡安全與效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實務題
1. 基礎題
o 問題:零信任模型的核心口號是什麼?
o 答案:「永不信任,持續驗證」。
2. 應用題
o 問題:為何 ZTNA 被視為傳統 VPN 的替代方案?
o 答案:VPN 開放整個內網,ZTNA 只允許存取授權應用,降低風險。
3. 設計題
o 問題:如何在 5G IoT 網路中實現零信任?
o 答案:每個 IoT 裝置需具備唯一身份證書,所有存取需經 ZTNA 控制器驗證。
4. 診斷題
o 問題:若使用者抱怨系統延遲增加,ZTNA 架構可能是哪裡出現瓶頸?
o 答案:驗證伺服器或策略引擎效能不足。
5. 進階題
o 問題:ZTNA 與傳統防火牆/IDS 最大差異是什麼?
o 答案:防火牆基於邊界保護,ZTNA 基於身份與上下文,假設內外網都可能不可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六、小結與啟示
• ZTNA 核心:不再預設信任任何內外網,所有連線皆需驗證與授權。
• 對電信的意義:5G、IoT、雲端應用必須導入零信任,以抵抗內部威脅與跨境攻擊。
• 未來發展:ZTNA 與 AI 驅動的行為分析(UEBA)、SASE(安全接入服務邊緣) 結合,將成為電信安全的標準架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