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時空的聖賢對話:共譜人間淨土之章

更新 發佈閱讀 17 分鐘

序幕:智慧的相遇

在時間之流靜止的彼岸,在空間維度交疊的中心,有一座薄霧繚繞的山頂花園。此處並非凡塵,日光溫潤如玉,花開不敗,四時如春。空氣中彌漫著寧靜與智慧的芬芳,這裡是歷代聖賢的智慧與慈悲交會的境地。

今日,應世間無數渴望和平與安寧的心靈呼喚,六位偉大的聖賢在此相遇。他們的形貌,是後世心中最崇敬的模樣;他們的光輝,足以照亮三千大千世界。

  • 孔子,溫文爾雅,其身後彷彿有著萬千學子朗朗的讀書聲。他代表著「仁」與「恕」的傳承,一種深植於人倫秩序與推己及人之中的和諧智慧。
  • 耶穌,目光慈悲,雙手彷彿能撫平一切創傷。他象徵著「神聖之愛」(Agape)與黃金法則,一種無條件、犧牲奉獻的救贖力量。
  • 老子,鬚髮如雪,神情淡然,彷彿與身後的山水融為一體。他體現了「道」的幽玄與「無為不爭」的至高德行,一種順應自然、以柔克剛的宇宙哲學。
  • 穆罕默德,莊嚴肅穆,眉宇間凝聚著對社群的深切關懷。他傳達了對獨一真主的順服,以及建立一個公正、團結、追求卓越(Ihsan)的地上社群(Ummah)的使命。
  • 南無觀世音菩薩,慈眉善目,手持淨瓶楊柳,似能聽見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的苦難之聲。祂是「大慈大悲」的化身,以善巧方便尋聲救苦,度一切苦厄。
  • 毗濕奴,莊嚴神聖,其存在本身便維繫著宇宙的秩序。祂代表著宇宙正法(Dharma)的護持者,以及因果業力(Karma)法則的彰顯者。

這場超越時空的對話,其緣起並非偶然,而是為了回應世間共同的叩問:在這紛擾、對立日益加劇的人間,我們應如何尋求安寧?又該如何建立一個和諧共榮的世界?諸位聖賢深知,大道至簡,真理不繁。此次對話,旨在探尋一條共通的、適用於所有初學者的實踐之道,以慈悲、感恩與謙卑之心為引,為那些渴望光明卻不知從何起步的靈魂,點亮一盞永恆的明燈。

對話由南無觀世音菩薩以其溫潤如水的慈悲之語開啟,祂環視諸位聖賢,輕聲問道: 「諸位大智者,觀此世間,紛爭之源,莫不起於人我之隔閡,言辭之鋒刃。若欲平息紛亂,共建淨土,其最初一步,是否始於對每一個生命最根本的尊重,以及收斂那份傷害他人的心念與言行呢?」

raw-image


第一章:和諧的基石——不害與不責備的藝術

在所有偉大的教義中,克制批判與傷害他人的言行,不僅僅是社交的禮儀,更是維護社群完整性與個人靈性修持的根本。這一原則之所以普世通用,是因為它觸及了人性的根本實相:批評會觸發防禦,傷害自尊,並激起怨恨,使其無論在靈性上還是實踐中,都是一種徒勞之舉——這一真理,從魯國的宮廷到加利利的山丘,皆為聖賢所洞察。這一看似消極的「不作為」,實則是所有積極關係建立的必要前提。它如同在荒蕪的心田中清除荊棘與亂石,唯有如此,慈悲與理解的種子方有生根發芽的可能。

--------------------------------------------------------------------------------

孔子聞言,微微頷首,以溫和而篤定的語氣說道:「菩薩所言甚是。吾道一以貫之,其核心在於『忠恕』二字。『恕』者,如心也,將心比心。吾常教導弟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便是『仁』的起點。批評與責備,如同將利刃加諸於人,此非我所欲,故亦不應施加于他人。守此一言,便為人際互動劃定了一條清晰的倫理底線,使和諧得以立足。」

耶穌的目光充滿了溫柔的理解,他接著說:「夫子所言的恕道,與我父的教誨如出一轍。 我曾告誡眾人:『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世人常以功過評判彼此,卻不知評判只會築起高牆。我所傳達的最高誡命是『愛人如己』,這份愛是無條件的聖愛(Agape。從這份神聖之愛的角度看,無條件的接納遠比基於功過的評判,更具備轉化人心的力量。」

