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寫給螞蟻的信》《松鼠的生日會》|信在路上,光在等你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看書像生活裡的無數個逗點,

讓我們停下來,

走進一個節奏慢一點的世界。



raw-image

荷蘭作家敦・德勒根用緩慢的節奏,

寫出了屬於森林的溫柔日常。

在他的森林裡,

情緒是可以寄出的,孤單也能被回信。


這兩本作品,

《松鼠寫給螞蟻的信》和《松鼠的生日會》,

是德勒根筆下最經典的兩個篇章。



raw-image

🐿️在《松鼠寫給螞蟻的信》

畫家潔西卡.亞柏格的插畫

是帶著溫柔的秩序感,

乾淨、細節豐富,卻帶一點風中的空白。

封面上,松鼠抱著一疊信紙,

站在微微傾斜的樹枝上,

背景是一片幾乎靜止的天空。


🐿️這本書由多封信組成,

每一封都是一則獨立的故事,

卻在閱讀中慢慢串成一張溫柔的通信網。

第一封信,是松鼠寫給螞蟻的邀請;

接著,鼴鼠在地底寫信給自己;

蝸牛和烏龜寫信討論急匆匆和慢吞吞,

松鼠發現自己從來沒有在意過桌子,

他寫信給桌子,想知道自己能做點什麼。



raw-image

書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

是鼴鼠寫給自己的信。

他在黑暗的地洞裡寫下:「我想念。」

那封信沒有人讀,卻也最動人,

因為有時候,我們最需要傾聽的人就是自己。


每一封信都交給風,風是大家的郵差。


🐿️讀著讀著,發現這些看似童話的信,

其實都在談人類的情緒,

焦慮、期待、想被理解的渴望、

與偶爾的自我懷疑。


🐿️亞柏格在每封信旁畫上小小插圖,

風捲起信紙、動物在樹枝上沉思、

或一張空白信封靜靜躺在桌上。

那些留白成了閱讀的呼吸。

每一封信都像是一個想要被理解的靈魂,

在森林中輕輕漂流。


這像是一本「如何誠實表達」的練習簿。

它讓我們學會用文字關心別人,

也提醒我們重新面對內在的孤單。

故事裡的所有動物(含桌子)嘗試理解對方的真心,

這樣的節奏像在喝一杯放久的溫茶,

愈喝愈能感覺到情緒的層次。


讀完書的最後一頁,會忍不住想寫一封信。

不確定為了傳達什麼,只是為了確認,

自己還在意某個人、某件事、某樣東西。



raw-image

🐿️德勒根的第二本換上更明亮的節奏。

《松鼠的生日會》裡,

每一篇故事都是一場聚會,

生日會、化裝舞會、海灘派對⋯⋯

森林的居民們忙著邀請、裝飾、

烤蛋糕、擔心會不會沒人來。

表面上是歡樂的派對,

實際上是一場又一場「關係測驗」。



raw-image

🐿️全書共九篇短篇,每篇都能獨立閱讀。

第一篇〈松鼠的生日會〉是全書的主軸,

松鼠花了好幾天準備,

替每個朋友做出「專屬蛋糕」,

給大象的是粗樹皮蛋糕,給蜻蜓的是水蛋糕,

他用盡心思,卻開始焦慮,

萬一沒人來呢?要是大家不知道地址?

這種感覺聽起來再熟悉不過,

那其實是每個人辦聚會前的真實恐懼。



raw-image

🐿️〈海鷗的邀請〉是全書中最詩意的一章。

鯨魚收到海鷗的邀請信,

從海底第一次浮上海面。

他看見沙灘、星星和月亮,

鯨魚心想,我一定要記住這一切,

這就是初次被邀請參加世界的感動。



raw-image

🐿️還有〈螞蟻的小黑盒〉這篇,

螞蟻把美好的夜晚裝進盒子裡,希望永遠保存。

那個舉動看似荒唐,其實再真實不過。

誰沒有想過,如果能留住某個夜晚該有多好?


