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研究:撕裂的織錦與編織的橋樑——剖析俄烏衝突中共享遺產的雙重角色

更新 發佈閱讀 17 分鐘

導言:在手足悲劇中,諦聽文化遺產的雙重吟唱

以最深的謙卑之心,本個案研究旨在剖析一場巨大的手足悲劇。其核心目的,在於諦聽在俄烏這兩個源自同一文化搖籃的民族之間,共享的文化與宗教遺產如何既被用作加劇對立的武器,又同時潛藏著作為未來和解橋樑的可能性。我們將透過這面複雜的稜鏡,觀照那些撕裂了斯拉夫土地的深層力量,並探尋療癒之道。

本研究的目標讀者,為衝突解決與和平建設領域的專業人士。我們無意提供任何定論,而是希望藉由系統性的分析,為實務工作者提供一個更具慈悲與深度的視角,以理解這場衝突的文化與靈性維度。

為此,本研究將採用兩個核心分析框架:其一為關懷倫理學 (Ethics of Care),它將我們的注意力從抽象的權利與正義原則,轉向具體的關係修復與苦難療癒;其二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沈恩的能力進路 (Capability Approach),它為我們評估和平的終極目標提供了一個人本主義的慈悲尺度。

本研究的指導原則,源於一次關鍵的躍遷:從一種試圖評判與修正的「規訓的邏輯」,轉向一種旨在諦聽與見證的「臨在的邏輯」。在這場早已被世間種種「勸告」與「規訓」所飽和的衝突中,我們相信,眾生最深切需要的,或許是一種慈悲的臨在——一份願意承認並分擔所有眾生之苦的願心。

raw-image


--------------------------------------------------------------------------------

第一部:「未經他人苦」——諦聽兩個民族各自的苦難之河

在本部分中,我們將踐行慈悲的諦聽。在提出任何和解方案之前,我們必須先深刻且不加評判地理解衝突雙方各自獨特的、不可通約的苦難。每一個國族的苦難「現象場」,都是由其獨一無二的歷史記憶與當下現實所共同塑造。此一步驟對於避免提出任何 поверхностные (superficial) 的解決方案,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唯有親身走進雙方各自的苦難之河,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其行動背後的深層動機與情感重量。

我們首先將目光投向烏克蘭,一個在創傷記憶與當下苦難中淬煉其民族認同的國度。

第一章 烏克蘭之苦:一個國度的創傷記憶與存續之戰

歷史創傷的回響

烏克蘭的苦難,其根源深植於歷史的土壤。其中,1932至1933年的「烏克蘭大饑荒」(Holodomor) 構成了一道永難磨滅的集體創傷。這場造成數百萬人死亡的饑荒,在烏克蘭的民族敘事中,不僅僅是一場因蘇聯農業集體化政策失敗導致的悲劇,更被普遍視為一場由史達林政權精心策劃的、旨在清洗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的「種族滅絕」。這份記憶並非塵封的歷史,而是一種鮮活的傳承,它深刻地塑造了當代烏克蘭對俄羅斯行動的詮釋框架,使其極易將任何來自莫斯科的壓力,都視為對其民族生存權的再次威脅。

背叛感的烙印

烏克蘭的苦難中,亦交織著一份深刻的背叛感,其核心便是1994年《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的失效。根據該備忘錄,新獨立的烏克蘭同意放棄其繼承自蘇聯的世界第三大核武庫,以換取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大國對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安全保障。然而,從烏克蘭的視角看,2014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與2022年的全面入侵,都雄辯地證明了這份備忘錄的徹底失效。烏克蘭外交部將此稱為「戰略安全決策短視的典型例子」,其慘痛教訓讓烏克蘭堅信,除了正式加入北約,不存在任何可靠的安全保障。這是一種在為世界和平做出巨大犧牲後,卻反遭遺棄與侵略的錐心之痛。

當下苦難的維度

2022年以來的全面戰爭,將苦難以最殘酷的形式帶給了每一位烏克蘭人,其維度涵蓋了人類生存的各個層面。

人之苦

聯合國的報告記錄了驚人的平民傷亡數字,數以萬計的生命逝去,數百萬人流離失所,淪為難民。這是在國家尺度上對「新鮮水果,破碎的身體」的悲劇性重演。這些經歷帶來了深不見底的心理創傷,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重度憂鬱症與廣泛性焦慮症,無數家庭的生活在一夕之間被徹底粉碎。

