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算是某程度的網紅作品,本來以為自己應該是受眾,但認真看一下談的內容比較表淺,然後實務案例的討論恐怕也因為個案改編耗力費時而很難看出處理的細節,就是一些大原則跟大方向,比較適合新手村的讀者。
老實說校事會議的調查近來確實弄得學校跟教育行政機關人仰馬翻,各種爆料文化跟調查權、準司法權無從釐清,而且程序前端的篩選過於鬆散,導致案件量大,處理起來既麻煩又破壞學校氛圍中最重要的信任,通常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或多輸收場,沒有贏家之外,誰也不滿意。
以行政調查程序而言,過去沒有法制化的部分,因為法制化了以後,反而可能產生更多的爭議。工作小組的判斷幾乎決定了後續的發展,進入調查程序之後,繁瑣的各種表件與會議,不僅折磨人,也通常讓雙方當事人都因為程序進行而受到程度不等的傷害。然而這樣的機制並沒有導入當事人輔助,也就是調查本身很容易讓當事人孤立,通常也會產生更多的不信任與進入程序的不安感。不諱言許多調查禿鷹在種種程序中賺取了不少專家等等的費用,雖然不事毫無付出的取得報酬,但這樣的程序其實並不能確保未來類似案件減少,甚至連當時的案件處理,都磨耗每一個參與程序的兩造。
許多的研習圍繞著權利義務,但程序本身對親師生而言都是陌生的,其中產生的不安全感就是整個制度比較沒有照顧到的部分。至於進入調查程序幾無門檻可言,使得濫訴成了當今教育現場最束手無策的難題,恐怕也是當初制度建立時始料未及。
不管是霸凌還是性平,都是對學校來說極為棘手的案子。帶有情緒的案件,通常最難處理。而程序的進行通常也很難顧及到情緒的部分,調查結果結束儘管可能都是無事收場,但滿路荊棘的程序早已讓人遍體鱗傷。
不過能透過清楚的文字帶完全沒有基礎經驗的人入門確實不簡單。繁複的法條文字透過案例及圖說、重點整理,確實應該可以有效協助讀者了解程序進行的順序以及重點。比較不會望文生義,每個人都有一番詮釋,但跟真正的法律涵攝又大不相同的窘境。
許多以前雞毛蒜皮的事,有時在意的確實不是學生,最後演變成最在意的是兩造的監護人,不管是要求什麼,都會讓人七竅生煙,幾乎難以達成共識,但這本書提到其實最好事先理清楚情緒,了解事實確認是否要件該當再來處理,恐怕是對所有人都比較好的結果,雖然往往不是如此。
推薦給仍在教育圈工作的朋友,如果你毫無基礎,這無疑是一本有效的入門書。也推薦給家有學生的家長,一旦遇上麻煩事,至少知道程序會怎樣進行。法律總是保護懂法律的人,做好準備確實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