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家在世界的屋宇下:諾貝爾獎經濟學大師阿馬蒂亞.沈恩回憶錄》新書推薦

黎胖-avatar-img
發佈於黎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孟加拉人民示威、軍方倒戈,使現任總理、親印哈希娜政府倒台,其中引起了孟加拉人民攻擊印度教神廟、信徒等事,引起印度緊張,此事不僅使地緣政治出現變化,也令我想起,出生、幼年成長於孟加拉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沈恩(Amartya Sen)今年出版的自傳《家在世界的屋宇下》。

沈恩在臺灣以探討經濟學的著作《經濟發展與自由》和探討正義為何的哲學著作《正義的理念》,然而大家鮮少注意到他為何會做出這樣的探討,背後究竟經歷了甚麼,才會走往這樣的方向?所以他用這本《家在世界的屋宇下》,向讀者娓娓道來。

這並非一本勵志書,或者夾敘夾議的學術傳記,而是沿著他的生長軌跡,探索從1940年代到1970年代孟加拉、印度到英國劍橋等地人物、風土、文化、政治、種族、宗教、經濟、思想種種變化,並穿插古印度哲學與現今思想對比的精采傳記。

沈恩出身於知識貴族家庭,家族人口繁多,並與大文學家泰戈爾很有關係,他即就讀於泰戈爾興辦的那所徜徉於天地、以大自然為教室的學校,受教於泰戈爾自由發展、平等、尊重的教育思想,這讓他得以自由探索知識、發展興趣與踏實內心的空間。

raw-image


在求學期間,「找人聊天辯論」成了他最大的興趣。在加爾各答和劍橋大學等高等學府求學時,不論在咖啡廳、宿舍還是學校裡,他找各種有趣、知識淵博、思想立場不同的路人、同儕或師長,一起天南地北話當時,一路講到店打烊,針對政治、時事、思想、學術、社會議題等無所不談,這種閒聊帶來的強烈的智性趣味與感性衝擊,令他們痛快淋漓,甚至聊天的收穫比起上課更大。

然而,沈恩不是只愛好象牙塔知識的學人,而是懷有深刻現實關懷的學者,所以才更加愛好知識、論辯與思考。對他人生衝擊最大的,莫過於幾件事情:傳統社會帶來的種性與性別不平等,言論箝制導致的餓莩遍野,以及宗教和身分單一化、政治化帶來的仇殺,乃至背後反映的階級問題。

當他回憶求學過程中,發現女同學表現傑出甚於男性,然而在社會中傳統的氛圍下,卻使女性難以往上出頭。

當沈恩在達卡,因為二戰時英國殖民政府對內措舉失當,又封鎖所有言論報刊的自由,不讓飢荒消息傳給歐戰正酣的英國政府予以協助,導致本來盛產農作的孟加拉出現餓莩遍野的大飢荒,他親眼看到大批逃難遷徙找吃的人群、活活餓死的人,甚至是為了生存吃了人肉、崩潰大喊「我們已經不算人」的人,使他大受刺激。扣除政府政策,更明白言論自由與資訊自由傳播是多麼重要,因為這些明明是可以挽回、不用變成悲劇的事情。

戰爭結束後,儘管多數人呼籲印度教徒與穆斯林共同擁有和努力創造的事情已經比差異還要多,不用分家,但隨著政治、宗教、民族主義三者結合成認同的單一身分,宗教民族主義導致的分裂已無可避免,仇恨氣氛日益濃厚。而到印巴建國前夕,有一天他看見一位受重傷的穆斯林逃進他家求救,問其原因,才知家人曾因氣氛緊張並勸阻不要外出工作,但他知道不工作,他的家人將會餓死,後走在路上隨遭印度教徒刺殺,這位穆斯林最終不治,使沈恩大受刺激。

這些事情讓沈恩反思:明明這塊土地上大家和平共榮許多年,創造出許多美好的事物,為什麼最終仍只能走上仇殺之路,人是否只有這條路能走呢?而他也頓悟,像他這樣富裕的階層根本不擔心會遭到仇殺,因為只有貧困的人需要外出工作、面臨被刺殺或餓死的風險,而為什麼這個國家長久以來沒有改變極為分配不均的財富狀態呢?而他又能夠未來做甚麼呢?