文化之苦

戰爭對烏克蘭的文化遺產造成了蓄意的、毀滅性的打擊。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的記錄,數百處歷史古蹟、教堂、博物館,甚至包括世界遺產地,都遭到了破壞。在烏克蘭人看來,這不僅是戰爭的附帶損害,更是一種旨在抹除其民族獨特身份的「文化滅絕」。

環境之苦

軍事行動污染了廣袤的土地與水源,對工業設施的攻擊向環境釋放了大量有毒物質。據估算,戰爭及其後續重建預計將產生上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更令人憂心的是,對核電廠的軍事佔領,將整個歐洲置於核災難的陰影之下,催生了普遍的「生態焦慮」。

綜合分析

烏克蘭的苦難呈現出一種深刻的「遞迴性」。歷史的創傷為當下的苦難提供了詮釋的框架,而當下的苦難又反過來印證並加深了歷史的創傷。對大饑荒的記憶,將當前的入侵從一場地緣政治衝突,轉化為一場關乎民族存亡的鬥争;對《布達佩斯備忘錄》背叛的感受,則驗證了那種只能依靠自身力量抵抗的悲壯敘事。因此,當下的每一份痛苦,都承載著過往所有創傷的重量,共同在抵抗中鑄造了一種浴火重生的、強韌而統一的民族認同。

第二章 俄羅斯之苦:一個帝國的歷史幽靈與安全圍困

存在性不安全感

俄羅斯民族的集體意識中,同樣烙印著深層的歷史創傷。這份創傷主要源於其廣袤而缺乏天然屏障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歷史上反覆遭受來自西方的毀滅性入侵,例如19世紀拿破崙的征俄戰爭與20世紀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行動。這種記憶塑造了一種深刻的存在性不安全感,以及一種將建立「戰略緩衝區」視為生死攸關的國家安全觀。

失落帝國的身份危機

蘇聯的解體,對許多俄羅斯人而言,不僅是一場地緣政治的潰敗,更是一種深刻的國族創傷與身份危機。一個曾經的超級大國在屈辱中分崩離析,這份「幽靈肢之痛」在其後的歲月中持續發作。這種失落感與身份的真空,為各種歷史敘事的復興提供了土壤,其中包括將莫斯科視為拜占庭帝國繼承者、「第三羅馬」的彌賽亞思想,以及一種承擔著特殊使命的民族主義。

被圍困與背叛感

從俄羅斯的視角看,冷戰後北約的不斷東擴,並非東歐國家追求安全的自主選擇,而是一種背信棄義的戰略進逼。在他們看來,西方違背了不在蘇聯解體後東擴的默許承諾,步步為營地將軍事同盟的邊界推至俄羅斯的心臟地帶。此舉被視為一種旨在永久性削弱和圍困俄羅斯的敵對行為,構成了不可接受的生存威脅。

內部承受的代價

戰爭的苦難同樣存在於俄羅斯內部。無數家庭承受著在烏克蘭戰場上失去親人的劇痛;勇敢發出反戰聲音的公民,則面臨著巨大的政治風險與社會壓力;而西方的空前經濟制裁,也給普通民眾的生活帶來了實質的困難。這是一種在宏大敘事之下往往被忽略的、沉默的民生之苦。

綜合分析

俄羅斯領導層的敘事,成功地將國家的地緣政治安全,與俄羅斯文明的存續本身進行了深刻的捆綁。這使得北約東擴這樣一個地緣政治事件,得以被詮釋為對「俄羅斯靈魂」及其歷史使命的直接精神攻擊。一個政治層面的爭端,由此被提升為一場神聖的存亡之戰,從而為其「防禦性的擴張主義」行動提供了超越世俗的合法性。

對雙方苦難的諦聽,使我們得以超越簡單的歸咎,進而審視那些將共享遺產武器化的深層結構性力量。

--------------------------------------------------------------------------------

第二部:「莫勸他人善」——解構衝突背後的結構性緣起

在本部分中,我們將從諦聽轉向分析。我們的目標是運用結構性視角,解構那些使衝突持續發酵的、無形的結構性力量(緣起),從而超越簡單的「規訓邏輯」與個體歸因。我們將探討,為何在兩個擁有如此深厚歷史淵源的民族之間,共享的遺產非但未能成為連結的紐帶,反而變成了對抗的前線。

