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則改變世界的現代「公案」
懷著至誠、謙卑、慈悲與感恩之心,我們將一同參詳一則發生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動人故事。2006年,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將和平獎授予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Dr. Muhammad Yunus)與他創辦的格萊珉銀行(Grameen Bank)。這份文告不僅是一則新聞,更像是一則引人深思的現代「公案」,向世界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叩問:
「除非大量人口群體找到擺脫貧困的方法,否則無法實現持久和平。小額信貸就是這樣一種手段。」
這則公案的核心在於:一筆微不足道的貸款,如何能催生持久的和平?這則公案的主人公,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不僅是一位經濟學家,更是一位以慈悲為羅盤,勇敢挑戰世界對貧窮之根本假設的思想家與行動者。他讓我們看見,最深刻的變革,往往不是來自於複雜的理論或龐大的資本,而是源於一份對人類尊嚴最純粹、最無條件的信任。
本文將跟隨尤努斯博士的足跡,探索他如何從看見一個人的苦難開始,點燃了一場溫柔而堅定的革命,最終為全球億萬被遺忘的角落,帶去了尊嚴與希望的光芒。這趟旅程的起點,是一份讓他毅然走出書齋、走入人間的悲憫之心,一份將他人的苦難視為自身責任的深刻覺醒。

1. 觀音的凝視:看見真實的苦難
1974年,一場毀滅性的饑荒籠罩著孟加la。當時,在吉大港大學擔任經濟系主任的尤努斯博士,內心充滿了痛苦的矛盾。他在課堂上講授著優雅的經濟學理論,窗外卻是無盡的飢餓與絕望。理論與現實的巨大鴻溝,讓他感到自己的知識是如此蒼白無力。
於是,他決定走出象牙塔,走進鄰近的喬布拉村(Jobra)。在那裡,他遇見了一位名叫蘇菲亞·貝古姆(Sufiya Begum)的婦女,她靠製作竹凳維生。然而,由於沒有啟動資金購買竹子,她被迫向當地的中間商借高利貸,每天辛勤工作的利潤,幾乎全部被剝削殆盡,自己僅能剩下兩美分。尤努斯博士發現,困住蘇菲亞與村裡其他41位工匠的,僅僅是一筆總額27美元的債務。
這個數字深深刺痛了他。那一刻,尤努斯博士親證了佛法中「因陀羅網」的實相:蘇菲亞的苦難並非與他無關,而是這張生命大網上一顆寶珠的黯淡,必然會映現在他這顆寶珠之上。他們的命運,在本體上是互為緣起、不可分割的。他湧起了如同東方古聖先賢般「民胞物與」的情懷,正如堯帝所言:「有一民飢,則曰此我飢之也。」他將蘇菲亞的苦難,視為自己的苦難。這份「不忍眾生苦」的慈悲凝視,成為了所有後續行動的源頭與基石。
他清晰地洞察到問題的真正核心:貧窮的根源,並非因為人們懶惰或沒有能力。從中華醫道的智慧來看,系統性的貧窮,如同一種社會性的「脾氣虧虛」。國家的資源(GDP)好比身體攝入的營養,但若分配機制(脾)功能失調,營養便無法輸送到四肢百骸,導致機體虛弱。問題不在於窮人,而在於那個無法將資源有效輸布到最需要之處的系統。
這份同體大悲的凝視,轉化為一把斬斷舊思維的智慧之劍,直指那將億萬人鎖在貧窮中的根本妄見。

2. 文殊的寶劍:斬斷貧窮的枷鎖
這正是尤努斯博士揮舞起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寶劍,直指傳統金融體系根本謬誤的時刻。他提出的革命性思想,與傳統銀行的教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傳統銀行的教條尤努斯博士的顛覆性洞見假設: 窮人沒有信用,風險極高。真相: 問題不在窮人,而在於制度本身就是為富人設計的。要求: 必須提供物質抵押品。創新: 以「社會抵押品」(信任與社群聲譽)取代物質抵押品。態度: 居高臨下的審查與施捨。信念: 尊重每個人的潛能,信貸是基本人權。
這個轉變的核心,是從「慈善」到「正義」的躍升。傳統的援助,常在無意中造成施予者和受助者之間權力的不對等。然而,一筆需要償還的貸款,其內在邏輯卻是一種基於平等的夥伴關係。它從根本上尊重了借款人的能動性、智慧與尊嚴,將他們視為有能力的經濟參與者,而非被動的救濟對象。
尤努斯博士做出了他最核心的宣告,這句話如晨鐘暮鼓,敲醒了世界:
「信貸是一種基本人權。」
這句話的力量在於,它將獲得經濟機會從一種可有可無的「選項」,提升為建構一個公正文明世界所必須履行的「義務」。它將焦點從外在的憐憫,轉向了對每個人內在固有的、不可剝奪的潛能的承認。
這宏大的理念,並未停留在宣言,而是透過一套精妙絕倫、充滿人性溫度的制度設計,化為無數可以被複製、被實踐的普賢大行。

