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一次投稿林榮三文學獎應該是2009年(還是2010?)吧,時間很快,15年就這樣過了。
第一屆林榮三文學獎,那是2005年的事情。我才開始「寫作」沒幾年,還在念大學,剛在2004年自費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詩集《青春期》,林榮三文學獎徵文所提供的數十萬獎金,對學生而言自然是天文數字。
印象中應該是2006年、或者2007年開始投稿林榮三,投過詩,也投過散文——那時候寫的散文,現在看起來自然是十分稚嫩,強說愁的;詩呢,則是憑著荷爾蒙的衝擊,對人間的各種困惑與憤懣,寫出來的一鼓作氣。技術上,想來是仍有很多成長、成熟的空間。
但我還是寫。2010年出版《嬰兒宇宙》,正式「出道」之後,則就不投了——如果當年意在把得獎當成進入「所謂文壇」的入場券,那麼入場券既已入手,最重要的,就是繼續寫下去了。
後來也就這樣一路寫了下來。頭幾年,每隔一年就出一本詩集、一本散文,其間也擔任過幾次林榮三文學獎的評審,倒是沒有再動過投稿當選手的念頭。
而今年的短篇小說〈走廊的燈閃過五下才滅〉和現代詩〈耶路撒冷〉,邊寫邊覺得,這樣的主題,如果能夠在文學獎競技的場合,讓HIV平權的倡議多被看見一些些,讓世界和平可能的想像,多推進人們的目光一點點,那也許,就是文學無用之大用吧。
朋友問我,這樣對你後續會有怎樣的影響嗎?
我說,大概不會,但我就是個得過林榮三文學獎的人了。
那麼就繼續寫下去吧。呀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