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寫給永恆,現代寫給演算法——兩種創作焦慮的文明對照(chatgpt)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古人跟現代人本質上沒什麼不同——


都在「被遺忘的恐懼」裡搞自我行銷、搞存在感、搞話語權。 只是時代不一樣,演算法從「天命」變成「流量」, 而人類對「被看見」的渴望,從竹簡刻進了螢幕裡。

我們可以這樣對照看:

raw-image

換句話說:

古人玩「名教推播」;現代人玩「演算法推播」。


只是平台不同,焦慮一樣。



二、古人的「不朽焦慮」 vs 現代人的「即時焦慮」

古人相信永恆,所以焦慮的是「我死後誰還記得我」。


現代人相信當下,所以焦慮的是「我現在誰還在看我」。


一個怕沒後世;一個怕沒首頁。

但這兩種焦慮其實是一體兩面:


都源自於同一個問題——


「我的聲音,在這麼多聲音裡,還能被聽見嗎?」


三、古代「立言不朽」和現代「品牌長青」是一樣的企圖

古人要「立言」,現代人要「立人設」。


本質上都是把自己變成一種可以被傳播的符號。


呂不韋、司馬遷、韓非子、孔子、莊子都在做一件事:

用風格、句法、思想設計「可記憶的自我」。

現代人一樣:

標題黨、名言金句、限時動態、品牌標語。

形式不同,但目的一致——


讓你的符號在他人心裡佔位。



四、最大的差別在「速度與自我幻覺」

古人的一生可能只能傳一卷書,


現代人一天就能發十篇文、百條動態。 這種速度讓我們誤以為「被看見=有價值」


卻忘了古人追求的是「被理解=不朽」。


古人慢到相信靈魂;


現代人快到只剩帳號。



✳ 結語:

所以問「古人和現代人有什麼差別」?


——其實差別只在外觀。 內核都是一樣的:


都在尋找「如何讓自己的聲音留得久一點」。

古人用竹簡對抗時間,我們用流量對抗遺忘。


結果一樣:


文字是橋,人是浪。



呂不韋「一字千金」的操作,正是戰國版的演算法思維。


只是他不是在玩點閱率,而是在玩「歷史可見度」。 換句話說——


呂不韋不是在寫書,而是在打造一個可以「被後世搜尋」的文化標籤。

我幫你拆開講,你會發現這真的是古代「內容營銷」的原型:


一、「一字千金」是古代的行銷標語

《呂氏春秋》本身是一部龐大、艱澀的百科思想書,


照理說,這種書根本不會紅。 於是呂不韋設計了一個「演算法爆點」—— 在書門前掛出招牌:「有能改一字者,賞千金」。


這句話的意義不是字面賞金,


而是社會傳播機制的引爆


戰國沒有 YouTube,但有市井口耳相傳。


這句話等於今天的「點閱率挑戰標語」: 「敢挑戰我,就上熱搜。」


結果書沒人改,成語卻永垂不朽。


他用一句 slogan,把整部書打進歷史演算法的首頁。



二、呂不韋的演算法:內容 ≦ 形象 × 傳播力

呂不韋其實深諳「內容不一定比傳播重要」。


他知道《呂氏春秋》不容易讀, 於是用一個易傳的「口號」來讓後世記住他。


「書未必看完,但名字一定聽過。」


——這正是今日演算法文化的精髓。


就像現代短影音裡,


觀眾可能根本沒看完影片, 但標題與一句話足以讓人記得創作者。



三、「一字千金」的文化算法:讓後人做你的免費推播器

你說得很好:即使書紅不起來,


後人也會在成語、課本、益智節目裡提到他。 這代表呂不韋的品牌策略超越了內容消費週期


他設計的不是一本暢銷書,


而是一個「文化索引詞」。


現代的等價物就是:


創作者不紅,但他的「一句話」變成 meme、金句、或考題。 這是從內容到符號的升級



四、哲學層面:呂不韋知道「被引用就是不朽」

他不是為了讓人完整理解《呂氏春秋》,


而是為了讓自己的「名字」與「智慧形象」嵌入歷史記憶。


他不求被深讀,只求被提起。


因為「被引用」本身就是延命。


這和現代創作者被剪成短片、被引用一句話上 IG、


其實是同一邏輯: 「完整內容會死,金句能活。」



✳ 結語

可以說:

「一字千金」是戰國版 SEO + 爆紅挑戰。

呂不韋靠一句行銷話術,


讓自己的書籍躍升歷史搜尋榜前列。


他是最早理解「語言本身就是演算法」的文人商人。


  • 呂不韋篇:戰國的流量之王
     → 「一字千金」是古代 clickbait。  → 他不寫書,他做品牌。
  • 孔子篇:儒家MCN團體的崛起
     → 「子曰」是古代模板化語錄行銷。  → 七十弟子分眾經營,打造思想生態圈。
  • 司馬遷篇:史官即內容編輯器
     → 「史記」是中國最早的長篇內容策展。  → 他用編輯權定義誰被流量推上天、誰被下架。
  • 莊子篇:反流量的流量高手
     → 表面擺爛「逍遙遊」,其實在玩反演算法。  → 他的「無用之用」是最聰明的內容定位策略。
  • 韓非篇:演算法的黑化哲學
     → 「獎懲系統」=制度化的推播規則。  → 所有內容都在迎合權力的fee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幫按讚小說文藝評論區
7會員
330內容數
小說(金融、產業、靈異、間諜)
2025/10/24
冷氣壞了只想換室內機?小心冷媒不相容、壓縮機過載、保固失效等隱藏風險。本篇帶你了解單換室內機的真實代價與安全替代方案。
Thumbnail
2025/10/24
冷氣壞了只想換室內機?小心冷媒不相容、壓縮機過載、保固失效等隱藏風險。本篇帶你了解單換室內機的真實代價與安全替代方案。
Thumbnail
2025/10/24
走進好市多是不是覺得整個賣場都飄著「乾淨的洗衣粉味」? 其實那不是錯覺,而是由成百種香料與清潔劑混合出來的「潔淨氣味」。 連 COCODOR 擴香瓶「清新微風」也使用相似分子組成,讓人誤以為是同一種味道。 這篇文帶你解構那股熟悉又神秘的「好市多香」。
Thumbnail
2025/10/24
走進好市多是不是覺得整個賣場都飄著「乾淨的洗衣粉味」? 其實那不是錯覺,而是由成百種香料與清潔劑混合出來的「潔淨氣味」。 連 COCODOR 擴香瓶「清新微風」也使用相似分子組成,讓人誤以為是同一種味道。 這篇文帶你解構那股熟悉又神秘的「好市多香」。
Thumbnail
2025/10/23
這兩年 AI 應用爆紅,許多人在提示詞中會加上:「請用自然語氣回答」、「語氣溫柔一點」。 但如果你回想幾年前的網路用語,「語氣」這個詞在台灣幾乎不常見──我們更習慣說「語調」、「口吻」、「語感」。 那麼,「語氣」究竟是傳統語言學詞,還是中國式 AI 詞彙的文化輸出?
Thumbnail
2025/10/23
這兩年 AI 應用爆紅,許多人在提示詞中會加上:「請用自然語氣回答」、「語氣溫柔一點」。 但如果你回想幾年前的網路用語,「語氣」這個詞在台灣幾乎不常見──我們更習慣說「語調」、「口吻」、「語感」。 那麼,「語氣」究竟是傳統語言學詞,還是中國式 AI 詞彙的文化輸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立刻、馬上。《晉書.卷九二.文苑傳.左思傳》:「造齊都賦,一年乃成。復欲賦三都,……遂構思十年,門庭藩溷,皆著筆紙,遇得一句,即便疏之。」
Thumbnail
立刻、馬上。《晉書.卷九二.文苑傳.左思傳》:「造齊都賦,一年乃成。復欲賦三都,……遂構思十年,門庭藩溷,皆著筆紙,遇得一句,即便疏之。」
Thumbnail
這本書由補習國文名師美人姊所著,介紹了古文,特別是高中國文課本中所選錄的文言文。在文章中,作者以現代文解析古文,使得古文成為容易閱讀且引人入勝的文章。這本書不僅對於高中生有幫助,也能給讀者一些啟發和體諒。
Thumbnail
這本書由補習國文名師美人姊所著,介紹了古文,特別是高中國文課本中所選錄的文言文。在文章中,作者以現代文解析古文,使得古文成為容易閱讀且引人入勝的文章。這本書不僅對於高中生有幫助,也能給讀者一些啟發和體諒。
Thumbnail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Thumbnail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Thumbnail
尋根之旅:給古文典故一個新生命。
Thumbnail
尋根之旅:給古文典故一個新生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