《松鼠的生日會》談的是「邀請」,

如何讓別人走進你的世界,

也如何在關係裡保留一點不確定的美。

德勒根用各種派對情境,

讓角色學習互動、理解、甚至失望。

孩子會讀到友誼的單純,

大人則在細節裡看到自我懷疑與成長。


整本書充滿幽默與細膩的比喻,

草蜢為了進入高級派對,

花一大筆錢買下一片塵埃;

那種誇張的舉動,明明好笑,

卻也讓人想到現實裡「想被看見」的努力。

德勒根的筆法輕盈卻深刻,

每一篇都像一場小小的哲學寓言,

讀起來像甜點,卻又觸動心裡柔軟的部分。



raw-image

🐿️《松鼠寫給螞蟻的信》是一段對話的開始,

《松鼠的生日會》是那段對話的延伸。

前者教人學會說出思念,

後者教人學會接納邀請。

兩本書就像兩個動作,「寄出」與「打開」。


德勒根讓森林成為一個練習場:

每個角色都在嘗試如何連結,

從用文字表達,到用行動回應。


🐿️亞柏格的插圖貫穿兩書,

如同呼吸的節奏,

她的畫風裡待著情感的空氣感。

在《松鼠寫給螞蟻的信》裡,她畫出風的流動;

在《松鼠的生日會》裡,她畫出光的閃爍。

一個是等待的靜,一個是相聚的動。


🐿️德勒根的作品讓人記起最簡單的事實,

生活裡最溫柔的事,

往往發生在最慢的時刻。

寫信、烤蛋糕、邀請朋友或等待回信,

那些不急的動作讓時間有了味道。

愛沒那麼誇張,

有時只是一封信寄出去、蛋糕烤好、

或是打開門,這樣就無比足夠。


有風的地方,就有信在路上,

有光的地方,就有人在等你。

願每個讀到這兩本書的人,

都能在心裡留下那樣一個座位,

為自己,也為曾經錯過的朋友。




《松鼠寫給螞蟻的信》《松鼠的生日會》

作者|敦.德勒根  

繪者|潔西卡.亞伯格

譯者|蔡宜容

出版|小漫遊文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檸檬的家
79會員
524內容數
繪本,顧名思義就是圖畫佔比較大的書籍。常有人說,繪本是給孩子看的,而我認為繪本沒有年齡的限制,它只是眾多書籍類型中的一類。字數越少的書籍,想要傳遞訊息越不容易。所以。我想在這個專題中介紹我喜歡的繪本,和所有人分享。
檸檬的家的其他內容
2025/10/23
🐱封面上的小貓抓著星空被子, 眼睛閃亮亮的,像是暗示叫我帶她回家, 好的,我帶回來了⋯⋯欸不是, 重來! 小貓像是在暗示今晚, 牠絕對沒打算乖乖閉眼。 那條棉被像是一整片宇宙, 行星、彗星、流光散在布面上, 閃爍得像夜色被拆下來蓋在身上。 整個封面在說的不是「快去
Thumbnail
2025/10/23
🐱封面上的小貓抓著星空被子, 眼睛閃亮亮的,像是暗示叫我帶她回家, 好的,我帶回來了⋯⋯欸不是, 重來! 小貓像是在暗示今晚, 牠絕對沒打算乖乖閉眼。 那條棉被像是一整片宇宙, 行星、彗星、流光散在布面上, 閃爍得像夜色被拆下來蓋在身上。 整個封面在說的不是「快去
Thumbnail
2025/10/19
🏠小時候畫過的房子, 三角形屋頂、方形牆面,門口是全家笑臉。 簡單、快樂,沒有預算壓力。 長大後才知道, 房子可以讓人安身,也能讓人頭痛。 它不再是圖畫裡的家, 而是一串數字、一張貸款表、 和一堆不確定的未來。 也許正因如此, 我們需要這兩本關於「建築」的繪本
Thumbnail
2025/10/19