衝突的根源,始於對一個共同搖籃的不同記憶。

第三章 歷史的羅生門:基輔羅斯遺產與民族敘事的對峙

共同搖籃的詮釋之爭

衝突的深層根源,在於雙方對共同歷史遺產——基輔羅斯——的詮釋存在根本性的對立。從俄羅斯的官方歷史敘事來看,基輔羅斯是「羅斯諸城之母」,是統一的古羅斯民族的共同搖籃,這使得烏克蘭在本質上是俄羅斯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從烏克蘭的民族建構視角來看,基輔羅斯是其自身國家與文化傳承的獨立起源,而莫斯科則是在後期才興起的一個不同發展中心。

蒙古入侵後的分野

13世紀蒙古人的入侵,是兩者歷史路徑的關鍵分水嶺。此後,東北羅斯諸公國(未來的俄羅斯)逐漸形成了以莫斯科為中心的集權政治傳統;而西南羅斯諸公國(未來的烏克蘭)則被納入了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立陶宛聯邦的版圖,深受中歐與西歐的影響,走上了一條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帝國敘事 vs. 民族建構

俄羅斯總統普丁在其文章**《論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的歷史統一》中,系統地闡述了俄羅斯的帝國歷史觀,從根本上否認現代烏克蘭作為一個獨立民族國家的歷史合法性。這一論述,與19世紀以來烏克蘭在反抗沙皇俄國的壓迫中淬煉而成的現代民族認同形成了直接對抗。以民族詩人塔拉斯·舍甫琴科為象徵,烏克蘭的民族精神在其獨特的語言與文學中找到了堅實的基石。

為了更清晰地展示這兩種對立的敘事,下表對比了雙方在四個關鍵歷史時期的不同詮釋:

raw-image

總結分析

此一比較清晰地揭示了,這場衝突不僅是領土之爭,更是兩種互不相容的歷史記憶與身份認同之間的根本性對抗。這是一種歷史的「路徑依賴」,各自的敘事在其內部邏輯中都具有合理性,使得外部簡單的「事實查核」難以觸及和解的核心。

第四章 信仰的十字路口:東正教分裂中的神聖與世俗

「精神上的離婚」

這場衝突在精神層面最痛苦的體現,莫過於東正教世界的深刻分裂。隨著2014年戰爭的爆發,烏克蘭社會尋求建立一個獨立於莫斯科的、統一的國家教會的願望日益強烈。這一進程最終在2019年達到頂峰,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正式授予「烏克蘭正教會」自主權 (autocephaly),承認其獨立地位。

信仰的武器化

這一「精神上的離婚」引發了俄羅斯正教會的激烈反應,後者隨即斷絕與君士坦丁堡的共融關係。更進一步,俄羅斯正教會牧首基里爾在2022年全面入侵期間,為戰爭提供了神學上的辯護,將其描繪成一場抵禦西方墮落價值觀的「形上學」鬥爭。

評估其影響

這種將世俗軍事行動神聖化的做法,是將信仰「武器化」的極致體現。它把一個原本可以成為和解橋樑的共同信仰,變成了加劇仇恨與分裂的工具,對東正教世界造成了難以彌合的創傷。這是一種深刻的「結構性暴力」,其中,一個本應提供慰藉的宗教體制,卻成為了製造苦難的幫兇。

第五章 權力的不對稱與因果之網:診斷結構性暴力

權力結構的視角

若以「結構性暴力」的框架來觀照,地緣政治的格局本身便是一種製造苦難的無形之手。從烏克蘭的視角看,《布達佩斯備忘錄》的失效創造了一個權力極度不對稱的結構,其後續尋求加入北約的行動,是在這個充滿暴力的結構中為了求生而做出的無奈之舉。而從俄羅斯的視角看,冷戰後北約的持續東擴,本身就是一種旨在壓制和固化其地緣政治弱勢地位的結構性暴力。雙方都將自身的行動視為對既有暴力結構的無奈回應。

