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序言:緣起與相遇
在古老圖書館最深處的靜思室中,陽光穿過一片巨大的琉璃窗,灑下七彩的光暈,彷彿時間在此凝滯。空氣中瀰漫著舊書的馨香與寧靜的芬芳。應一份共同的慈悲邀約,七位來自不同智慧傳統的代表人物在此相聚。他們之中,有身著樸素長袍、目光溫潤的基督宗教牧師;有神情莊重、鬚髮潔白的伊斯蘭教伊瑪目;有眼中閃爍著千年智慧光芒的猶太教拉比;有來自恆河畔、氣息平和的印度教聖者;有衣冠嚴謹、舉止雍容的儒家學者;有面容慈祥、來自海邊村莊的民間信仰長者;以及一位身披袈裟、嘴角永遠含著一絲微笑的佛教僧人。
他們今日的相聚,並非為了辯論教義的短長,亦非為了彰顯各自法門的殊勝。恰恰相反,這是一場源於謙卑與感恩的對話。他們看見世間的眾生,特別是那些初入人生旅途的年輕心靈,正為生命中無可避免的「苦」所困惑、所折磨。出於一份同體大悲的關懷,他們願將各自傳統中那流傳千載的智慧,化為溫和的言語,為初學者點亮一盞理解的明燈。這是一場超越名相、超越隔閡的智慧交流,旨在共同探尋人類的普遍處境與那通往解脫的永恆道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在相互致意後,年長的儒家學者首先溫和地開口,為這場對話奠定了倫理的基石。

2.0 七葉樹下的對話:關於「苦」的七種觀點
2.1 儒家學者的觀點:失序之苦與仁愛之藥
在探討那些形而上的痛苦之前,我們儒家認為,必先安頓好此時此地的人倫秩序。若家庭不睦、鄰里相爭、國與國之間戰亂不休,那麼任何關於心靈平靜的討論,都將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因此,我願先從社會倫理的視角,為這場對話奠定一個務實的基礎。
在我看來,人間主要的「苦」,其根源來自於社會的「失序」——也就是「禮」的崩壞與「仁」的喪失。當個人未能各安其位、各盡其職,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紐帶便會斷裂。這份失序,其根本在於未能踐行合乎人倫親疏的愛。
我們儒家主張「別愛」,即有分別的愛。這並非自私,而是一種合乎自然的秩序。療癒社會之苦的藥方,在於回歸人倫的根本——鞏固家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當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恪守其位、盡其職責,家庭內部便能和睦。這份始於親情的仁愛之心,再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從而穩固宗族,安定鄉里,最終達致天下太平。
因此,療癒此苦的道路,不在遠方,而在我們的腳下。它始於「修身」,完善自身的德行;繼而「齊家」,建立和睦的家庭。這是一條務實且充滿溫情的入世之道,它相信,只要每一個人都從鞏固最親近的關係做起,社會的根基便能穩固,人間主要的痛苦便能消解。
學者的話語溫潤如玉,充滿了對塵世的關懷。接著,一位來自海邊村莊、面容慈祥的長者分享了她從民間信仰中獲得的力量。
2.2 民間信仰長者的觀點:失衡之苦與神祇的護佑
讀書人的道理很深,我們庄腳人比較不懂。但我們知道,除了人跟人之間要和氣,人跟天公、跟神明、跟祖公媽也要保持好的關係。我們的「苦」,常常是跟這些看不見的力量失去了平衡,或者是遇到了我們自己無法控制的壞運氣。
像我們海邊人,出海捕魚,風浪說來就來,這不是我們努力就能改變的。家裡有人生病,有時候醫生也搖頭,這時候我們能靠誰?我們靠的是神明的護佑。像我們拜的媽祖,祂就是一位慈悲的守護神,祂的精神就是「聞聲救苦、無條件護佑眾生」。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心存善念、行好事,透過虔誠的祈禱和祭祀,媽祖婆就會保佑我們在生活的風浪中,得到平安和力量。
對我們來說,信仰的核心是一種很深的謙卑。我們承認,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有很多事情我們做不了主。我們把希望寄託在神明的慈悲護念之中,這份信靠本身,就是一種很大的安慰和療癒。當我們把煩惱跟神明說的時候,心裡的重擔就輕了一半。這份從神恩而來的力量,支持著我們度過生命中最艱難的時刻。
長者的分享充滿了對神恩的感念。聽罷,一直靜默沉思的拉比緩緩抬起頭,眼中閃爍著歷經千年試煉的智慧之光。
2.3 猶太教拉比的觀點:聖約之苦與信仰的試煉
長者的話語觸及了一個根本性的真理:人力有其極限。而我們的傳統,正是從這一點出發,引入了歷史的縱深與神聖契約的莊嚴性。在面對巨大的、甚至是整個民族共同承受的苦難時,信仰如何得以維繫?