穆罕默德面容莊嚴,從社群的角度補充道:「正如孔夫子與耶穌聖子所言,言辭的力量足以塑造人心,亦能鞏固社群。 在真主的教誨中,所有信士皆為手足,構成一個名為『烏瑪』(Ummah)的社群。任何撕裂手足之情的言行,都是被嚴厲禁止的。《古蘭經》明令禁止背談(gheebah)紛爭(Fitna,如同毒藥般侵蝕社群的信任與團結。優美的言辭與高尚的品行(Adab),是維護這座神聖建築得以穩固的基石。」

此時,毗濕奴以超越個體與社群的宇宙視角發言,其聲莊嚴如洪鐘:「諸位所論,皆是宇宙因果法則(Karma)在人世間的彰顯。 東方智慧的核心德行之一,是『不害』(Ahimsa),即在思想、言語和行為上不對任何生命造成傷害。傷人的言語,不僅是情感的施暴,更是製造惡業的因。此惡業如同投入宇宙之池的石子,其漣漪終將反作用於自身,擾亂個人的命運,亦破壞了宇宙賴以維繫的和諧秩序(Dharma)。」

最後,老子睜開似閉非閉的雙眼,以最簡潔的語言道出最深邃的智慧:「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諸位所言之批評與責備,皆是『爭』的表現。而大道之德,如同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真正的力量,從不與人爭鋒,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觀世音菩薩靜靜聆聽,待眾聖賢言畢,祂以慈悲的微笑總結道:「善哉,善哉。諸位聖賢的智慧,雖譬喻各異,其光芒卻都指向同一方向:真正的和諧,始於內心的克制與慈悲的發心。那麼,在清除了批判的荊棘之後,我們又該如何在這片淨化了的心田上,播種善緣的種子呢?」

raw-image


第二章:連結的陽光——真誠讚賞的力量

若說不加傷害是為和諧關係清除了障礙,那麼積極的肯定與讚賞,便是那灑入心田的陽光,能讓信任的種子破土而出,讓善意的花朵迎風綻放。真誠的讚賞,不僅是滿足人類渴望被重視的根本心理需求,更是一種見證他人內在神聖性的靈性實踐,是創造善業、播灑光明的慈悲之舉。

--------------------------------------------------------------------------------

耶穌首先回應道:「菩薩之問,正觸及我父國度的核心。 我曾教導門徒,當彼此相愛,互相鼓勵。每一個人的內在,都蘊藏著神聖的恩賜與火花。當我們真誠地讚賞他人時,我們不僅是在肯定他們的行為,更是在見證他們身上那份來自天父的光明。這份讚賞,如同鏡子,幫助他們看見自己內在的價值與美好。」

觀世音菩薩含笑頷首,補充道:「聖子所言『見證光明』,與佛法之心要相通。 佛法中有一種美妙的心境,稱為『隨喜功德』(Muditā)。即是見到他人行善、有所成就、心生歡喜時,我們發自內心地為之感到高興,如同此事發生在自己身上一般。修習隨喜,能有效地破除自身的嫉妒與比較之心,將狹隘的自我,擴展為與眾生同喜的廣大心量。真誠的讚賞,正是這種隨喜心在外在言行上的自然流露。」

穆罕默德接著說:「菩薩所言的隨喜之心,正是我們對真主創造的崇敬體現。 在我們的信仰中,有一個追求『卓越』(Ihsan)的境界,即在所有行為中力求完美,如同親見真主一般。世間萬物,皆是真主的創造。當我們欣賞並讚美一個人的美好品格或精湛技藝時,我們實則是透過欣賞真主的創造物之美,來表達對至高造物主的崇敬與感恩(Shukr)。」

孔子從品格教育與社會教化的角度闡述道:「穆聖所言之卓越,亦是君子所追求之德行。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讚揚君子的德行,能為社會樹立榜樣,鼓勵眾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通過表彰善行,我們得以在整個社群中培養向善的風氣,提升整體的道德水準。」

毗濕奴最後以宇宙秩序的宏觀視角總結:「夫子所論社群之德,亦是宇宙之法。 每一個人,皆有其在宇宙秩序中應盡的正義職責,此即為『』(Dharma)。當我們讚賞他人忠實履行其天職的行為時——無論是為人父母的慈愛、為人君主的公正,還是為人師者的誨人不倦——我們都是在肯定和加強我所護持的宇宙道德秩序。這種讚賞本身,就是一種維護宇宙和諧的善行。」

