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台灣人這麼喜歡「碳權」,這篇就暫如此稱! 事實上是「碳信用」!
台灣近年掀起一股「碳權熱」。從企業到地方政府,從顧問公司到社團法人,人人都在談「林業碳權」,彷彿只要種樹、守林,就能變成新一代的綠色淘金夢。可是真正懂林業碳市場的人卻都知道,這是一個被誤解、被簡化、甚至被神話的領域。林業專案不是投資案,它是一場關於主權、科學與治理的長征。時間長、風險高、成本大、回報慢,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單靠私人企業",把它做好到合於PACM。
台灣,之所以特別迷信林業專案,有兩個心理原因。第一是「浪漫幻覺」。在環境議題裡,森林最能引起情感共鳴。大家都知道樹能吸碳,於是想當然爾地以為,只要保護樹木就能拿到碳權。第二是「補償心態」。台灣過去因開發壓力造成山林退化,如今有了碳市場,許多人就想透過造林與保育來「贖罪」,希望能用森林換來國際認同。然而這兩種心態,都忽略了林業碳專案最關鍵的一點——碳權不是誰的土地多,而是誰能管得比政府好。
所謂的「避免型林業」,也就是 REDD+ 這類的專案,本質並不是「誰擁有森林就能拿碳權」,而是「你能證明因為你的管理下,讓森林被砍的機率下降或延長森林被砍、減少病蟲害、防止森林火災.....等」。這裡的關鍵是「比較」。如果沒有你的介入,森林會被砍十公頃;有你之後只砍三公頃,那七公頃的差距才是減排成果。換句話說,你是在和政府、與歷史、與統計平均值競爭。只有在你的治理能力明確優於現況時,才有碳可算、信用可發。這也是為什麼國際規範要求避免型專案必須對齊國家層級的 FREL 或 FEL(森林排放基準)。那條基線代表「政府能做到的平均水平」。如果你的專案在那條線以下,才算真正減排;若沒有明顯差距,就只是重複政府原本該做的事,也就啥都沒有?!
台灣,許多人沒有理解這個邏輯,於是把林業碳權想成「圈地就能賺」。有公司在簡報上標註幾千公頃林地,以為只要取得租約、掛上國際標章,就能換到外資投資。這種想法在國際上早已被淘汰。森林碳信用不是物權,而是「治理成果權」。如果沒有長期的監測、沒有對比的基線、沒有社區的參與,哪怕那片林真實存在,也沒有任何減排價值。更何況森林碳專案還有永久性與逆轉風險:一場山火、一波蟲害、一場颱風,都可能讓多年努力化為烏有。這些風險都要透過保證金、再保險、碳緩衝池來抵銷等機制處理,每一項都要錢。
在國際市場上,一個林業碳專案從設計到第一次發信用,平均要"五至七年"。這段期間包括土地確權、基線建立、遙測監測、第三方驗證、社區 FPIC(自由事前知情同意)、再審查、再報告。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專業與資金。根據世界銀行與 UNDP 的資料,一公頃的前期成本平均在三百到五百美元,若計入法律顧問、地租、社區分潤,整體投入可能上千萬台幣。這還不包括後續二十年的監測費用。換句話說,這不是創投能玩的生意,而是耐力賽。許多國際開發者笑稱:「林業碳權不是賺錢的行業,而是一種信仰。」
台灣的難度更高。島嶼地狹、林班細碎、土地產權複雜,多數山林為公有。民間若想開發林業專案,首先就會卡在土地授權。再來是制度問題。台灣目前尚未建立國家級 FREL,也沒有完整的 MRV(監測報告驗證)體系,更沒有法定的「碳權歸屬法」。在這樣的條件下,任何所謂「碳權發行」都只是自願市場的概念遊戲,不具法律效力。這也讓許多國際買家對台灣碳專案興趣缺缺,因為沒有主權保證的信用在新制度下幾乎毫無流通性。
即使如此,仍有許多人願意投入,因為他們相信森林是一個國家最長期的公共資本。真正懂林業的人知道,森林專案的價值不只是碳,而是治理。當你建立起能長期監測、讓社區共管、能對外報告的制度,你其實在幫整個國家練出管理自然資源的能力。印尼、越南、泰國之所以能進入合規市場,不是因為他們的森林多,而是因為他們建立了國家登錄系統與統一基線。這些制度讓政府可以統計、對帳、授權,也讓私人企業能在合法邊界內參與。
避免型林業的真功夫,不在於「誰擁有林」,而在於「誰能守林」。如果你能比政府守得好,政府自然願意授權你代表它申報成果;但如果你守不住,再多的合約都只是紙上碳權。台灣社會必須理解這個現實。真正的林業專案要有政府、社區與企業三方協同。政府負責制定基線與制度,企業提供技術與資金,社區負責執行與監測。三者缺一不可。這種模式在印尼、加彭、哥斯大黎加等地早已成熟。台灣若要跟進,必須先補上治理能力這一課。
很多人問,既然這麼難,為什麼國外還有人做?答案很簡單:那是國家戰略。對發展中國家而言,REDD+ 不只是碳市場工具,更是吸引氣候金融與外援的管道。他們不是想靠賣碳致富,而是想藉此建立主權融資的資格。而台灣若只想靠林業專案「賺錢」,注定走不遠。因為這條路根本不是為投資報酬設計的,它是為長期治理與國際對接設計的。
想從林業碳專案中獲利,其實是極其心酸的事。你投入了時間、資金與人力,卻常常因氣候、法令、甚至政治變化而功虧一簣。許多開發者花十年才發出第一張碳信用,換來的收入還不夠回本。林業碳權的價值在於信任,而不是現金流。它回報的是社會穩定、社區韌性與國際認可。那是一種看不見的收益,但卻是碳市場未來最稀缺的資產。
最該警惕的是那種以為「一片林在那,就是我的碳」的想法。森林碳不是產權,是成果。要有成果,就要有差距;要有差距,就得證明你真的讓那片森林比昨天更健康。這是避免型專案的根本邏輯。若只是佔著森林不動,既沒有防止砍伐,也沒有改善管理,那片林子再美,也不會產生一克碳信用。真正的價值,是你是否能「比政府更會守林」。這句話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卻難如登天。
林業碳專案之所以被稱為「超級任務」,是因為它考驗的不只是環境技術,更是社會協同的能力。你要讓政府願意合作,讓社區願意信任,讓國際願意相信你的數據。這三件事同時達成,才叫一個真正的森林專案。這是制度與文化的修煉,不是資本的短跑。
森林不是提款機。它不會因為你喊「碳權」就吐出現金。它是時間的見證者,是主權與公信力的測試場。REDD+ 的教訓告訴我們:誰把森林當投機場,最後森林會把他當笑話。只有那些願意長期投入、誠實面對、用治理取代投機的人,才有資格在這個領域留下名字。
台灣若真想在國際碳市場站得住腳,得先放下「快錢思維」,學會與森林的節奏對話。林業專案的回報不是利潤,而是信任;不是收益,而是制度。這條路走得慢,但走得對,才能讓台灣的綠色金融與氣候治理真正成熟。
避免型林業的真相,就是你說的那句話:「是政府沒有你管得好,在你管理比它好,才會取得碳信用;不是一片林子在那,就都是你的。」 這句話應該被刻在每一個想進入林業碳市場的簡報封面上,提醒那些想吹得天花亂墜的人:森林的碳,不是給嘴巴快的人拿的。那是一場需要誠意、耐性與責任感的修行,沒有捷徑,也沒有神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