在我們的傳統中,「苦」常常被理解為上帝對其選民的一種試煉,是那份神聖盟約的一部分。苦難並非上帝的遺棄,而是一種深邃的奧秘,其目的在於淨化人心、考驗信仰的堅定。當《創世紀》賦予人類「治理」(dominion)萬物的權力時,這並非一張可以任意揮霍的許可證,而是一份沉重如山的管家職責。當人類未能善盡此職責時,便會招致混亂與痛苦,這是因果的必然。
然而,有時苦難的降臨似乎是任意且不成比例的。面對此種深淵,我們的心中依然懷有一種「公正世界信念」。這並非一種天真的樂觀,而是一種對上帝終極公義的信靠,即使祂的旨意在當下遠非我等凡人所能理解。
因此,在苦難面前,我們最重要的回應不是質問「為何是我?」,而是回歸信仰,自問「在此困境中,上帝期望我成為怎樣的人?」。透過在與上帝的持續對話中、在對誡命的持守中,我們尋找那超越痛苦本身的、神聖的意義。這份在試煉中依然堅守的信靠,是我們民族歷經數千年流散與迫害,卻依然存在的根基。
拉比的話語中蘊含著堅韌的信靠。基督宗教的牧師接著發言,他的闡述既回應了聖約的傳統,也帶來了關於恩典與救贖的新視角。
2.4 基督宗教牧師的觀點:原罪之苦與恩典的救贖
拉比所言極是,苦難常是一場深刻的試煉。而我們的傳統,則試圖更深入地探究那使得人類如此容易陷入痛苦的內在根源,以及神對此困境最慈悲的回應。
我們相信,「苦」最根本的源頭,在於人性的「墮落」或稱「原罪」——這並非指某個具體的罪行,而是一種與上帝分離的根本狀態。這種分離,使得人類的理性和意志變得不完美,我們的心靈如同偏離了航線的船隻,即使渴望駛向光明,卻時常不由自主地陷入自我傷害的選擇與行為之中。
然而,上帝並未遺棄在這苦海中掙扎的世人。祂如同寓言中的「好牧人」,始終引領著迷途的羊群。正如俄國文學家杜斯妥也夫斯基在其作品中所深刻揭示的,苦難本身,可以成為一條通往救贖的、充滿悖論的道路。正是在那極度的痛苦、絕望與自我徹底破碎的時刻,人才有可能放下那份源於墮落本性的驕傲與自恃,從而全然地、謙卑地向著上帝那無條件的愛與恩典(Grace)敞開。
因此,苦難的最終意義不在於懲罰,而在於彰顯上帝那不可思議的救贖恩典。透過信靠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犧牲,那份因我們的不完美而與上帝之間產生的鴻溝得以被彌合。最深的痛苦,也能因此被轉化為與上帝重新和解的、最神聖的契機。
牧師的分享充滿了對神聖恩典的盼望。此時,一直安靜聆聽的伊瑪目,以莊重而平和的語氣,分享了關於全然託靠的智慧。
2.5 伊斯蘭教伊瑪目的觀點:試煉之苦與順服的安寧
牧師所言的恩典,在我們的傳統中有著相似而又獨特的回響。我們同樣相信,一切「苦」,皆來自於至仁至慈的真主阿拉的智慧安排。它常被視為一種考驗,旨在檢驗人的耐心與信仰。苦難並非偶然,而是神聖智慧的展現,是一座淨化靈魂、洗滌罪過的熔爐。
我們的教義認為,人類被創造時,被賦予了一種純淨的、能夠認識真主、明辨善惡的自然天性,我們稱之為「fitra」。然而,這種天性常常被俗世的慾望與紛擾所蒙蔽。苦難的發生,如同暮鼓晨鐘,提醒我們回歸那被蒙蔽的純淨天性。
