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GR-REC 是全球最大、可以跨國使用、也是蘋果唯一指定的綠電憑證系統。」的漂綠話術!

PACM-avatar-img
發佈於雜記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在台灣的綠能市場裡,有一個被廣泛流傳的說法:「TIGR-REC 是全球最大、可以跨國使用、也是蘋果唯一指定的綠電憑證系統。」 這句話聽起來氣勢十足,也常出現在企業簡報、媒體報導與招商簡介中。但如果仔細追問它的依據,就會發現這是一個被反覆放大的半真半假敘事,一部分源於早期歷史背景,一部分則是市場行銷與政策誤讀的結果。這個故事的真實版本,其實比宣傳口號複雜得多。 這就是"漂綠話術!"

要理解這場誤會,得先從 TIGR 的身世說起。TIGR,全名是 Tradable Instrument for Global Renewables,是美國公司 APX 在 2014 年推出的一個國際再生能源屬性憑證登錄平台。它的功能與 I-REC(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幾乎一樣,都是用來記錄再生能源發電的電量,並發行對應的一度電憑證。企業購買後,就能在碳盤查的範疇二(Scope 2)中,把這些憑證用來抵銷用電排放,宣稱「我們使用了綠電」。

raw-image


TIGR 與 I-REC 的差別,在於前者由私人公司運營,沒有政府背書;後者則是由非營利組織 I-REC Standard Foundation 管理,並被 RE100 與 GHG Protocol 正式認可。兩者都屬於自願性能源屬性證書系統(EAC),並不屬於巴黎協定第六條的主權碳市場。換句話說,它們只能用來報告企業的綠電使用,不能用來作為國家或企業的合規減排。

那麼,為什麼台灣會出現「TIGR 是全球最大、能跨國使用、還是蘋果唯一指定」的說法?這要從幾個歷史節點說起。二〇一七年前,台灣尚未建立正式的再生能源交易平台,企業若想加入 RE100 或在 ESG 報告中展示綠電成績,只能依靠國際私營平台。當時 APX 的 TIGR 進入亞洲市場,提供英文介面與快速登錄服務,對台灣企業而言是最容易上手的選項。於是,許多早期想追上蘋果供應鏈的企業便透過 TIGR 購買國外綠電,這成為「台灣與世界接軌」的象徵。

隨著使用者增加,行銷語言也開始誇張化。顧問公司與中間商為了推銷 TIGR 帳戶,宣稱它是「全球最大」的平台。事實上,真正的全球主流是 I-REC,它的註冊國家超過六十個每年發行數億張憑證。TIGR 的登錄國家不到二十個,總電量僅為 I-REC 的一小部分。從任何統計角度來看,「全球最大」都說不通。然而,因為這個口號聽起來更吸引人,便在媒體與地方政策文件中被一再引用,最終變成普遍認知。

第二個誤會是「可以跨國使用」。早期確實有企業在不同國家之間轉移 TIGR 憑證,但這只是平台功能之一,並不代表合規可用。隨著 RE100 與 GHG Protocol 在二〇二四年更新準則後,已明確規定 EAC 的使用必須在同一市場邊界(market boundary)內。也就是說,在台灣用電,不能用菲律賓或越南的 TIGR 來抵算跨國使用將不再被承認。這是因為再生能源的環境效益屬於產地,不應被外地企業任意搬移。簡單說,綠電可以交易,但不能違背地理真實性。

第三個最常被引用的說法,是「蘋果唯一指定使用 TIGR」。這更是錯得離譜。蘋果在其《Supplier Clean Energy Program》文件中,要求供應商使用「被 RE100 或 GHG Protocol 認可的能源屬性憑證系統」,並沒有指名任何單一平台。蘋果接受 I-REC、TIGR、T-REC(台灣再生能源憑證)以及部分國家登錄系統,只要能確保追溯性與不重複計算即可。換句話說,蘋果要求的是「制度品質」,不是「品牌」。把「可被蘋果接受」曲解成「蘋果唯一指定」,完全是顧問或業者的行銷話術