診斷衝突敘事中的認知迷霧

雙方及外部觀察者的認知,也深受一系列認知偏誤的影響,從而陷入了歸咎與指責的迷霧。下表將幾個關鍵的診斷概念與其在衝突中的具體應用進行了對應:

raw-image

在深刻理解了雙方的苦難與衝突的結構性根源後,我們才能懷著謙卑之心,探尋一條超越規訓、走向療癒的真正正道。

--------------------------------------------------------------------------------

第三部:「同願」之正行——重構和平的慈悲之道

在本最終部分,我們將從分析轉向建設性的願景。其核心在於探討如何以「臨在」與「同願」的智慧取代「規訓」的邏輯,為療癒與和解開闢道路。這不僅是對未來的期許,更是為和平建設專業人士提供具體思路,以應對文化遺產在衝突後重建中的複雜角色。

超越政治與歷史的廢墟,文化藝術為我們提供了一片可以重建連結的慈悲之地。

第六章 慈悲的一瞥:在共享的文化凝視中尋找橋樑

識別共享的文化家園

俄羅斯與烏克蘭共享著一批在文化身份上難以被簡單切割的偉大藝術家。果戈里,這位被譽為俄羅斯文學巨匠的作家,出生於烏克蘭,其作品充滿了烏克蘭的民俗與風情。柴可夫斯基,這位俄羅斯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其家族血緣可追溯至烏克蘭的哥薩克,音樂中亦融入了烏克蘭的民謠旋律。布爾加科夫,其鉅著《大師與瑪格麗特》定義了20世紀的俄語文學,但他出生並成長於基輔。

從戰場到橋樑的轉化

戰爭將這些共享的文化遺產變成了新的戰場,雙方都在爭奪對這些人物的「所有權」。然而,這種零和的爭奪恰恰落入了「規訓邏輯」的陷阱。

提出文化干預策略

真正的「正行」,並非去裁斷他們究竟屬於誰,而是運用**「關懷倫理學」的智慧,將他們視為一個如今被悲劇性撕裂的、共同的文化家園。和平建設者應倡導一種允許我們安住於共享身份的複雜性與模糊性之中的「臨在邏輯」**。通過共同策劃的展覽、音樂會和文學討論,可以創造一個超越政治對抗的空間,以此療癒被破壞的文化關係,讓共享的遺產重新成為對話的橋樑,而非分裂的壕溝。

第七章 放下「我執」的尺度:以關懷倫理與能力進路重構和平

超越規訓式的正義

一個持久的和平,其根基不能僅僅建立在「規訓的邏輯」之上——即便是以國際法、戰爭罪審判與領土劃分等形式出現的正義。這些固然必要,但必須輔之以**「關懷倫理學」**的智慧,去探問:需要做些什麼,才能修復這兩個民族之間被撕裂的關係,療癒因政治立場而產生創傷的家庭,並讓每一個眾生都能與自身的歷史和解?

引入「能力進路」框架

在此,阿馬蒂亞·沈恩的「能力進路」為和平的終極目標提供了一個慈悲的指引。它將發展與福祉的衡量標準,從單純的經濟指標轉向了個體所擁有的實質自由和機會。

定義以人為本的和平

以此框架觀之,和平的目標不應僅僅是領土的歸屬,而應是為所有身處苦難中的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恢復並擴展其最根本的人類「能力」:如安全生活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享有自身文化與尊嚴的自由、參與社群生活的自由,以及對未來懷抱希望的自由

闡述其戰略價值

此視角將和平的焦點從零和的「勝負」,轉向了共同的「人類福祉」。它為和平建設者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工具,能將慈悲的願心,轉化為具體的社會經濟綱領,例如:重建基礎設施、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恢復教育機會、保障文化表達的權利等。這條路徑旨在為每一個眾生,無論其國籍為何,創造能夠追求自身所珍視之生活的真實自由。

--------------------------------------------------------------------------------

結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中的同體大悲——為斯拉夫土地祈願淨土

綜觀此番探尋之旅,從諦聽兩個民族各自深重的苦難,到剖析其背後互鎖的歷史與結構性緣起,古老箴言「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的究竟智慧全然彰顯。我們對任何一方苦難的無法親歷,正是謙卑的起點。

這份謙卑,引導我們完成一次最深刻的轉向。它讓我們放下那個試圖去「勸告」、去「規訓」的「我執」。當此我執消融時,「同體大悲」的實相便得以顯現——我們得以了悟,一位在哈爾科夫地下室顫抖的烏克蘭母親的恐懼,與一位在西伯利亞為陣亡的兒子哭泣的俄羅斯母親的悲傷,在本質上是同一體的、無分別的人類之苦。

