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性格不是永遠不變的,而是你的選擇

2024/03/0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有句話是這樣說:

「每個人一生都在認識自己。」


每個人都想知道自己是誰,

想知道什麼是最適合自己的,

但是探索自我的過程又長又慢,

我們會下意識地

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得到答案,

甚是可以的話,盡量不用動腦,

也不要痛苦。

所以失去耐心的你乾脆選擇做各類心理測驗、性格測驗,

試圖在最短也最快的時間裡

用最簡單、方便的方式認識自我,

 

 

但是其實,

性格測驗最大的迷思,

就是會讓人我們容易封閉自己,

忘記自己其實還有更多的可能性,

誤以為自己就是這樣了,

誤以為自己的「本性」就是如此。

 

 

每個人都想做「真實的自己」,

但是這是一個束縛自己的框架,

就像上台演講時,

有些人總是會習慣逃避,

下意識的拒絕,

這對你來說或許是真實的自己,

真實的感受,

讓你認為你是一個注定上不了台的人,

就像個SOP流程,

認為每一步都是注定好的,

但是其實你並不需要按照說明書經營自己的人生,

你並不是家具,你並不需要說明書,

你需要的是不斷地做各種的嘗試,

然後拼湊出你想成為的自己。

 

 

 

蕭伯納說:「生活的重點不是找到自己,生活的重點是創造自己。」


在人生中,

是行動帶來啟發,

而不是啟發帶來行動,

我們不能總是待在原地,

卻希望自信能像一到閃電打到自己然後突然清醒。

 

 

 

一位婦人在年輕的時候去學習繪畫,有天繪畫老師在上課經過她身旁時,卻停下來拿起她的畫,修改了一分鐘之久,這令她感覺到被羞辱,因為教室裡所有的學生就只有她的畫遭到老師特地修改,其他學生好奇的目光令她感到無地自容,覺得自己沒有繪畫的天份,並認為是自己畫的不好老師才會特意修改,因此開始對畫畫開始產生陰影,而且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有繪畫過。

 

這是一個很平常的故事,

或許在我們生活中也曾出現過類似的事件,

讓你我從此之後對某件事情感到陰影。

就像從小到大幾乎解不開數學題目的人,

在挫敗和對自己的失望下,

就會開始逃離不掉對數學的陰影,

一聽到數學兩個字就開始提不起勁,

覺得數學就好像等於失敗的自己。

 

 

如果你覺得自己總是無法向前,

可能是因為你被困在過去,

困在「創傷」的泥沼裡。


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

就必須要先學會擺脫創傷。

要知道對你造成傷害的不是案件本身,

而是你賦予給創傷的意義。

 

 

一位知名演說家兼心理治療師西恩·史蒂芬森(Sean Stephenson)患有先天成骨不全症,九十公分的身高讓他這輩子打從出生就注定一輩子坐輪椅,但是他在即將離開人世時,說出了一句激勵後輩,也同時是他一生的信念的話:「是這件事成就了我,而不是折磨著我。」

 

 

所謂的創傷,就是在你的個人歷史上寫出你對自己、他人、未來還有這個世界的看法,並推動你呈現出現在的性格、選擇和目標,所以在你改變你賦予給創傷的意義前,一切都不會改變。

 

 

Marcel Proust說:「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尋找新的景色,而在於擁有新的觀點。

 

不要只是看到100種不同的事物,

而是要能夠用100種不同的方式看待相同事物。

 

如果在面對困難問題的時候,

把目光放在這件事情帶給你的成長,

還有你想成為的自己,

或許可以幫助你用另外一種思維和角度去看世界,

猶如一句話:「我們看世界的方式,是透過你的自我認同作為濾鏡」

 

因此,

每個人看待世界的樣子總是不同,

真正需要改變的,

並不是過去發生的事情,

而是你今天要怎麼看待這些內容。

你總是可以給自己多一些挑選濾鏡的「選擇」。

 

 

但是,

做選擇的能力會受限於自身環境與知識,

如果你根本不知道你可以有哪些選擇,

你就根本不會去做選擇,

只要能拓展「環境」,

就能拓展你的選項。

 

 

哈佛心理學的教授有一次帶著一批學生一起研究「環境對人」的改變,他們設計20年前的居住環境,包括電視的樣貌,家具的款式,還有一些特別的擺設,並要求入住這個環境的參與實驗者(70歲老爺爺們)要一直把自己認為還是50歲的人,和家人朋友聊天時談吐也要像20年前的自己,並以此記錄下他們身體的變化。

 

實驗的結果出人意料,一開始入住時,連行李都搬不動的爺爺們在環境的暗示下,居然體力和身體素質都開始越變越好變好,他們描述了不只感覺真的變年輕,生活越來越快樂,甚至連身高也變高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環境是可以改變性格的,

所以有一個好的環境非常重要。

不只是外在環境對自己內在上的影響,

我們也可以利用給「腦袋」一個好的環境,

由內在,去改變內在。

 

世界上很多的決策者,

都會利用降低不必要的選擇來提升自己的注意力。

可以試著回想看看,在起床後的你經歷了多少選擇?

選擇要吃的早餐,

選擇要穿的衣服,

還有選擇要看的報紙等等,

一天經歷的無數的選擇,

會在不知不覺中悄悄消耗我們腦力,

然後在真正需要做重大選擇的時候,

腦袋已無餘力思考,

就像一條不斷拉扯的橡皮筋,

到最後一定會彈性疲乏。

 

 

丟掉衣櫃中永遠不會穿的衣服,

減少衣服的選項,

把電視機搬到不顯眼的位置,

減少不知道選哪台節目看的煩惱,

要設計出可以讓自己有動力向前,

同時也不會扯自己後腿的環境給自己。

因為你無法要求自己在同樣的生活環境,

卻期待自己的生活或性格能與以前有多大不同,

就如同你在接受訪談時,

如果兩次都是給同一個研究人員做採訪,

你的兩次訪談結果必然不會有太大的區別。

 

 

所以,打造好的環境給自己吧!

試圖減少選項,

別讓不重要的雜訊去影響你,

做自己主人並「成為(你想要的)自己」,

盡可能的去做多種嘗試,

嘗試到有一天你不再害怕面對困難,

那你就離你的「真實的自己」就又更往前一步了。

 

 

性格並非永恆不變,而是你的選擇


人生就是一間教室,

你在這裡的使命,就是要成長。

你在這裡的使命,

就是要抱著信心, 規劃未來。

選擇就在你的手中

所以,你想變成怎樣的人?



- Personality isn't Permanent  

(作者:Benjamin Hardy)

0會員
6內容數
我喜歡寫故事,也喜歡聽故事, 我將在這裡分享我看過的書, 還有我聽過的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