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這個詞在兩性關係的討論中幾乎無所不在,只要你曾經為了脫單而努力,去問朋友該怎麼做,你幾乎一定會得到這個答案:「你只要做好你自己就好了。」
但現實往往是:我們認真地「做自己」,把自己真實的想法、習慣,甚至怪癖展現出來,結果卻好像沒什麼用,嚴重一點甚至會把別人嚇跑。這就產生了一個矛盾:明明「做自己」好像沒什麼用,為什麼它卻是如此主流的建議?
今天,我就來幫大家拆解「做自己」背後的意涵,以及常見的誤解。「做自己」真的是萬靈丹嗎?看你的目標是什麼
首先,我必須說,我現在是一個蠻「做自己」的人。我盡可能在社交和約會中,不加掩飾地表現自己,也很幸運地,找到了一個可以長期相處的對象。
但在過去,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是「沒有」在做自己的。那時的我,會用一種演戲的方式、準備好的套路去跟女生互動,也確實收穫了蠻多的短期關係。
所以,這裡就帶出了第一個關鍵點:如果你期待的是短期關係的最大化,想體驗很多一夜情,「做自己」可能不是一個有幫助的策略。
原因很現實:能夠真正契合我們獨特價值觀、想法和情緒的人,本來就很少。如果你堅持「做自己」,等於是主動縮小了你的潛在市場。從「數量」的角度來看,「做自己」本來就不是一個能讓你變得「受歡迎」的方法。
對「做自己」的常見誤解:它不等於「擺爛」
第二個關鍵點,是很多人對「做自己」的定義有誤解。他們以為「做自己」,就是完全不顧社會期待、不修飾言行舉止、不考慮對方感受。如果你是用這種態度在「做自己」,那被拒絕的機率當然很高。
如果只看約會的「成功率」,那這種扭曲的「做自己」,確實不是好策略。去學技巧、扮演高價值男人,在追求短期關係時效率可能更高。
「做自己」的真正力量:高效的「長期關係篩選器」
但是,如果你的目標,是找到一段能夠互相契合、長久穩定的「長期關係」,那麼,「做自己」就會從一個低效策略,轉變成一個極度高效的「篩選行為」。
因為當你真實地展現自己時,那些跟你價值觀不合、無法理解你想法的人,就會在這個過程中,自動被篩選掉。雖然被拒絕的次數可能會增加,但能夠留下來的,都會是那些潛在契合度更高的人。
更重要的是,一段健康的長期關係,基礎一定是真實與坦誠。 如果你從一開始就戴著面具,即便成功吸引了對方,但當面具脫落、本性顯露時(通常在交往一段時間後),關係就會變得岌岌可危。從一開始就「做自己」,可以避免這種「人設崩潰」的悲劇。
同時,「做自己」也是有效溝通的前提。如果你連內心真實的想法都不敢表達,那所謂的溝通,不過是在迎合對方、講她想聽的話,這無法建立穩固的關係。
「做自己」不等於「一成不變」,而是可以擁抱成長的可能性
講到這裡,就要提到「做自己」最重要,也最常被誤解的一個環節:「做自己」不等於「停滯不前」。
很多人把「做自己」當成擺爛的藉口:「反正我就是這樣,我就是懶散、不喜歡社交,但還是請老天爺給我一個好對象吧!」
但真正的「做自己」,從不代表拒絕成長。恰恰相反,「做自己」是成長的起點。
因為當你真實地表達自己後,你會收到外界的回饋。透過這些回饋,你可以反思:「我身上是不是有哪些缺點,是需要改善,而且『我也有能力』改善的?」
例如,我以前對金錢沒什麼概念,花錢大手大腳。這確實是當時「真實的我」。但後來經歷了一些財務困境,我意識到這個習慣對我的生活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於是我決定開始學習理財、改善消費習慣。現在的我,依然是在「做自己」,但同時也是一個「更好版本的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是有可塑性的。「做自己」不是一塊鐵板,而是去擁抱一個,無時無刻都可能產生變化的生命。
結論:釐清目標,然後選擇你的策略
總結來說,該不該「做自己」?取決於你的目標:
- 如果你追求短期關係:或許「演自己」、學習技巧,效率更高。
- 如果你追求長期關係:「做自己」是最高效的篩選器,也是關係穩固的基石。
而在「做自己」的過程中,請務必:
- 擁抱成長的可能性:做自己不代表擺爛,而是透過真實的回饋,去成為一個更好版本的自己。
當你成為一個更好版本的自己之後,你自然更有機會,去吸引到更高品質的互動對象。對於長期的男女關係的體驗也會越來越好。
===========
最後,如果你想要學習一套有邏輯、好理解的男女社交理論,然後找到一段有價值的關係,歡迎參考我的線上課程。請見以下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