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是誰 ?
大家好,我是Jason
首先跟各位自我介紹 ! 我是名特斯拉的長期投資人,平常出沒在Instagram,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
我的專長是價值投資,擅長從質性分析的角度出發分析個股是否具有投資價值。在我這裡看不見任何技術面、籌碼面的資訊,這與我的信仰不符。舉凡閱讀財報、新聞內容判別及分析、中長期趨勢判斷都是我擅長的領域。

二、前言
有鑒於特斯拉的本益比破百倍,而財報數據本身僅能體現過去的經營數據,代表多數人更在意的是特斯拉的後續營運方針(Robotaxi、Optimus),而對於既有業務則是選擇性健忘,因此本篇會著重在三大重點:
- 閱讀財報數據後,值得分享的內容
- 電話會議重點的看法(明年展望如何?)
- 對於11月股東大會,以及馬斯克薪酬獎勵的看法
而做個簡單的財報總結,我認為本季的簡評:
著重於打好基本功的一季,價值無法用目前的獲利表現量化,請再稍等。

三、有趣的財報數據
a. 後續發展逐漸明朗
儘管上季的「財報數據」不甚理想,但我仍給了「載入史冊的一季」這樣的評價!我認為特斯拉AI部門在過去幾年的辛勤耕耘後即將破繭成蝶,只缺商業落地的臨門一腳,股價的發酵是遲早的事。
在電車上,我們可以看到FSD V14的正式推出以及Robotaxi向北美各地提交營運申請;而在機器人上,我們可以看到Optimus頻繁的出現在大眾視野。
雖然目前仍是計劃中的業務,相比起前幾年的畫大餅,目前這些餅已經熟成到可以下嚥的程度,只待一個發酵的好時機(會不會就是即將舉行的股東會呢?畢竟老馬曾說今年底的演示是史詩級的)。
本季推出了Model YL和平價版3/Y(雖然我都戲稱是丐版,我沒有到很喜歡這兩款),多少也可以再進一步擴大我們的用戶圈。雖然目前仍主要是依靠電車業務來養活特斯拉,但至少我們安然渡過了成長的平台期。當然市場還是會因為短期的情緒(例如電話會議或股東會)導致股價起伏,但除非Optimus或Robotaxi有什麼重大缺失,否則目前能阻擋特斯拉中長期發展的利空並不多。
如同財報第三頁總結的內容:
如今交付的每一輛特斯拉汽車都為自動駕駛而設計,而每一款特斯拉儲能產品都能夠透過我們的虛擬發電廠或自動競價功能進行增強和最佳化。我們將繼續推出一系列產品,將人工智慧帶入現實世界,以實現我們總體規劃第四部分中概述的可持續富足的未來。
痛苦終將過去,但未來的成功少不了現在的累積。

Model Y Standard
b. 持續創新高的儲能
本季儲能創下了31.4%的歷史最高毛利率表現,而且還是在上海新廠持續產能爬坡下而創下,代表上海廠的運作應已逐步上軌,毛利率應該回正了。後續幾季雖然免不了受到關稅和競爭加劇的干擾,但我們應該可以維持25%以上的毛利率滿長一陣子。
而特斯拉本就將於德州超級工廠旁再蓋一座儲能超級工廠,預計該廠將於明年(2026)投產新產品Megapack 3,預計工廠年產能為50GWh,相比起前兩座工廠的40GWh有25%的效率提升(應該沒理解錯,除非德州廠腹地更大)。
只能說:一切還好有儲能撐著,不然獲利會挺難看的。
可以預計在未來用電量只會越來越多,尤其吃電怪獸AI的蓬勃發展的前提下,特斯拉這套太陽能+儲能的組合拳會越打越犀利,不用擔心這塊沒生意,怕生產不來就好。