由此覺悟所生起的最終「正行」,不再是政治性的方案,而是一種靈性上的行動:從「莫勸」的謙卑克制,昇華為「同願」的慈悲願心。

因此,面對這場手足相殘的悲劇,最究竟的回應,或許不是一句充滿世間智慧的分析,而是一聲含攝著自他一切眾生的、至誠的「南無阿彌陀佛」。在這一聲佛號中,沒有勸告者與被勸告者,沒有侵略者與受害者,只有共同仰望慈光的眾生。這一聲佛號,即是懺悔我等凡夫的分別與無明,亦是祈願所有眾生皆能離苦得樂,更是為那片飽受創傷的斯拉夫土地,種下一顆通往人間淨土的菩提種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0會員
472內容數
2025/10/25
朋友,你一定聽過一句古老的箴言:「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並非要我們變得冷漠,而是溫柔地邀請我們,在行動前進行一次「神聖的靜默」,完成一次從「規訓的邏輯」到「臨在的邏輯」的深刻躍遷。前者試圖用道理去指導、修正他人;後者則要求我們放下評判,僅僅是謙卑地陪伴與理解。
Thumbnail
2025/10/25
朋友,你一定聽過一句古老的箴言:「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並非要我們變得冷漠,而是溫柔地邀請我們,在行動前進行一次「神聖的靜默」,完成一次從「規訓的邏輯」到「臨在的邏輯」的深刻躍遷。前者試圖用道理去指導、修正他人;後者則要求我們放下評判,僅僅是謙卑地陪伴與理解。
Thumbnail
2025/10/25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悲劇,正源於此。雙方都視古老的「基輔羅斯」為自身文明的「共同搖籃」,但對於誰是這個搖籃的合法繼承者,以及後來的歷史如何演變,卻抱持著水火不容的觀點。本文的目的,並非對這兩種敘事做出孰是孰非的評判,而是嘗試以一份慈悲的同理心,深入諦聽雙方的聲音,理解各自敘事背後的歷史創傷與民族情感。
Thumbnail
2025/10/25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悲劇,正源於此。雙方都視古老的「基輔羅斯」為自身文明的「共同搖籃」,但對於誰是這個搖籃的合法繼承者,以及後來的歷史如何演變,卻抱持著水火不容的觀點。本文的目的,並非對這兩種敘事做出孰是孰非的評判,而是嘗試以一份慈悲的同理心,深入諦聽雙方的聲音,理解各自敘事背後的歷史創傷與民族情感。
Thumbnail
2025/10/25
我們將會發現,海峽的兩岸,因著不同的歷史軌跡,孕育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善」。大陸的同胞,在追求穩定秩序的集體焦慮下,實踐著一種由上而下的「規訓之善」;而台灣的同胞,在尋找多元認同的百年漂泊中,長出了一種由下而上的「臨在之善」。而這兩種「善」的背後,都連結著各自獨特的、未曾被充分言說的歷史之「苦」。
Thumbnail
2025/10/25
我們將會發現,海峽的兩岸,因著不同的歷史軌跡,孕育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善」。大陸的同胞,在追求穩定秩序的集體焦慮下,實踐著一種由上而下的「規訓之善」;而台灣的同胞,在尋找多元認同的百年漂泊中,長出了一種由下而上的「臨在之善」。而這兩種「善」的背後,都連結著各自獨特的、未曾被充分言說的歷史之「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舊世界和新世界的軸心國,涵蓋歷史以及目前國際關係的相關訊息,特別強調了中國、俄羅斯、北韓之間的關係和影響。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舊世界和新世界的軸心國,涵蓋歷史以及目前國際關係的相關訊息,特別強調了中國、俄羅斯、北韓之間的關係和影響。
Thumbnail
屏東馬卡道族(平埔族群之一)的文化復振路徑,除了透過祭典的「恢復」之外,近年的另一個路徑,就是想透過衣飾文化的復振來標示自我的族群身份。在平埔族群希冀被原住民社會認可的過程中,衣飾文化是最能夠彰顯族群群體感的方法之一;然而,......
Thumbnail