在面對苦難時,我們的內心意圖至關重要。一則著名的聖訓教導我們:「萬般事務,皆由意圖而定」。若我們以一顆充滿抱怨與憤恨的心去面對考驗,那便只會收穫更多的痛苦;若我們以一顆忍耐與信靠的心去迎接它,那麼這份苦難便會昇華為靈性的資糧。
最終,通往內心安寧的泉源,在於「託靠」(Tawakkul)。這意味著,在我們盡了自己所有的人事努力之後,將最終的結果全然地、和平地交託於真主的智慧與慈悲。療癒的根本之道,在於「順服」(Islam)——這並非一種消極的屈服,而是一種全然地、和平地、主動地順服於真主的至高旨意。在這份深刻的順服中,最劇烈的痛苦也能轉化為最深邃的內心平靜與安寧。
伊瑪目的話語帶來一種深刻的寂靜。接著,來自印度的聖者睜開雙眼,開始闡述那古老的、關於宇宙因果法則的智慧。
2.6 印度教聖者的觀點:業報之苦與達摩之道
前幾位智者的話語,皆談及了苦難與超越性力量之間的關係。而我們的古老傳統,則試圖為此提供一套更為系統的、關於宇宙因果律的宏大視角。
我們認為,「苦」,是宇宙根本法則——即「業」(Karma)——的自然顯現。我們今生所承受的一切苦樂順逆,皆非偶然,而是過去生生世世以來,所有身、語、意行為所播下的種子,在因緣成熟時所結出的果報。宇宙如同一本精確無誤的帳本,絲毫不爽。
然而,了知此理並非為了讓我們陷入宿命論的消沉。恰恰相反,它賦予了我們改變命運的終極力量。痛苦的根源,不僅在於過去所造作的惡業,更在於當下的我們,未能遵循那符合宇宙秩序與個人天職的「達摩」(Dharma)而行。每一個生命,根據其在宇宙中的位置,都有其應當遵循的正義責任與生活方式。當我們的行為偏離了自身的「達摩」時,便會製造出新的不和諧,播下未來痛苦的種子。
因此,解脫之途並非怨天尤人,而在於了知因果之後,於當下此時此刻,勇敢地去遵循自己的「達摩」,謹慎地造作善業。並透過瑜伽、冥想等修行,去淨化過去生生世世積累下來的業力。最終,我們便能從這無盡的輪迴之苦中,獲得究竟的解脫(moksha)。
聖者的話語揭示了因果之網的嚴謹。最後,一直靜坐、面帶微笑的佛教僧人,開始以緣起的智慧,為這場對話做出圓融的開示。
2.7 佛教僧人的觀點:緣起之苦與寂滅之樂
各位大德的開示,如琉璃光般相互輝映,令我深受啟發。佛陀的教法,對此亦有系統的闡述。首先,佛陀毫不避諱地指出,有生必有苦,這是生命普遍的實相,我們稱之為「苦諦」。這並非悲觀,而是一種清醒的、如實的觀察。
接著,佛陀深入地探究了苦的根源。他指出,苦的根本原因,並非來自外部的神祇或單純的社會失序,而是源於我們內心深處對實相的無知,我們稱之為「無明」。正是因為這份「無明」,我們才會對這個本質為無常、無我的世界,產生錯誤的「執著」與「貪愛」,這便是苦的真正根源——「集諦」。
- 緣起法則:佛陀以「緣起」(Pratītyasamutpāda)的教法,揭示了宇宙萬法的實相:「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一切痛苦皆由無數的因緣條件和合而生,其中並無一個獨立不變的實體。