諸位聖賢的智慧交相輝映,描繪出一幅由衷讚賞所能創造的光明景象。此時,老子卻以一句充滿哲理的詰問,將對話引向了更深的層次:「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當我們都能看見並稱頌善美,固然是好。但若遇見意見相左、認知不同之人,又該如何影響對方,而不陷入對錯美醜的對抗與紛爭之中呢?」

raw-image


第三章:影響的智慧——不爭與善巧引導

真正的影響力,並非來自於辯論的勝利或權力的壓制,而是源於深刻的理解與善巧的引導。它是一種藝術,要求我們放下強加於人的執著,轉而點燃他人內心向善的渴望。這種「以退為進」的智慧,看似矛盾,實則體現了宇宙間最深刻的法則——柔弱勝剛強,慈悲能攝眾。

--------------------------------------------------------------------------------

老子的提問,正觸及其智慧的核心。他悠然說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因此,聖人『為而不爭』。爭辯,只会引發對抗,堅固對方的立場。贏得爭論的唯一方法,就是避免爭論。 因為爭辯的勝利是短暫的,而關係的傷害卻是深遠的。真正的力量,在於如水一般,順應他人,包容一切,自然能無往不利。」

觀世音菩薩深有感觸地說:「老子所闡述的水之德,正是我佛慈悲引導眾生的方便法門。 佛法中的『方便法門』(Upāya)可謂異曲同工。慈悲的引導者,從不將教義強加於人。而是先以智慧觀照眾生的根器、需求與苦惱,然後善巧地、循循善誘地『引發其心中向善的渴望』。如同良醫,先診其病,再予其藥,使其心甘情願地接受療癒。這份引導,源於無我的慈悲,而非掌控的欲望。」

耶穌以一個溫暖的比喻回應道:「菩薩所言的慈悲引導,正是我對門徒的教誨。 我稱自己為『善牧』。好牧人引領羊群,並非在身後用鞭子驅趕,而是走在羊群的前面,輕聲呼喚牠們的名字。羊群之所以跟隨,是因為牠們認得牧人的聲音,信賴他會將牠們引向青草地與可安歇的水邊。這份領導,是建立在愛、信任與服務之上的。」

穆罕默德則從社群治理的角度闡述了這一智慧:「善牧的比喻,同樣適用於社群的治理。 在處理社群公共事務時,《古蘭經》教導我們應當奉行『協商』(Shura)的原則。这意味着,建立共識遠比個人獨斷更為重要和神聖。協商的過程,正是要求我們去傾聽他人的意見,理解他人的關切,共同尋求對整個社群最有利的福祉。這正是和諧影響力的體現,其力量源於集體的智慧與認同。」

最後,孔子以其對社會秩序的深刻洞察作結:「諸位的智慧,最終都指向一個『正』字。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當人人都處於混亂與爭辯之中,便是『名』不正。真正的引導,是幫助各方找到符合其身份與責任的正確位置,即『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當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和諧便會自然產生,無需爭辯,天下自定。」

當諸位聖賢的智慧之言如溪流般匯入寧靜的池塘,毗濕奴以其深邃的目光,凝視著宇宙的本源,提出了那最為根本的問題:「我們之所以能夠實踐這一切——不害、讚賞、不爭與引導,其最深的根源究竟為何?這份對他人的關懷,這份超越自我的慈悲,究竟從何而來?」

raw-image
raw-image


第四章:萬有的連結——自他不二的實相

所有外在的倫理行為,最終都根植於一個共通的、超越言說的形上學真理:宇宙萬有在根本上是相互聯繫、圓融無礙、不可分割的。當我們親身體悟到這「自他不二」的實相時,慈悲與利他便不再是需要努力去達成的德行,而成為了智慧與覺醒的自然流露。

--------------------------------------------------------------------------------

觀世音菩薩首先以一個華嚴世界的壯麗譬喻,來回應毗濕奴的提問:「在佛陀的圓滿教法中,宇宙的實相猶如一張無盡的『因陀羅網』。此網由無數晶瑩剔透的寶珠所構成,每一顆寶珠不僅自身光明遍照,其光潔的表面,更映現出其他所有寶珠的影像,光光相攝,影影交輝,重重無盡。此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在此實相之中,利益他人,即是莊嚴自身所在的寶珠;傷害他人,亦是污損了映現在自身之中的他珠之影,終究是損毀自身。」