生活的經歷、這些重大事件與周圍人們的建議,使得他決定放棄物理學,選擇經濟學作為理解的管道和尋找解方的途徑,而配合上馬克思主義對於階級問題的分析,使得他能更加深刻地去尋求答案和公共政策的依據,當時最為盛行的經濟學理論「公共選擇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就成為了他終生攻讀研究的對象,也是他與後來飛黃騰達的朋友們用以相互探討解決不平等、種族與性別歧視和政治衝突的思想根源,最終成為傳世之作。

raw-image


他致力於消弭不平等和歧視的解決之道,並從知識所得到的經驗中,深信世界各地文明決不會走向單一和對抗,即美國學者杭亭頓所說的文明衝突,而是可以走向歷史上那段文化包容、融合且和平的時光,並以此為畢生志向。

讀完這本書,他充滿智性的學院歲月,不禁令人感到能自由暢論時事、學術、政治的美好,也體會到知識碰撞的火花不僅在於閱讀當下,也在於思想的砥礪、邏輯的磨練,以及洞察與分析能力的培養,使人能夠更上層樓。

這樣智性的生活不僅引人熱愛,也才能夠使我們如同沈恩一般洞悉事情背後的情況,理解並反思自己是因為比其他弱勢階級佔有更多資源,起點已經與人不同,才能更進一步享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取得成功,而成功絕非僅靠自身努力,更明白自己應該利用成功後的資源,去為這個社會付出一份心力,而非以此對世人表露驕矜。

而這位經歷動盪年代的人,對現今不安紛擾的世界仍懷抱和平的信心,使人閱讀時不禁受到感染,特別是我們身處臺灣這個世界火藥庫熱點,讓我們還是能夠認為這個世界仍有走向和平共榮的一天。