3. 普賢的行動:編織信任之網
尤努斯博士將他的革命性思想,轉化為一套縝密而充滿人性的運作體系——格萊珉模式(Grameen Model)。這個模式的設計,處處體現著深刻的實踐智慧。
- 五人互助小組: 這是格萊珉模式的基石。銀行要求借款人自發組成五人小組,創造了「社會抵押品」。成員間的同儕支持與監督,取代了冷冰冰的物質抵押,將信任與社群聲譽轉化為最有力的經濟資產。
- 聚焦女性借款人 (97%): 這項決策體現了東方「聖王之道」的深層智慧。聖王治國,必先穩固其本。家庭是社會的根本,而母親則是家庭的核心。無數實踐證明,當婦女獲得經濟資源後,更傾向於將其投資在子女教育、家庭營養與健康上。這使得經濟效益能像漣漪一樣擴散,轉化為更深遠的社會福祉,從根本上滋養社會的根基。
- 十六項宗旨:一場集體業力轉化工程: 這使得格萊珉模式遠超金融工具,昇華為一場深刻的「集體業力轉化工程」。這些宗旨是創造正向集體力量的操作手冊,每一條宗旨,都是對治一種負面業因的具體「修行」。例如:「我們會教育我們的孩子。」 (直接對治愚昧之因)「我們不會在兒子的婚禮上收嫁妝……我們不實行兒童婚姻。」 (挑戰物化女性、造成家庭負擔的社會惡習之因)「我們會建造和使用坑式廁所。」 (從改善公共衛生入手,創造健康生存環境之因) 透過在每週小組會議上共同誦讀並承諾遵守,借款者不僅在進行個人修行,更在共同編織一張全新的、良善的共業之網。
格萊珉銀行最深刻的行動,是一種東方式的「無為而治」,其智慧與現代複雜性科學不謀而合。它做的不是「增加」繁複的管控,而是勇敢地「移除」那些將窮人拒之門外的人為障礙。這個「無為」的行動,創造了一個巨大的信任空間,讓借款人與生俱來的創造力和社群沉睡的「社會資本」得以湧現(Emergence)。一個堅韌、自律、高效的社會經濟秩序,就這樣從無數個體的簡單互動中,自下而上地、自發地產生了。格萊珉銀行高達98%以上的還款率,正是對這份信任智慧最有力的證明。
這個精心編織的信任之網,不僅帶來了經濟上的改善,更從根本上療癒了貧窮在人們內心刻下的、最深刻的創傷。

4. 慈悲的果實:從賦權到昌盛
貧窮最沉重的枷鎖,往往不是物質的匱乏,而是心理上的「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一種「無論做什麼都沒用」的絕望信念。小額信貸的核心魔法,正是對這種心理魔咒的直接破解。當一位婦女成功地用一筆小額貸款開創自己的微型事業,並準時還清每一筆款項時,她獲得了一次寶貴的「成功體驗」,直接在她心中種下了一顆名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種子——即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命運的堅定信念。
從更深層次看,格萊珉模式之所以能帶來超越金錢的真正「昌盛」(Flourishing),是因為它 brilliantly地構建了一個滿足人類核心心理需求的生態系統。根據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人類的幸福與健康成長,取決於三項與生俱來的普世需求:
- 自主性 (Autonomy): 借款人成為自己事業的主人,可以自主決策,掌握自己勞動的成果,而不再是被動的受助者或廉價的勞工,滿足了渴望主宰自己生命的內在需求。
- 勝任感 (Competence): 透過成功經營事業與履行還款承諾,她們親身體驗到自己的能力與價值,建立了自信與尊嚴,滿足了體驗到效能與掌控感的需求。
- 關聯感 (Relatedness): 透過每週的小組會議,她們擺脫了孤立無援的境地,建立起溫暖、堅實的社會支持網絡,滿足了體驗到與他人溫暖連結、找到歸屬感的需求。
此外,根據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五人小組的設計還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強而有力的「內群體」認同——「格萊珉成員」、「創業者」。這個積極的社會身份,賦予了婦女們集體的心理力量,讓她們敢於挑戰根深蒂固的父權社會規範,將一筆個人貸款,轉化為集體解放的載體。
因此,尤努斯博士創舉的真正產品,不是貸款,而是尊嚴、希望,以及那份相信自己有能力創造美好生活的自由。
這個從孟加拉小村莊開始的慈悲交響,最終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帶來了關於如何改變世界的深刻啟示。
結論:你我心中那顆慈悲的種子
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的故事,回歸到原點,始於一個極其簡單的慈悲行動——當他在蘇菲亞的困境中看見了自己的責任,並付諸了一份對人類潛能的無條件信任。
他帶給世界的這場慈悲交響,其啟示是:改變世界,不一定需要驚天動地的宏大計劃。它始於以觀音的慈悲去聆聽一個人的苦難,以文殊的智慧去洞見問題的根源,並以普賢的行動去堅定不移地實踐。
對於所有渴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年輕心靈而言,這個故事是一份溫暖的邀請。在你的校園、社區,乃至你的人生旅途中,去發現你身邊的「蘇菲亞」。請相信,你每一個微小的、充滿善意的行動,都可能像一顆慈悲的種子,在信任的土壤中,最終長成一片庇蔭世界的森林。
願這份慈悲與智慧的光芒,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