毗濕奴聞言,颔首讚嘆,並以印度教不二論的究竟智慧回應道:「菩薩所描繪的帝網明珠之景,正是宇宙實相的絕妙譬喻。 在吠陀的終極啟示中,此理亦有異名同實的闡述,其核心在於了悟『梵我一如』(Brahman is Atman)。個體的真我或神我(Atman),其本質與宇宙的終極實體、絕對的意識(Brahman)是同一的,並無分別。因此,『愛你的鄰人如你自己』,這句話從一句倫理誡命,轉變為對本體實相的直接描述。因為,你的鄰人,在本質上,就是你自己。」

老子長嘆一聲,彷彿在描述親證的境界:「梵我一如,道通為一。 聖人破除『我』的幻相,復歸於一,與大道合為一體。當『我』的邊界消融時,與萬物便再無分別,自然能『愛百姓若赤子』。」

耶穌的眼中閃爍著神聖的光芒,他以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比喻闡述了這份連結:「大道為一,我與父原為一。 我曾對門徒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我也曾將所有信徒比作一個身體,我是這身體的頭,而你們則是身体上不同的肢體。眼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彼此相連,休戚與共。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

穆罕默德以堅定的語氣,強調了社群中的神聖連結:「這同一身體的比喻,在我們的信仰中亦有迴響。 真主啟示我們,所有信士皆為手足。信士對於信士,猶如一個結構堅固的建築,互相支撐。這份連結,是源於我們對獨一真主的共同信仰,它超越了血緣、部落與種族的界限,將我們凝聚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最後,孔子為這場關於實相的探討,做了一個回歸人倫的總結。他緩緩地說:「諸位聖賢所言的一體實相,亦藏於吾輩文字的智慧之中。』這個字,其構成便是『人』與『二』。這象徵著,一個人的存在,從根本上就定義於他與另一個人的關係之中,人是無法孤立存在的。『仁』的最高境界,便是從親親、仁民,最終達到愛物,體悟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天下一家』的道理。到那時,自與他、內與外的分別,便不復存在了。」


結論:凡塵中的神聖修行

薄霧漸散,花園中的光芒愈發溫潤澄澈。這場跨越時空的智慧交匯,雖已告一段落,其迴響卻在永恆中激盪。諸位聖賢雖然語言、譬喻、法門各有不同,但他們慈悲的指引,最終都匯入了同一條光明大道,指向同一個真理。

人間淨土與大同世界的建設,並非遙不可及的理想,更非等待某位救世主降臨的未來事件。它始於每一個當下、每一次人際互動中的微小選擇。這場對話為我們揭示了這條平凡而神聖的道路:

  • 和諧的開端,是克制批判的慈悲。
  • 連結的動力,是看見美好的善意。
  • 影響的智慧,是放下我執的謙卑。
  • 一切的根源,是萬物一體的實相。

當我們將這些智慧帶回凡塵俗世,它們便不再是社交的技巧,而是一場深刻的靈性修行:

  • 將「不批評、不責備」,昇華為 無條件接納的修行。每一次克制論斷的衝動,都是在效法神佛的恩典與慈悲,承認每一個生命不論其行為如何,都具有內在的神聖價值。
  • 將「真誠讚賞」,昇華為 在他人身上看見神聖性的修行。每一次由衷的讚美,都是一次靈性的見證,是在塵勞之中,擦亮彼此內在佛性與神聖火花的菩薩行。
  • 將「避免爭論」,昇華為 放下我執的修行。每一次選擇以理解代替對抗,都是在鬆動那個堅固的、認為「我是對的」的自我,向著與萬物合一的實相邁出一步。