🏠小時候畫過的房子, 三角形屋頂、方形牆面,門口是全家笑臉。 簡單、快樂,沒有預算壓力。 長大後才知道, 房子可以讓人安身,也能讓人頭痛。 它不再是圖畫裡的家, 而是一串數字、一張貸款表、 和一堆不確定的未來。 也許正因如此, 我們需要這兩本關於「建築」的繪本
Thumbnail
2025/10/16
🦁門外的紅色獅子又回來了, 這次既延續前作的世界, 也把視角往內轉, 不再追問「怎麼跨出去」? 而是細細描繪「如何與恐懼一起生活」。 先從封面開始聊聊, 三個顏色的調性, 黑+紅+黃就像舊時代的海報, 強對比讓訊息一秒入眼。 左側巨大的紅色獅子占去視野的多數, 獅子
Thumbnail
2025/10/16
🦁門外的紅色獅子又回來了, 這次既延續前作的世界, 也把視角往內轉, 不再追問「怎麼跨出去」? 而是細細描繪「如何與恐懼一起生活」。 先從封面開始聊聊, 三個顏色的調性, 黑+紅+黃就像舊時代的海報, 強對比讓訊息一秒入眼。 左側巨大的紅色獅子占去視野的多數, 獅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停了一陣子,今天總算提起畫筆,畫了張松鼠。 懶得發想,有現成的照片可以參考,就來挑張療癒可愛的來畫。 這次沒有用色鉛打稿,直接用水彩畫,省事多了。 拍出來的效果和原圖有色差,用影像編輯軟體調整一下亮度、色溫,有比較好一點😊 賞畫愉快❤️
Thumbnail
停了一陣子,今天總算提起畫筆,畫了張松鼠。 懶得發想,有現成的照片可以參考,就來挑張療癒可愛的來畫。 這次沒有用色鉛打稿,直接用水彩畫,省事多了。 拍出來的效果和原圖有色差,用影像編輯軟體調整一下亮度、色溫,有比較好一點😊 賞畫愉快❤️
Thumbnail
🌳現在的世界裡, 快節奏與科技主導了一切, 我們常常忽視自然界的細微美好, 與生命間的微妙連結。 🐱今天的《貓與小鳥》, 由館野鴻和他的弟子、細密畫家中野真實攜手創作, 不僅是視覺上的藝術品, 更是本深入探討生態共生與心靈成長的繪本。 🐱我們先來看看封面: 封
Thumbnail
🌳現在的世界裡, 快節奏與科技主導了一切, 我們常常忽視自然界的細微美好, 與生命間的微妙連結。 🐱今天的《貓與小鳥》, 由館野鴻和他的弟子、細密畫家中野真實攜手創作, 不僅是視覺上的藝術品, 更是本深入探討生態共生與心靈成長的繪本。 🐱我們先來看看封面: 封
Thumbnail
《Post für den Tiger》(給老虎的信) " Geliebter Freund und Bär. " 致親愛的朋友小熊。 故事大綱: 小熊與小虎住在一起,某天小熊帶著羽毛(die Feder)、墨水(die Tinte),及信紙、信封和膠水(Briefpapier un
Thumbnail
《Post für den Tiger》(給老虎的信) " Geliebter Freund und Bär. " 致親愛的朋友小熊。 故事大綱: 小熊與小虎住在一起,某天小熊帶著羽毛(die Feder)、墨水(die Tinte),及信紙、信封和膠水(Briefpapier un
Thumbnail
這是一本能使你嘴角輕輕上揚的溫暖之書。 這是本輕薄短小的圖文書, 約十分鐘左右可翻完。 圖文非常可愛, 寥寥數語, 竟然能讓你心情變好。 作者是中國籍漫畫家, 他擅長畫各式各樣的小動物, 透過動物間的溫馨互動, 讓你心情突然好轉起來。 上班時偷看, 會頓時變得更有動力。
Thumbnail
