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部份的觀眾來說最關注的是演員陣容,而對我來說,製作團隊也同樣重要。下面這群人中,在這個專案裡,有的人我會一起工作二年多,有的人將近一年,最短的也會一起工作幾個月。
雖然不是每天碰面工作的節奏,但過程中遇到的關卡是需要一起解決的,我是真的滿幸運能組建起這樣一支團隊。我想這篇對於有在劇場、演唱會或影視工作的人,可能會特別有感吧,不過如果你並非這個圈子的人,也很想讓你感受他們的專業。
《嫌疑犯X的獻身》設計製作群
製作人|楊帛翰、製作經理︱李聚慧、執行製作︱李芷蔚
劇本改編︱吳維緯、劇本翻譯︱黃懷萱、導演︱吳維緯、執行舞監︱黃懷萱
舞台設計︱謝均安、道具統籌︱林育全、燈光設計︱賴科竹、服裝設計︱謝建國、音樂設計︱卓士堯、影像設計︱王奕盛
音場設計︱劉譽杰、舞台技術指導︱李伯涵、梳化統籌︱陳懿凡
行銷統籌︱蘇庭睿(一團和氣有限公司)、陳彥蓉(彥是有限公司)
主視覺暨標準字設計︱三頁文有限公司、主視覺攝影︱黃煌智
金獎/大場面團隊
這次的團隊搞不好真的經驗最少的真的還是我…,製作組有衛武營過去的製作統籌聚慧經驗豐富,也有過去在別的團隊參與許多國際合作與團隊行政的超級熟手芷蔚。導演組維緯有過《恐龍復活了》這種大場面的導演經驗、懷萱更是日本美國都有工作經驗的國際級舞監。從春天的前置期就開始跟他們陸續開會工作,能有精準就事論事,不廢話、不推託,都想解決事情的同事真是太好了。
設計組中更是能人輩出,均安同時也是《勸世三姐妹》的舞台設計、育全除了道具外大家最熟知的應該是攝影及平面設計的能力(之前《泰雅精神文創劇場》有合作過)、認識二十多年的賴科現在是各種場面的燈光包括劇場演唱會都接,畫面細節很強的燈光設計、建國做了很多衛武營的歌劇,之前《沒有人想交作業》服裝也是他做的、士堯的音樂又快又好,主題明確滲透力強,作品入圍過不只一次金鐘獎、奕盛則是超級知名的影像設計,也是拿獎拿到手軟。
音場小杰、TD伯涵、梳化Evon、導排助又加跟湘庭,都是合作過許多次的老戰友,小杰跟伯涵也做過多次國家劇院的演出、Evon的梳化功力能完全貼合演員及角色情況,速度又快。
行銷組庭睿跟彥蓉跟我從年初就開始討論方向,並開始執行,2022年的《LPC》就跟庭睿開始工作,他是最近幾年幾部把票賣光光的演出的幕後操盤手、2024年的《沒有人想交作業》與彥蓉開始合作,她在媒體與異業上很有一套。三頁文的伯駿很久前在莎妹曾經合作過一次,這次在他們台北世壯運剛結束忙碌後合作,完全感受到設計能量爆棚、煌智則是合作過多次的攝影師,過去曾在日本擔任攝影師,我非常喜歡他的照片質感。
與優秀團隊工作的經驗累積
一直以來跟業內不同領域的人工作,都能學到很多,畢竟戲劇是總合藝術,每個部份都有一道專業門坎是明確可以感受到的,無論是與資深還是資淺的人合作,專業上總是有我需要被指教的地方。
而跟這群優秀的團隊,就如同前篇演員篇聊到的一樣,又快又好。而且大多數時候心情都相對穩定,因為大家都會針對事情來討論解法,回溯問題源頭是為了找到原因而不是找人揹鍋。
舉個例子好了,由於這個製作算是很早就決定要做,也很早就找了人,舞台的設計上最一開始想的方向是A方向,中期想大改成B的設計方向,不過這個B方向需要與場館協調技術面的事情,在想改為B方向的時間點,已經錯過其中一個場館可以協調的時間了,若要朝B方向前進,除了會加一筆龐大支出外,還會被吃掉很多時間。由於不可能單獨為了無法協調的場館改單一場地的設計,因此最後想讓三地演出統一的情況下,調整到目前的C方案。設計本身是同樣有意思,但C方案的技術人員人力需求會上升,增加了不少支出(但少於B方案)。
在我來看,當初與場館確認技術時,若能先保留下協調的空間,即使日後取消也都是個選擇。當初決定是在當時條件下的判斷,我認為我的決定不算有大問題,但身為製作人總歸是經驗不足,想儘快確定規格卻沒給團隊保留餘裕空間。還好在這件事發生後,導演/設計/製作經理一起協助處理,提出幾種可能性來討論,例如保留B方案但用別的採購來處理等等。沒有糾結在「你當初怎麼不〇〇〇〇」的找戰犯,也沒有「我就是要B,不然不要做」這種巨嬰式的要求,有些波瀾但過得了關。
另一個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主視覺的討論,也算是目前製作環節中,最早算是完成了的一個部份。不過這個就讓我留到下一次,聊聊這次的主視覺是怎麼出現的吧!
…次回へ続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