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像生活裡的無數個逗點,
讓我們停下來,走進一個節奏慢一點的世界。

荷蘭作家敦・德勒根用緩慢的節奏,
寫出了屬於森林的溫柔日常。
在他的森林裡,
情緒是可以寄出的,孤單也能被回信。
這兩本作品,
《松鼠寫給螞蟻的信》和《松鼠的生日會》,
是德勒根筆下最經典的兩個篇章。

🐿️在《松鼠寫給螞蟻的信》
畫家潔西卡.亞柏格的插畫
是帶著溫柔的秩序感,
乾淨、細節豐富,卻帶一點風中的空白。
封面上,松鼠抱著一疊信紙,
站在微微傾斜的樹枝上,
背景是一片幾乎靜止的天空。
🐿️這本書由多封信組成,
每一封都是一則獨立的故事,
卻在閱讀中慢慢串成一張溫柔的通信網。
第一封信,是松鼠寫給螞蟻的邀請;
接著,鼴鼠在地底寫信給自己;
蝸牛和烏龜寫信討論急匆匆和慢吞吞,
松鼠發現自己從來沒有在意過桌子,
他寫信給桌子,想知道自己能做點什麼。

書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
是鼴鼠寫給自己的信。
他在黑暗的地洞裡寫下:「我想念。」
那封信沒有人讀,卻也最動人,
因為有時候,我們最需要傾聽的人就是自己。
每一封信都交給風,風是大家的郵差。
🐿️讀著讀著,發現這些看似童話的信,
其實都在談人類的情緒,
焦慮、期待、想被理解的渴望、
與偶爾的自我懷疑。
🐿️亞柏格在每封信旁畫上小小插圖,
風捲起信紙、動物在樹枝上沉思、
或一張空白信封靜靜躺在桌上。
那些留白成了閱讀的呼吸。
每一封信都像是一個想要被理解的靈魂,
在森林中輕輕漂流。
這像是一本「如何誠實表達」的練習簿。
它讓我們學會用文字關心別人,
也提醒我們重新面對內在的孤單。
故事裡的所有動物(含桌子)嘗試理解對方的真心,
這樣的節奏像在喝一杯放久的溫茶,
愈喝愈能感覺到情緒的層次。
讀完書的最後一頁,會忍不住想寫一封信。
不確定為了傳達什麼,只是為了確認,
自己還在意某個人、某件事、某樣東西。

🐿️德勒根的第二本換上更明亮的節奏。
《松鼠的生日會》裡,
每一篇故事都是一場聚會,
生日會、化裝舞會、海灘派對⋯⋯
森林的居民們忙著邀請、裝飾、
烤蛋糕、擔心會不會沒人來。
表面上是歡樂的派對,
實際上是一場又一場「關係測驗」。

🐿️全書共九篇短篇,每篇都能獨立閱讀。
第一篇〈松鼠的生日會〉是全書的主軸,
松鼠花了好幾天準備,
替每個朋友做出「專屬蛋糕」,
給大象的是粗樹皮蛋糕,給蜻蜓的是水蛋糕,
他用盡心思,卻開始焦慮,
萬一沒人來呢?要是大家不知道地址?
這種感覺聽起來再熟悉不過,
那其實是每個人辦聚會前的真實恐懼。

🐿️〈海鷗的邀請〉是全書中最詩意的一章。
鯨魚收到海鷗的邀請信,
從海底第一次浮上海面。
他看見沙灘、星星和月亮,
鯨魚心想,我一定要記住這一切,
這就是初次被邀請參加世界的感動。

🐿️還有〈螞蟻的小黑盒〉這篇,
螞蟻把美好的夜晚裝進盒子裡,希望永遠保存。
那個舉動看似荒唐,其實再真實不過。
誰沒有想過,如果能留住某個夜晚該有多好?
《松鼠的生日會》談的是「邀請」,
如何讓別人走進你的世界,
也如何在關係裡保留一點不確定的美。
德勒根用各種派對情境,
讓角色學習互動、理解、甚至失望。
孩子會讀到友誼的單純,
大人則在細節裡看到自我懷疑與成長。
整本書充滿幽默與細膩的比喻,
草蜢為了進入高級派對,
花一大筆錢買下一片塵埃;
那種誇張的舉動,明明好笑,
卻也讓人想到現實裡「想被看見」的努力。
德勒根的筆法輕盈卻深刻,
每一篇都像一場小小的哲學寓言,
讀起來像甜點,卻又觸動心裡柔軟的部分。

🐿️《松鼠寫給螞蟻的信》是一段對話的開始,
《松鼠的生日會》是那段對話的延伸。
前者教人學會說出思念,
後者教人學會接納邀請。
兩本書就像兩個動作,「寄出」與「打開」。
德勒根讓森林成為一個練習場:
每個角色都在嘗試如何連結,
從用文字表達,到用行動回應。
🐿️亞柏格的插圖貫穿兩書,
如同呼吸的節奏,
她的畫風裡待著情感的空氣感。
在《松鼠寫給螞蟻的信》裡,她畫出風的流動;
在《松鼠的生日會》裡,她畫出光的閃爍。
一個是等待的靜,一個是相聚的動。
🐿️德勒根的作品讓人記起最簡單的事實,
生活裡最溫柔的事,
往往發生在最慢的時刻。
寫信、烤蛋糕、邀請朋友或等待回信,
那些不急的動作讓時間有了味道。
愛沒那麼誇張,
有時只是一封信寄出去、蛋糕烤好、
或是打開門,這樣就無比足夠。
有風的地方,就有信在路上,
有光的地方,就有人在等你。
願每個讀到這兩本書的人,
都能在心裡留下那樣一個座位,
為自己,也為曾經錯過的朋友。
《松鼠寫給螞蟻的信》《松鼠的生日會》
作者|敦.德勒根
繪者|潔西卡.亞伯格
譯者|蔡宜容
出版|小漫遊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