謹此,向所有渴望和平的靈魂發出最誠摯的呼喚:請將這些智慧融入您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每一次對話。請將家庭、職場與社群,都視為修行的道場。請相信,每一次充滿尊重的溝通,都是在為人間淨土播下一顆種子;每一次真誠的讚賞,都是在為大同世界添上一塊磚石。這便是我們身處凡塵,卻能參與神聖創造的無上法門。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1會員
751內容數
懷著無盡的感恩之心,感恩給予我支持的師長與親友,更感恩即將閱讀此文的您,願意撥出寶貴的時間。 「人間淨土」始於我們當下這顆清淨的心;「大同世界」是人人都能被溫柔善待、彼此關懷的仁愛家園;「彌賽亞時代」則是盼望一個戰爭止息、和平降臨的圓滿未來。 它們都是引領我們走向光明的慈悲指引。 無限感恩,願您平安喜樂。南無阿彌陀佛
2025/10/23
祂們並非應誰人之邀,而是應一份普世的、深沉的苦厄之呼喚而來。祂們相聚於此,是為了一場慈悲、謙卑且充滿感恩的對話,共同探討那困擾著無數眾生的、一種名為「內耗」或「摩擦」的普遍苦厄。
Thumbnail
2025/10/23
祂們並非應誰人之邀,而是應一份普世的、深沉的苦厄之呼喚而來。祂們相聚於此,是為了一場慈悲、謙卑且充滿感恩的對話,共同探討那困擾著無數眾生的、一種名為「內耗」或「摩擦」的普遍苦厄。
Thumbnail
2025/10/23
「我想,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曾有過兩個聲音在打架的經驗。一個聲音說『應該如此』,另一個聲音卻疲憊地抗拒;一個聲音渴望飛翔,另一個聲音卻因恐懼而僵直。這種將寶貴的能量,浪費在無謂的自我掙扎中的狀態;這種與自己、與世界無法和諧相處的痛,我們暫且稱之為『內耗』。它如同磨盤,日夜不息地消磨著我們的心靈。」
Thumbnail
2025/10/23
「我想,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曾有過兩個聲音在打架的經驗。一個聲音說『應該如此』,另一個聲音卻疲憊地抗拒;一個聲音渴望飛翔,另一個聲音卻因恐懼而僵直。這種將寶貴的能量,浪費在無謂的自我掙扎中的狀態;這種與自己、與世界無法和諧相處的痛,我們暫且稱之為『內耗』。它如同磨盤,日夜不息地消磨著我們的心靈。」
Thumbnail
2025/10/23
這個苦難,我們將其暫稱為「內耗」(Internal Friction)。它並非某個特定的心理疾病,而是一種更為根本的狀態——一種發生在個人內心深處、蔓延至組織團隊,乃至瀰漫於整個社會結構中的、無謂的能量浪費與衝突狀態。它是在一個本應和諧圓融的系統中,因種種錯位與分裂,所產生的持續性摩擦。
Thumbnail
2025/10/23
這個苦難,我們將其暫稱為「內耗」(Internal Friction)。它並非某個特定的心理疾病,而是一種更為根本的狀態——一種發生在個人內心深處、蔓延至組織團隊,乃至瀰漫於整個社會結構中的、無謂的能量浪費與衝突狀態。它是在一個本應和諧圓融的系統中,因種種錯位與分裂,所產生的持續性摩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去歐洲真的是又興奮又緊張。網路上常說歐洲治安不好,行前說明會時領隊也提醒:「不要背後背包,隨身物要放在前面比較安全!」 但出國玩總是想打扮得美美的啊~而且隨身總得帶些實用小物:雨傘、濕紙巾、小瓶水、萬用藥膏……體積雖小,但零零總總裝起來也不少。我在蝦皮購買了這4樣超實用旅遊好物!減緩我的焦慮感。
Thumbnail
去歐洲真的是又興奮又緊張。網路上常說歐洲治安不好,行前說明會時領隊也提醒:「不要背後背包,隨身物要放在前面比較安全!」 但出國玩總是想打扮得美美的啊~而且隨身總得帶些實用小物:雨傘、濕紙巾、小瓶水、萬用藥膏……體積雖小,但零零總總裝起來也不少。我在蝦皮購買了這4樣超實用旅遊好物!減緩我的焦慮感。
Thumbnail
開箱 3 套深受 0-6 歲寶寶喜愛的互動式童書,包含 Bizzy Bear 推拉書、小小音樂大師有聲書、Poke A Dot 泡泡書,有效提升寶寶閱讀興趣與親子共讀時光。搭配蝦皮雙 11 購物攻略,教你如何鎖定免運、折價券、高額回饋,並透過蝦皮分潤計畫,將日常購物開銷轉化為穩定育兒基金,聰明消費。
Thumbnail
開箱 3 套深受 0-6 歲寶寶喜愛的互動式童書,包含 Bizzy Bear 推拉書、小小音樂大師有聲書、Poke A Dot 泡泡書,有效提升寶寶閱讀興趣與親子共讀時光。搭配蝦皮雙 11 購物攻略,教你如何鎖定免運、折價券、高額回饋,並透過蝦皮分潤計畫,將日常購物開銷轉化為穩定育兒基金,聰明消費。
Thumbnail