c. 資本支出偏低
去年底時特斯拉預計2025年將有百億美元規模的資本支出,但截至本季僅61億,電話會議中也改口說今年預計90億(所以Q4仍有近30億的支出)。
只是代表特斯拉在這個大AI時代花錢還是有稍微在克制,加上新的生產設備可能還在運送中,我想等明年起應該會恢復正常,我反而希望特斯拉能多花一點錢,別客氣。

d. 兩大工廠的生產困頓
2022年前後特斯拉公佈了德州和柏林兩大工廠,當時也是讓大家寄與厚望!
本次財報中揭露:特斯拉已於柏林廠生產第10萬輛新Y,而德州廠也在歡慶第50萬輛的車下線,但從他們投產至今已三年有餘,產能利用率確實不如期待。
就算撇除掉新年一開始還在生產舊版+新版產能爬坡,目前柏林廠的表現仍是有待加強(但預計產能處仍寫>375000)。
只能說這也是我們近三年股價無法有效突破的主因,畢竟在既有車款和景氣的限制下本業成長有限,又能期待只生產單一車款的大型工廠能有什麼好表現呢?
但反過來說,當這兩座工廠重新找回勝利方程式時,代表我們也成功了。

e. 遞延收入
本季財報中特斯拉額外說明:由於24Q3有一次性的FSD認列收入,所以會導致本季的收入看似衰退,但其實只是去年基期太高。
而目前帳上約有37億美元的遞延收入等待特斯拉去認列,確實是近幾季以來最高,但這些本就是浮動的,反正重點還是在技術的突破,而非領到這筆錢的時機。
說明一下遞延收入:
遞延收入(Deferred Revenue)是指企業已收到客戶的付款,但相關商品或服務尚未完全交付,因此這部分收入不能立即計入財務報表的收入,而是先記錄為負債。等到服務或產品交付完成,收入才會逐漸「認列」(recognized)為實際收入。
簡言之:特斯拉推出了FSD,而車友也花了全款去買,但特斯拉還沒有實現所有承諾的功能,所以在會計認列上也會部分去認列,以讓獲得的收入和實際提供的服務能相匹配。

四、電話會議解析
a. 明年的重點投產計畫
兩個重點:
- Cybercab將於26Q2起量產,如預期沒有方向盤和油門及煞車踏板
- Optimus V3將於明年Q1前後亮相,預計於26年底投產一條預計百萬產能的生產線
老馬說:「我現在對盡快擴大 Tesla 的生產充滿信心。之前我對此猶豫不決,直到我們在實現無監督 FSD(Unsupervised Full Self-Driving)上有明確進展。我認為現在是時候盡快擴大生產了。」
上述說的很明顯就是Cybercab,特斯拉對於Cybercab的投入絕對不亞於Cybertruck,這台車將引領特斯拉前往下一波的增長,以及在人類歷史篇章中寫下輝煌一頁的車款。
這款車投產是否成功當然還是建立在Robotaxi的商業應用是否足夠成熟?畢竟推行Robotaxi的困難大部分都是卡在監管而非特斯拉的技術本身,如果產線都開好了卻受制於各國政府的限制,老實說可能會成為特斯拉滿巨大的風險,就像Cybertruck一樣生產不如預期。
但如果一切順利,我已經可以想像後世會如何評價這台車的貢獻,絕對是比肩福特Model T的革命車款,實在是太興奮了!
至於Optimus我目前不想談論太多,等明年發表V3和更縝密的投產計畫時再討論~