那為什麼這些誤解特別容易在台灣蔓延?原因其實很現實。其一,政府早期沒有統一的登錄平台,民間自然找替代方案;其二,地方政策與招商單位為了展現綠電成績,傾向引用「國際平台」的光環;其三,供應鏈壓力巨大,企業急著交作業,往往不問制度差異。於是,TIGR 被賦予了超出本質的地位,成為台灣企業邁向國際的象徵性憑證。


但國際制度並不等人。隨著 RE100 進入 2.0 時代,時間匹配、地理邊界與設備年齡都被納入新規。企業不再能用「年度配對」的方式輕鬆歸零,而必須證明在每個時段都有真實零碳電力支撐。這正是 CFE(Carbon-Free Energy)的核心精神。CFE 要求電力使用必須在時間與地點上精準對應,讓企業的 Scope 2 排放能反映真實電網的碳強度。相較之下,REC 憑證只能提供年度資料,既無法顯示電力時段,也無法與電網碳排資料對接。

在這樣的制度演化下,REC 被國際視為「過渡型工具」。它可以協助企業在短期內符合 ESG 揭露,但未來要對應 IFRS S2、CSRD 或巴黎協定第六條的主權碳市場,就必須改用具時間與地點對應能力的系統。這正是 Google、Microsoft、Meta 早已轉向建立自家 24/7 CFE 系統的原因。未來的綠電,不再是年度帳,而是小時帳。

若再回頭看台灣,就能理解問題的嚴重性。許多企業仍在以 REC 憑證作為主力,甚至以此申報 RE100 進度。這種做法在短期內似乎合理,但當 RE100 正式要求時間匹配後,這些資料可能全部失效。屆時,台灣企業的報告將被標註為「低完整性」,在國際供應鏈與投資揭露中都會受損。更關鍵的是,REC 沒有主權性質,無法與國家溫室氣體帳本銜接。也就是說,企業即使購買大量 TIGR 憑證,這些減排量也不會被納入政府的 NDC 成果。

在亞太區的其他國家,制度已經往前走。印尼的 SRN-PPI、泰國的 TGO、越南與新加坡的新登錄系統,都朝著主權化與數位化的方向前進,準備接軌 CFE 架構。台灣若繼續停留在 REC 100 1.0 時代,勢必被排除在未來的跨國碳交易與能源揭露體系之外。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制度主權的缺席。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REC 的問題並不是它不好,而是它停在過去。它是 2010 年代能源市場的產物,在當時確實填補了制度空缺。但到了 2020 年代後期,世界的焦點已從「購買綠電」轉向「實際減碳」。CFE 所代表的是真實用電的零碳化,而非紙上平衡。台灣若繼續迷信「全球最大」「跨國通用」「蘋果唯一」這些口號,只會讓自己在國際制度升級的洪流中愈走愈遠。

真正的能源轉型,不在於哪個平台發的憑證,而在於電力系統是否透明、資料是否可追蹤、減碳是否真實。當各國開始建立主權登錄系統、要求每小時電力碳強度揭露時,那些仍停留在私營平台的綠電將被視為「無法驗證的數據」。台灣企業若不及早轉向,就可能重蹈當年京都議定書時代的覆轍——活在一個已被世界淘汰的框架裡,卻還以為自己走在最前面。

raw-image


REC 的神話,是一場被誤導的國際化想像。它曾是通往世界的橋樑,如今卻可能成為與世界脫節的藩籬。當全球都在邁向 RE100 2.0 與 CFE 時代,台灣要做的不是繼續吹捧「全球最大」的口號,而是建立自己的主權能源登錄系統,導入時段追蹤與碳強度比對,讓每一度綠電都能在國家帳本與企業報告中對得上。

