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歡藍教授的作品,他總謙虛的說只是作為社會學家關心社會重要的議題,但她鞭辟入裡的洞見以及腳踏實地的深度訪談,確實帶給讀者許多不同的看見。流暢的文筆加上具有生命力的故事,都是引人入勝的部分。
從《跨國灰姑娘》到成為新二代,關心的議題更深入到國族認同問題。老實說這個問題不好答到即使有完整公民權的臺灣人在長期調查中,也有遊移的現象。所謂的天然獨、到兩岸剪不斷理還亂的地緣政治問題,也都影響著新二代的認同,和整體社會的氛圍。
切分了中二代和東南亞二代是有點不得不得選擇,但其實相關的訪問所謂的新二代除了教育政策的討論稍嫌缺席之外,歐美與臺灣人組成的二代在定義上也算是新二代,只是在新南向政策中,確實不容易被凸顯,在人數上也偏少。新二代的移民問題一樣逃不開社經背景的影響,新住民的認同也和社會氛圍高度相關。整體政策對於原先優勢族群當然是有相當的利基,但對於原先弱勢的族群,在政策上顯得是被遺漏的一群。特別是中二代在各項法規上,都因為地緣政治有著特殊的關聯,因而更顯得地位飄移。
在青春期以前的特殊身份地位標籤,顯然造成許多新住民二代的困擾。長期的刻板印象有時會影響他們的認同,確實一直要到離開義務教育,才開始有相關的制度及措施可以促使他們發現身分帶來的紅利,以及使得他們的身分及認同不在只是負面的部分。
新二代的婚姻移民在分析上與母職的展現有著相當大的關係,是否鼓勵傳授母語、是否與上一代同住等等都影響著新二代母親的能動性。而這些空間的開展,也隨著社會對於多元文化的包容,對新二代理解加深以及歧視、刻板印象的降低,都有相當程度的改變。政府挹注相當多的經費,在政策宣導上採取的宣傳方向,也影響著整體政策和社會的氛圍。
最後把新二代的認同分成幾類,當然是綜合深度訪談歸納的結果,其實連自己負責的原住民業務可能也有類群體中找到新的位置,都是新二代面臨的課題。當今社會對於血緣的群體中找到新的位置,都是新二代面臨的課題。當今社會對於血緣與制度的連結是否要有這麼強的連結,文化與整體國族認同是否要再劃分所謂五大族群,其實都是大哉問。生長經驗的重要性與血緣所代表的意義如何權衡,都是未來制定政策需要進一步考慮的。如果東南亞未來仍是經濟與地緣政治重要的夥伴,那麼更多元的政策或許值得進一步思考。
推薦給每一位也關心愈來愈多的東南亞人移居臺灣議題的朋友,很多細節與微歧視是平常沒有特別注意到的,但對於他們而言,恐怕影響著整體的認同和未來的發展。如果臺灣終將成為多民族的國族,那麼如何友善及包容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都喜歡上臺灣的文化,增添文化的多樣性,就是我們可以共同思索、努力的目標。當天參加新書發表會、得到簽名當然很開心,簡單寄了勘誤表也是對這本自己認為寫得很不錯的書一點點小小的貢獻。
附註(書籍讀者勘誤):
1.頁103第4行,挑惕正確應為「剔」;句尾「非常挫折」或「挫折非常」可能可以考慮哪一個比較達意。
2.頁201倒數第4行compartmentize正確應為「compartmentalize」。
3.頁223第3行,唐山藏正確應為「唐三藏」。
4.頁292第7行,聯絡薄正確應為「簿」。
5.附錄統計表有關母親教育程度的國中部分總計應為「17」,否則總數相加不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