這是一本能使你嘴角輕輕上揚的溫暖之書。 這是本輕薄短小的圖文書, 約十分鐘左右可翻完。 圖文非常可愛, 寥寥數語, 竟然能讓你心情變好。 作者是中國籍漫畫家, 他擅長畫各式各樣的小動物, 透過動物間的溫馨互動, 讓你心情突然好轉起來。 上班時偷看, 會頓時變得更有動力。
Thumbnail
自從讀了《兔言兔語》與《與兔子雲》之後,好像也快要被兔兔給收服了!常常會看到繪者森山標子老師在IG的限時動態上面曬自己的兔兔,實在是好可愛啊!
Thumbnail
自從讀了《兔言兔語》與《與兔子雲》之後,好像也快要被兔兔給收服了!常常會看到繪者森山標子老師在IG的限時動態上面曬自己的兔兔,實在是好可愛啊!
Thumbnail
春雨異常的活潑,她也好活潑,她的活潑只是為了粉飾不為人知的陰鬱。松鼠的手不知又拎著什麼?她的眼光跟著松鼠,從前世跟到此生再跟到香味的面前, 「喏,今天是四個紅豆餅!」 松鼠坐在睡死的棕熊身上,提到說是和黑山羊的嬤嬤買的,她做的餅最有想像力與無與倫比的溫馨。 她笑了出來,笑得很紅
Thumbnail
春雨異常的活潑,她也好活潑,她的活潑只是為了粉飾不為人知的陰鬱。松鼠的手不知又拎著什麼?她的眼光跟著松鼠,從前世跟到此生再跟到香味的面前, 「喏,今天是四個紅豆餅!」 松鼠坐在睡死的棕熊身上,提到說是和黑山羊的嬤嬤買的,她做的餅最有想像力與無與倫比的溫馨。 她笑了出來,笑得很紅
Thumbnail
這本溫暖的繪本敘述了一名男孩、一隻鼴鼠、一尾狐狸和一匹馬四個角色彼此之間的對話,鼓勵人們選擇積極的回應方式、勇敢求助並珍惜自己。
Thumbnail
這本溫暖的繪本敘述了一名男孩、一隻鼴鼠、一尾狐狸和一匹馬四個角色彼此之間的對話,鼓勵人們選擇積極的回應方式、勇敢求助並珍惜自己。
Thumbnail
這張同樣是瑞典攝影師Geert Weggen所拍攝的一系列紅松鼠照片,這張是我目前最喜歡的一張松鼠畫作。 前年夏天,因為前年上半年畫過了白玫瑰,比較有把握了,所以終於動筆把這張畫出來,成果很滿意❤ 雪地裡的松鼠,掰著玫瑰花,好似在聞香,一腳還淘氣地跨在另一朵玫瑰的花莖上,整體色調優美乾淨(自己說
Thumbnail
這張同樣是瑞典攝影師Geert Weggen所拍攝的一系列紅松鼠照片,這張是我目前最喜歡的一張松鼠畫作。 前年夏天,因為前年上半年畫過了白玫瑰,比較有把握了,所以終於動筆把這張畫出來,成果很滿意❤ 雪地裡的松鼠,掰著玫瑰花,好似在聞香,一腳還淘氣地跨在另一朵玫瑰的花莖上,整體色調優美乾淨(自己說
Thumbnail
這是一本很暖心、很療癒、很可愛的繪本。 書中沒有長篇大論,只有手繪感的插畫以及角色間的對話, 很快就可以看完了,卻讓人想一看再看。
Thumbnail
這是一本很暖心、很療癒、很可愛的繪本。 書中沒有長篇大論,只有手繪感的插畫以及角色間的對話, 很快就可以看完了,卻讓人想一看再看。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日常生活中與貓咪互動的故事,敘述了作者在早晨出門之前,與花園裡的貓咪對話和療癒的情節。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日常生活中與貓咪互動的故事,敘述了作者在早晨出門之前,與花園裡的貓咪對話和療癒的情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