唯有如此,台灣的綠電才會從幻象回到現實,從紙上平衡走向真實減碳。

那時候,我們就不需要再談誰「唯一指定」誰,也不必爭辯哪個平台更大。因為真正的綠電,不靠口號,而靠數據。 這,才是國際制度演化的方向,也是台灣應該面對的能源真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ACM 陋室說書
3會員
71內容數
合規碳信用 : 國際規則 → 各國制度 → 市場轉型! 合規碳信用的發展路徑,是從《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國際規則出發,由各國立法制度化,最終推動市場從自願性信用轉向合規信用。未來能真正「抵稅、履約、計入國家帳本」的碳信用,只會是合規體系下的產品。
PACM 陋室說書的其他內容
2025/10/21
在全球企業能源轉型的戰場上,「RE100 2.0 與 CFE」這兩個名詞正逐漸取代過去「綠電憑證」的地位。表面上,這只是企業永續揭露標準的技術升級,實際上卻是一場關乎全球能源秩序重建的制度革命。 過去十年,全球企業對綠電的想像幾乎都建立在一張張再生能源憑證上。I-REC、T-REC、GEC 等字母
2025/10/21
在全球企業能源轉型的戰場上,「RE100 2.0 與 CFE」這兩個名詞正逐漸取代過去「綠電憑證」的地位。表面上,這只是企業永續揭露標準的技術升級,實際上卻是一場關乎全球能源秩序重建的制度革命。 過去十年,全球企業對綠電的想像幾乎都建立在一張張再生能源憑證上。I-REC、T-REC、GEC 等字母
2025/10/20
當世界主要經濟體逐步轉向《巴黎協定》第六條(#Article6_4ER)架構時, 東南亞這片由森林、工業與新興經濟並存的區域,也在尋找屬於自己的制度語言。 這套語言的名稱,叫作 ACCF(ASEAN Common Carbon Framework)——東協共同碳框架。 ACCF 並非自上而下的政
Thumbnail
2025/10/20
當世界主要經濟體逐步轉向《巴黎協定》第六條(#Article6_4ER)架構時, 東南亞這片由森林、工業與新興經濟並存的區域,也在尋找屬於自己的制度語言。 這套語言的名稱,叫作 ACCF(ASEAN Common Carbon Framework)——東協共同碳框架。 ACCF 並非自上而下的政
Thumbnail
2025/10/20
在多數東南亞國家仍努力建立自家碳市場架構時,新加坡已經率先完成一場靜悄悄的制度革命──把《巴黎協定》第六條正式寫進自己的法律。 從二〇二四年一月起,新加坡的碳稅制度進入第二階段。企業除了必須依排放量繳納每噸二十五新元的碳稅,還可以使用政府認可的「合規碳信用」(Compliance Carbon C
2025/10/20
在多數東南亞國家仍努力建立自家碳市場架構時,新加坡已經率先完成一場靜悄悄的制度革命──把《巴黎協定》第六條正式寫進自己的法律。 從二〇二四年一月起,新加坡的碳稅制度進入第二階段。企業除了必須依排放量繳納每噸二十五新元的碳稅,還可以使用政府認可的「合規碳信用」(Compliance Carbon C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因應 2050 年淨零排放政策的推展,企業面臨能源轉型,朝向永續目標前行。(圖/ 巨茂應材提供)】 (記者李婉如報導 )  隨著全球環保意識抬頭,ESG(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 Social、公司治理 Governance)也愈發受到重視,除了聯合國通過《全球海洋公約》
Thumbnail
【因應 2050 年淨零排放政策的推展,企業面臨能源轉型,朝向永續目標前行。(圖/ 巨茂應材提供)】 (記者李婉如報導 )  隨著全球環保意識抬頭,ESG(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 Social、公司治理 Governance)也愈發受到重視,除了聯合國通過《全球海洋公約》
Thumbnail