b. 自動駕駛晶片的計畫
- HW5非常好,我們正在努力推出
- 我們沒有放棄HW3,只是我們把目標放在解決自動駕駛上,後續會推出V14 Lite
- 將與三星合作生產晶片
我覺得對於自動駕駛晶片有很多耐人尋味的細節能談,例如:
- HW3很明顯快撐不住了,但未來有餘裕時還是可以想辦法讓他們跑最新版FSD(但閹割版會不會不能跑Robotaxi?看起來有可能)
- HW4應該是沒問題,至少會是這五年內Robotaxi的主力車
- HW5以上更不用說了
而特斯拉要和三星在北美合作生產下一代晶片雖然對股東來說已經不是什麼最新消息,但長遠來說應該還是會帶來一些效應,只是是正面還是反面的差別XD
對三星來說,和特斯拉的合作是一次對台積電發起先進製程挑戰的機會,而對特斯拉來說,和三星的深度合作不但有機會讓自己的垂直整合跨入先進製程中,更能分散掉自己在目前全球對於台積電的依賴,畢竟這甚至已經上升至晶片戰爭的層級。
但身為台灣人,我想大家都清楚台積電是憑什麼走到今天,對於老馬能否靠和三星的深度合作來超越台積電我持保留態度,畢竟除了技術外,晶圓代工對於人才和供應鏈的要求也是非常嚴苛,但要生產出滿足特斯拉需求的晶片我想還是可以的。

c. FSD和Robotaxi計畫
我想V14運作順利是特斯拉能否順利推行Robotaxi及生產Cybercab的重要基礎,而目前付費使用FSD的用戶僅佔所有用戶的12%,確實這是一塊非常巨大的蛋糕,全憑未來FSD是否能擴張到更多的市場上,以及對整體交通的破壞。
我維持我的原觀點:FSD的訂閱比例要能有效提高,終究還是要仰賴車主是否能加入Robotaxi車隊。大部分消費者不會願意花每月100美元去訂閱一項需要人去監管才能使用的工具(儘管已經足夠方便),因為這要從你的口袋掏錢出來。
舉個簡單的例子:光是最近台灣要收199的頂級連線費用,就一堆買得起200萬車子的人哀鴻遍野,FSD確實方便,但大部分消費者更在意那種錢流出的失去感,他們會覺得我自己開車就好,不需要FSD。
但只要FSD能夠替用戶帶來收入,我們會看到這項產業蓬勃發展!當有利可圖時FSD就不再是一項「消費品」,而是一樣可去量化的「投資商品」,特斯拉的定價也不再需要跟著當地消費者的消費水平而定,而可以根據FSD的潛在價值而定,而這將是跳躍式的突破。
但終究開放給用戶加入Robotaxi應是排在挺後面的計畫(先看看奧斯丁會不會推出吧),還是趕緊生產出能夠大規模商用B2B的Cybercab才是最實在的,別忘記沒有方向盤和踏板的Cybercab肯定是要強迫購買FSD,如果Cybercab能像3/Y一樣在未來佔總車隊比例九成以上,那還煩惱FSD的車隊訂閱比例是不是有點沒意義?

五、對股東大會的期待
我想股東大會重點就兩件事:
- 老馬破天荒的薪酬獎勵會不會通過
- 會不會宣布年底的大型發表會(應該不會和股東會合併舉行)
老實說,在有了去年大比數通過老馬「舊」薪酬方案的經驗後,我對於特斯拉股東的團結程度已經沒有任何擔憂!在股價維持在目前這個相對高點時提出這樣的投票(而且對現有股東來說幾乎可以說是百利而無一害下),我自信的認為會高票通過。
但當然我還是鼓勵大家能投票就投票,不要讓自己的權益受損,請用行動證明我們需要馬斯克這樣千年一遇的人才帶領這家偉大的公司。
說再多都沒用,投票就對了!

至於股東大會,除了像過去一樣展示自家產品外,應該就是回答一些股東們的問題,不會發表任何新車款,只會把已發佈的資訊放在現場供大家欣賞。
但今年有滿多東西可以正式發表的:
- 即將正式投產的Semi和新Nevada工廠
- 快被世人遺忘的Roadster
- Gen3是否有新進度?
- 縮小版Cybertruck與4680進度
- Optimus V3(已確定明年Q1發表)
畢竟當初曾說2026將是史詩級的年份,我想不應該是只有靠目前的幾款車就能達到這樣的里程碑,那我想上述推動中的計畫(尤其是Gen3車款和Optimus V3)應該要在股東會附近陸續透露明年起的生產計畫。
雖然時間上高機率會有延宕,但我對其真實度深信不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