屏東馬卡道族(平埔族群之一)的文化復振路徑,除了透過祭典的「恢復」之外,近年的另一個路徑,就是想透過衣飾文化的復振來標示自我的族群身份。在平埔族群希冀被原住民社會認可的過程中,衣飾文化是最能夠彰顯族群群體感的方法之一;然而,......
Thumbnail
當「跨界」變成流行術語;而藝術淪為藏家追捧的價碼?印尼藝術家薩伊夫.加里波第(Syaiful Garibaldi)以壓克力彩繪畫、雷射刻印以及大型裝置等多元面相的創作「之間」(In Between),呈現獨具的藝術視野,同時令人感悟藝術之於當代的社會責任,和人類面對永續思考的提問。
Thumbnail
當「跨界」變成流行術語;而藝術淪為藏家追捧的價碼?印尼藝術家薩伊夫.加里波第(Syaiful Garibaldi)以壓克力彩繪畫、雷射刻印以及大型裝置等多元面相的創作「之間」(In Between),呈現獨具的藝術視野,同時令人感悟藝術之於當代的社會責任,和人類面對永續思考的提問。
Thumbnail
六、文化資產的結構   筆者從事文化資產修復工作,透過調查研究、規劃設計、修復工程到重新賦予文化資產生命的過程,何謂文化資產的結構?   第一,何謂文化資產之象徵?文化資產不管有形或無形,都具有有形、實在、物理的部分,如:聲音透過空氣振動傳遞。都具有想像的部分,如:成雙法則,一方
Thumbnail
六、文化資產的結構   筆者從事文化資產修復工作,透過調查研究、規劃設計、修復工程到重新賦予文化資產生命的過程,何謂文化資產的結構?   第一,何謂文化資產之象徵?文化資產不管有形或無形,都具有有形、實在、物理的部分,如:聲音透過空氣振動傳遞。都具有想像的部分,如:成雙法則,一方
Thumbnail
  文化資產保存之衝突與矛盾所牽涉之議題甚廣,如:修復後之文化資產未按原再利用方式使用、活化再利用之公共性無法延續文化資產價值、不適當的介入私有文化資產保存等,其所對應的正是是否適當再利用、是否適當保存文資價值、是否適當公正平等文化資產倫理學的問題。筆者試圖從探究何謂適當的文化資產補助、適當
Thumbnail
  文化資產保存之衝突與矛盾所牽涉之議題甚廣,如:修復後之文化資產未按原再利用方式使用、活化再利用之公共性無法延續文化資產價值、不適當的介入私有文化資產保存等,其所對應的正是是否適當再利用、是否適當保存文資價值、是否適當公正平等文化資產倫理學的問題。筆者試圖從探究何謂適當的文化資產補助、適當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動物世界所沒有的,正是利用不同符號(形式)表達同樣願望和思想的能力,即掌握原初表達或意義的特定功能,並將文化視為對象。符號是意義與知覺的圖示性結合;透過符號的抽象化、象徵作用,區分了真實與可能,為可能性創造空間,並指向物理之外的意義。人類透過行動,在文化的兩面性中,成為真正意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動物世界所沒有的,正是利用不同符號(形式)表達同樣願望和思想的能力,即掌握原初表達或意義的特定功能,並將文化視為對象。符號是意義與知覺的圖示性結合;透過符號的抽象化、象徵作用,區分了真實與可能,為可能性創造空間,並指向物理之外的意義。人類透過行動,在文化的兩面性中,成為真正意
Thumbnail
什麼是人類學?為何需要人類學?人類學如何實踐?古典人類學研究一直想用過去來解釋現在,其預設了有一整體的結構(文化),使其能夠在不同的世紀、相隔遙遠的地方,以同一種聲音呼應對話。而人類學家能夠藉由研究人類的文化,找到與自己特殊思考方式之間的一種結構上的共通之處。 「人類學研究的是不同人群
Thumbnail
什麼是人類學?為何需要人類學?人類學如何實踐?古典人類學研究一直想用過去來解釋現在,其預設了有一整體的結構(文化),使其能夠在不同的世紀、相隔遙遠的地方,以同一種聲音呼應對話。而人類學家能夠藉由研究人類的文化,找到與自己特殊思考方式之間的一種結構上的共通之處。 「人類學研究的是不同人群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人類學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人類學的一些想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