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治通鑑》3
不過就是史官編出來的小說而已
其邏輯通順度
差不多與金庸的連載版小說差不多
讀史如果細摳
會發現很多破綻
比如劉邦當年打下天下
要分封功臣的時候
蕭規曹隨的曹參
居然佔了第一位
得「萬八百戶」的食邑
而蕭何才「八千戶」
(10,800 vs 8,000)
也就是說
在劉邦老大的心中
雖然都說蕭何居功第一
可是曹參的薪水比蕭何還高一籌
這好比一家公司成功創業
任協理曹參的居然比任副總蕭何的薪水還高?
這合理嗎?
而且蕭何居然完全沒有任何意見?
蕭何的功勞
可是讓劉邦當眾稱讚蕭何是「功人」,其他將領不過只是「功狗」
但史書卻從沒記載
曹參做了什麼事能得劉邦信任
而且拿出真金白銀酬謝曹參
再橫向比較一下
無論是《史記》還是《漢書》還是《資治通鑑》
都對封八千戶的蕭何大書特書
什麼劉邦發跡前就對劉邦很好啦
什麼蕭何月下追韓信啦
最後作為故事的主角之一(所謂的漢初三傑)
好不容易混到結局是「封八千戶」
結果
有另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戎賜
也封為「柳丘侯」
也封食邑「八千戶」
這個柳丘侯戎賜
何許人也?
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事?
出了什麼奇謀、打過什麼大勝仗,讓劉邦肯封他八千戶侯?
通通沒有寫。
最多
只草草帶過他並非劉邦的豐沛老鄉
而是劉邦受封漢王之後再加盟的獨立武裝領袖
讓人忍不住想
是不是當初戎賜
與史官不合
所以史官特別不記錄他的故事?
史官不記
一個與蕭何相當
肯定也是在楚漢爭霸中驚天動地的人物就此煙消雲散
另外一個封「七千八百戶」的陽都侯丁復也是
老丁只差大總管蕭何兩百戶
可是史書中一筆沒有寫他
再舉一個例子
劉邦的老鄉樊噲
在鴻門宴上救過劉邦
俗話說「功大不過救駕」
最後樊噲被封舞陽侯
食邑「五千戶」
可是有另一個人魯侯奚涓
食邑「四千八百戶」
還被記上一筆說「功比舞陽侯(樊噲)」
可是除了在這個分封表上有記錄外
奚涓具體幹過什麼事
立過什麼大功
史書上通通沒有寫
忍不住想到
俺師常常吹他的心意六合拳有多厲害
可是後來
同門之中
並沒有什麼人記得他這個人
不說俺師
就說老衲
俺師當年是關起門來教老衲的
可是後來
俺師的其他徒弟
也紛紛聯合起來
信誓旦旦說沒老衲這號人物
或者說老衲只學了兩三天
根本沒得真傳、不是個咖
哎
政治鬥爭
想把一個人從史官寫的歷史小說中抹去
這種事情不但會發生在《資治通鑑》上
就連小小的江湖中門派裡
也是屢見不鮮的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