對於現實世界深感不安、失望、緊張與悲觀的朋友,我很推薦這位年已九十的耄耋老翁所寫的傳記,定能讓人感到心安,而對於南亞的歷史、智性的感受、學術與當代思潮的激盪乃至學界趣聞深感興趣的朋友,這本書絕對也不會讓你失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不是在買書,就是在買書的路上
99會員
70內容數
書評書介、史普文章、影評隨感、政治時評。
2025/03/17
在世界各地,有些雕像當初因緣際會設立,然而與時變遷,引起人們的議論,究竟要保留,還是應該拆除?不同的意見多元,背後反應的是不同的歷史記憶與政治勢力,而雕像本身就具備與承載不同的意義,並被用來形塑人們的歷史記憶,而進入不同時代,雕像本身、代表的人物與歷史也和不同時代的事件產生共鳴。
Thumbnail
2025/03/17
在世界各地,有些雕像當初因緣際會設立,然而與時變遷,引起人們的議論,究竟要保留,還是應該拆除?不同的意見多元,背後反應的是不同的歷史記憶與政治勢力,而雕像本身就具備與承載不同的意義,並被用來形塑人們的歷史記憶,而進入不同時代,雕像本身、代表的人物與歷史也和不同時代的事件產生共鳴。
Thumbnail
2024/12/05
本書是想理解這段過往並理解現在的絕佳之書,對於美國、臺灣、中國乃至世界大勢國際關係變遷這段關鍵時刻風向的變化、描繪與評論十分傑出,對於想了解國際大勢變遷的臺灣人,本書無疑是非常值得一讀的作品,誠摯推薦。
Thumbnail
2024/12/05
本書是想理解這段過往並理解現在的絕佳之書,對於美國、臺灣、中國乃至世界大勢國際關係變遷這段關鍵時刻風向的變化、描繪與評論十分傑出,對於想了解國際大勢變遷的臺灣人,本書無疑是非常值得一讀的作品,誠摯推薦。
Thumbnail
2024/10/31
這是一本寄託著深刻的感情與時代軌跡的書。李怡在《失敗者回憶錄》呈現出其關注政治、社會和時代變遷的一面,以及他的家庭生活,又如何與時代互動;而邱近思女士這本《我與李怡:歷史洪流下的愛情故事》,藉由他與李怡的往來與情思,讓我們不僅看到了李怡的另一個面向,而邱女士筆下的經歷,也見證了大時代下的變動。
Thumbnail
2024/10/31
這是一本寄託著深刻的感情與時代軌跡的書。李怡在《失敗者回憶錄》呈現出其關注政治、社會和時代變遷的一面,以及他的家庭生活,又如何與時代互動;而邱近思女士這本《我與李怡:歷史洪流下的愛情故事》,藉由他與李怡的往來與情思,讓我們不僅看到了李怡的另一個面向,而邱女士筆下的經歷,也見證了大時代下的變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最近在各大書店排行榜不斷看到這本書,我也早就買了電子書放在待讀清單裡,但是卻一直沒有選到要讀這本,我想原因可能是因為它的書名一開始不是這麼吸引我,《我可能錯了》乍看之下不知道他想表達什麼,然後書本敘述是有關森林僧人的故事,什麼瑞典每30個人就有1個人看過這本書、最動人的生命體悟,讓人不免覺得他在誇大
Thumbnail
最近在各大書店排行榜不斷看到這本書,我也早就買了電子書放在待讀清單裡,但是卻一直沒有選到要讀這本,我想原因可能是因為它的書名一開始不是這麼吸引我,《我可能錯了》乍看之下不知道他想表達什麼,然後書本敘述是有關森林僧人的故事,什麼瑞典每30個人就有1個人看過這本書、最動人的生命體悟,讓人不免覺得他在誇大
Thumbnail
書名一開始就將作者在泰國森林寺院學到的神奇咒語告訴讀者了。非常神奇而有力量的簡短咒語。 我們生活中有多少的紛爭,是來自於人們對於自己念頭的執著,認爲自己才是對的?這讓彼此相爭不休,積累不滿的情緒,甚且變成宿怨世仇。 如有一方或雙方能有餘裕往後退一步,去質疑自己的想法:「我可能錯了。」也許僵局就能
Thumbnail
書名一開始就將作者在泰國森林寺院學到的神奇咒語告訴讀者了。非常神奇而有力量的簡短咒語。 我們生活中有多少的紛爭,是來自於人們對於自己念頭的執著,認爲自己才是對的?這讓彼此相爭不休,積累不滿的情緒,甚且變成宿怨世仇。 如有一方或雙方能有餘裕往後退一步,去質疑自己的想法:「我可能錯了。」也許僵局就能
Thumbnail
還沒有閱讀這本書時,以為是一本身心靈的書藉,在看完後才了解,這是一位森林僧人的自傳。 比約恩是出生於瑞典,於瑞典著名的大學畢業,在還沒有畢業時已經受聘於國際企業,畢業後成為一名經濟學家,高薪厚職,過著令人欣羨的生活。
Thumbnail
還沒有閱讀這本書時,以為是一本身心靈的書藉,在看完後才了解,這是一位森林僧人的自傳。 比約恩是出生於瑞典,於瑞典著名的大學畢業,在還沒有畢業時已經受聘於國際企業,畢業後成為一名經濟學家,高薪厚職,過著令人欣羨的生活。
Thumbnail
【書名】我可能錯了 【作者】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卡洛琳.班克勒, 納維德.莫迪里 【譯者】 郭騰堅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2/12 【心得】 比約恩從一個成功的經濟學家到泰國森林出家的整個歷程,讓我嘖嘖稱奇,成功的他,並不快樂。 為了能夠去尋覓真正內在的穩定,下定決心拋開所有的
Thumbnail
【書名】我可能錯了 【作者】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卡洛琳.班克勒, 納維德.莫迪里 【譯者】 郭騰堅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2/12 【心得】 比約恩從一個成功的經濟學家到泰國森林出家的整個歷程,讓我嘖嘖稱奇,成功的他,並不快樂。 為了能夠去尋覓真正內在的穩定,下定決心拋開所有的
Thumbnail
旅人約莫有兩個典型,一個短期旅遊,一個是中長程旅居。孟買做為南亞大國印度的大城,人口數約與臺灣近似,只是貧富差距懸殊,有著過著優渥生活、家中傭人/司機打理的上層階級,以及無立錐之地的在百轉千迴貧民窟中生活的人們。 從彩頁的照片看起,孟買的生活型態,從記者的眼中約莫是發展中國家的樣子。但身在其中生活的
Thumbnail
旅人約莫有兩個典型,一個短期旅遊,一個是中長程旅居。孟買做為南亞大國印度的大城,人口數約與臺灣近似,只是貧富差距懸殊,有著過著優渥生活、家中傭人/司機打理的上層階級,以及無立錐之地的在百轉千迴貧民窟中生活的人們。 從彩頁的照片看起,孟買的生活型態,從記者的眼中約莫是發展中國家的樣子。但身在其中生活的
Thumbnail
貧窮是種找不到出路的掙扎,貧窮加上歧視,是股摧毀身體及意志的力量 。種姓制度建立以來,數不清的人被視為神明的排洩物,而被奴役、被踐踏。但貧窮是天生的嗎?香堤巴旺的畢業生之後都進入頂尖大學就讀,許多學生在法律、醫療、新聞、商業都有成就。他們證明人生而平等,非因種族、階級及膚色而優秀。
Thumbnail
貧窮是種找不到出路的掙扎,貧窮加上歧視,是股摧毀身體及意志的力量 。種姓制度建立以來,數不清的人被視為神明的排洩物,而被奴役、被踐踏。但貧窮是天生的嗎?香堤巴旺的畢業生之後都進入頂尖大學就讀,許多學生在法律、醫療、新聞、商業都有成就。他們證明人生而平等,非因種族、階級及膚色而優秀。
Thumbnail
有一次傳授觀點的老師是禪師出身,個性相對暴躁,他有個習慣,只要脾氣瀕臨爆發邊緣,就會不停搓手上的念珠。 隨著熊仁謙回答老師的問題,他發現老師手上的念珠搓的越快越用力,他幾乎感受到老師的神經就要斷線,隨時都會爆炸,他越講越緊張,深怕老師不認同,是不是就會被狠狠的臭罵一頓。 但他沒有打斷
Thumbnail
有一次傳授觀點的老師是禪師出身,個性相對暴躁,他有個習慣,只要脾氣瀕臨爆發邊緣,就會不停搓手上的念珠。 隨著熊仁謙回答老師的問題,他發現老師手上的念珠搓的越快越用力,他幾乎感受到老師的神經就要斷線,隨時都會爆炸,他越講越緊張,深怕老師不認同,是不是就會被狠狠的臭罵一頓。 但他沒有打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