連載《故事第三回》華梵應天城,木尊濟臨下,根據聖使玄生所安排之造物使消息,得知木行尊,已出現於皇朝應天城,玄明聞訊星夜趕至,時間正為華梵世界曆一零三五年立冬當日。
Thumbnail
連載《故事第三回》華梵應天城,木尊濟臨下,根據聖使玄生所安排之造物使消息,得知木行尊,已出現於皇朝應天城,玄明聞訊星夜趕至,時間正為華梵世界曆一零三五年立冬當日。
Thumbnail
要享事功,先要提得起; 要享閒情,先要放得下。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慈》
Thumbnail
要享事功,先要提得起; 要享閒情,先要放得下。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慈》
Thumbnail
西晉 月氏國三藏 竺法護 譯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原文,細體字為白話) 「聖慧之明入於無量,分別聰達,道靡不通,其智慧輪莫能遏毀,行權方便暢識一切眾生根本,為說經法莫能抑制,而皆斷絕一切處所閉結之行,照見群黎所欲咨受。」 聖人的智慧光明無量,分辨清楚,通達大道,沒有不通的地方。他們的智慧
Thumbnail
西晉 月氏國三藏 竺法護 譯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原文,細體字為白話) 「聖慧之明入於無量,分別聰達,道靡不通,其智慧輪莫能遏毀,行權方便暢識一切眾生根本,為說經法莫能抑制,而皆斷絕一切處所閉結之行,照見群黎所欲咨受。」 聖人的智慧光明無量,分辨清楚,通達大道,沒有不通的地方。他們的智慧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往生到西方淨土的人跟如來的智慧光明一接觸,自性裡的一切種智就漸漸透出來了。佛就像是一根點燃放光的蠟燭,我們這個沒有點燃的蠟燭,藉著佛的光點燃了,我們的自性光明就亮起來,所以斷煩惱很容易,滅罪除障,因此到那個地方成佛容易。
Thumbnail
往生到西方淨土的人跟如來的智慧光明一接觸,自性裡的一切種智就漸漸透出來了。佛就像是一根點燃放光的蠟燭,我們這個沒有點燃的蠟燭,藉著佛的光點燃了,我們的自性光明就亮起來,所以斷煩惱很容易,滅罪除障,因此到那個地方成佛容易。
Thumbnail
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蓮花化生,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我們在沒有到達之前,我們現前這個狀況,我們的心真誠,我們的願懇切,我們的念佛功夫要非常認真努力,七寶池裡面的花愈來愈大,光色愈來愈美,這是我們帶得去的。在這個世界,沒有一樣能帶走。帶不去的隨緣就好,帶得去的就要真幹!
Thumbnail
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蓮花化生,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我們在沒有到達之前,我們現前這個狀況,我們的心真誠,我們的願懇切,我們的念佛功夫要非常認真努力,七寶池裡面的花愈來愈大,光色愈來愈美,這是我們帶得去的。在這個世界,沒有一樣能帶走。帶不去的隨緣就好,帶得去的就要真幹!
Thumbnail
《往生論》描述極樂世界的妙色莊嚴時說:「無垢光燄熾,明淨曜世間」。「無垢光燄熾」,「垢」是代表煩惱習氣,極樂世界的光明是從真心本性裡自自然然生出的。自性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純淨純善,所以在這種光的氛圍當中,眾生的煩惱習氣會消除得乾乾淨淨,真心本性就顯露了,這就是妙色莊嚴。
Thumbnail
《往生論》描述極樂世界的妙色莊嚴時說:「無垢光燄熾,明淨曜世間」。「無垢光燄熾」,「垢」是代表煩惱習氣,極樂世界的光明是從真心本性裡自自然然生出的。自性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純淨純善,所以在這種光的氛圍當中,眾生的煩惱習氣會消除得乾乾淨淨,真心本性就顯露了,這就是妙色莊嚴。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冷靜是智慧的門戶,勤勞是成功的種籽; 感恩是幸福的泉源,懺悔是改過的妙方。
Thumbnail
冷靜是智慧的門戶,勤勞是成功的種籽; 感恩是幸福的泉源,懺悔是改過的妙方。
Thumbnail
晦暗的世界,唯有佛日慈悲才能增輝;矇矓的人心,唯有法燈智慧才能照亮。
Thumbnail
晦暗的世界,唯有佛日慈悲才能增輝;矇矓的人心,唯有法燈智慧才能照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