全球ESG的趨勢正在改變產業規則,因為看見了產品、服務的未來走向,碳循環應材股份公司(CRAM)執行長—林玄龍,因應客戶對ESG永續、降碳排的需求,串聯循環再生流程,並提供完整的生產溯源,成為國際大廠開發 PCR 低碳材料與產品的最強後援。
Thumbnail
全球ESG的趨勢正在改變產業規則,因為看見了產品、服務的未來走向,碳循環應材股份公司(CRAM)執行長—林玄龍,因應客戶對ESG永續、降碳排的需求,串聯循環再生流程,並提供完整的生產溯源,成為國際大廠開發 PCR 低碳材料與產品的最強後援。
Thumbnail
地窄人稠的台灣,適合廢田種電乎?台灣有這樣的條件嗎?為了廢核,搞風電,搞緑電,是不是有些搞錯方向。 我自己不具備這方面的專業,但有興趣鑽研這方面的議題,曾看過不少文獻。我自己沒有答案,但是,看到這一張〔國家地理雜誌〕2023年攝影大賽得獎相片,使得我產生很大的疑惑與感觸!
Thumbnail
地窄人稠的台灣,適合廢田種電乎?台灣有這樣的條件嗎?為了廢核,搞風電,搞緑電,是不是有些搞錯方向。 我自己不具備這方面的專業,但有興趣鑽研這方面的議題,曾看過不少文獻。我自己沒有答案,但是,看到這一張〔國家地理雜誌〕2023年攝影大賽得獎相片,使得我產生很大的疑惑與感觸!
Thumbnail
由於歐美國家實施的一些碳權 ESG等等議題 (綠色版的空手套白狼 環保稅 綠色通膨) PS. 如果美國大選川普上了 綠能ESG這塊 就會震盪 因為川普比較傾向傳統產業 但在台灣"由於最有價值" 我想金主還沒賺夠 應該不會有問題 還有接下來的碳權 也有很多公司會起來 有機會
Thumbnail
由於歐美國家實施的一些碳權 ESG等等議題 (綠色版的空手套白狼 環保稅 綠色通膨) PS. 如果美國大選川普上了 綠能ESG這塊 就會震盪 因為川普比較傾向傳統產業 但在台灣"由於最有價值" 我想金主還沒賺夠 應該不會有問題 還有接下來的碳權 也有很多公司會起來 有機會
Thumbnail
這篇文章匯集了<天下雜誌>刊載與環境相關的文章,整篇文章篇幅適中,適合1小時左右的閱讀。
Thumbnail
這篇文章匯集了<天下雜誌>刊載與環境相關的文章,整篇文章篇幅適中,適合1小時左右的閱讀。
Thumbnail
淨零排放成為全球綠色發展的重要指標,台灣政府也積極推動淨零排放政策,鼓勵企業進行綠色轉型。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如何在淨零排放的浪潮中尋找到商機,並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本文從淨零排放轉型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紹台灣的淨零排放政策和中小企業的商機,並分析淨零排放轉型的挑戰和策略,希望能夠
Thumbnail
淨零排放成為全球綠色發展的重要指標,台灣政府也積極推動淨零排放政策,鼓勵企業進行綠色轉型。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如何在淨零排放的浪潮中尋找到商機,並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本文從淨零排放轉型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紹台灣的淨零排放政策和中小企業的商機,並分析淨零排放轉型的挑戰和策略,希望能夠
Thumbnail
1.台灣政治環境變化對整體綠能市場影響有限,差異在於推進速度。 2.未來售電比例將拉高,工程比例將下降。 3.再生能源的核心競爭了在於溝通,而非技術。雲豹透過自身銀行、營運、地方溝通資源,投資規模較小的再生能源公司,創造雙贏。 4.未來將借助台灣的技術經驗,進軍東南亞、日本市場。
Thumbnail
1.台灣政治環境變化對整體綠能市場影響有限,差異在於推進速度。 2.未來售電比例將拉高,工程比例將下降。 3.再生能源的核心競爭了在於溝通,而非技術。雲豹透過自身銀行、營運、地方溝通資源,投資規模較小的再生能源公司,創造雙贏。 4.未來將借助台灣的技術經驗,進軍東南亞、日本市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