- 心識之幻:大乘的唯識宗更進一步指出,我們所感知的整個世界,包括我們所體驗的痛苦,皆不過是我們阿賴耶識中所含藏的業力種子變現出來的影像。萬法唯心,苦的根源就在我們自己的心。
- 萬法互聯:而華嚴宗則以「因陀羅網」為喻,闡明宇宙萬法,自他眾生,如同網上的寶珠,互即互入,光光互攝。了悟此理,便能明白他人之苦即是我之苦,從而自然生起無條件的「同體大悲」。
當我們以智慧之光,洞察了苦的因緣並將其熄滅時,苦便會自然止息,這便是「滅諦」。而通往這條滅苦之路的,正是戒、定、慧三學的修行,此即「道諦」。
然而,佛陀的慈悲並未止於此。他深知,我們所處的這個娑婆世界,是一個「堪忍之土」,更是一個「五濁惡世」,眾生煩惱深重,僅憑「自力」修行斷惑,實屬不易。為此,阿彌陀佛以其無盡的慈悲,發下宏偉誓願,為一切自覺無力解脫的眾生,提供了一條究竟安穩的解脫之道。這份仰仗佛陀願力的「他力」法門,是佛陀慈悲的終極歸宿,確保了任何一個眾生,無論其根基如何,終究不會被遺棄。
僧人的話語如清泉滌塵,為眾人帶來了深刻的啟示。至此,七種智慧已然呈現,庭園中一片寂靜,眾人都在靜靜地回味與沉思。
3.0 總結:光光互攝,慈悲同源
寂靜在琉璃光下流淌,每一位代表的臉上都洋溢著深刻的平和與相互的敬意。片刻之後,拉比首先緩緩開口:「在這番對話中,我聽見了一首共同的旋律。無論我們稱之為順服上帝、遵循達摩,還是安頓人倫,其核心都是在邀請我們,將那個渺小、孤立的自我,融入一個更宏大的實相之中。」
伊瑪目頷首道:「誠然如此。我也聽見了,苦難在所有傳統中,都並非一個需要被詛咒的終點,而是一個可以被轉化的契機。它是一場試煉、一個提醒、一條通往恩典的道路。它迫使我們去尋找那超越物質世界的、更深刻的意義。」
佛教僧人微笑著作結:「各位所言,正是『光光互攝,慈悲同源』的寫照。所有智慧傳統,最終都指向了對他人之苦的深刻同理與關懷。這份慈悲,是我們共同的倫理核心。而在面對那些人力無法企及的、深不見底的苦難時,那份全然的信靠——無論是對上帝、對真主、對神明,還是對佛陀的本願——都是我們獲得內心最終安寧的、最珍貴的鑰匙。」
4.0 結語:一聲佛號,萬種迴響
對話結束時,夕陽的餘暉將琉璃窗染成一片溫暖的金色。七位智者起身,相互躬身致意,眼中沒有辯論後的疲憊,只有智慧交融後的喜悅與祥和。
這場在琉璃光下的對話,並未尋求一個統一的、標準化的答案。恰恰相反,它如同一面多稜鏡,彰顯了人類在面對「苦」這一共同宿命時,所綻放出的多元智慧之美。儒家的仁愛、民間的信靠、猶太的堅忍、基督的恩典、伊斯蘭的順服、印度教的達摩、佛教的緣起……每一種傳統都是一束獨特的光,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共同照亮了那條在黑暗中前行的、充滿希望的道路。它們共同證明了,療癒的旅程,始於一顆願意去理解、去關懷、去連結的慈悲之心。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