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夜》故事的開始,是下定決心離開出軌丈夫的知妍,搬到母親的家鄉,偶然遇見自己的外婆。透過外婆說故事、外婆的媽媽留下的書信,開始了解自己四代家族史的故事。
《朗夜》可以被輕易的放在「#女性書寫」、「#家族史」的框架下面,但我想畫的重點會是殖民主義和原住民被迫遷的因果。我看完只想說,戰爭及其傷害,從來沒有離你我很遠。
這本書有兩個支線,或者說是生命史不可被漠視、不可被輕輕帶過的背景,將殖民之惡融入所有人的生活緩緩道來。第一個支線是日本對朝鮮的殖民,第二個支線是外祖母的媽媽那一代的生活場景,三泉、開城,這些已經成為北韓領土的鄉鎮,都是南韓當代人的祖先,大半輩子的生活場景。
這些故事很清楚的表明,受殖民及戰爭所害的會是所有人。
凸顯殖民的劇情亮點,有三泉嬸離開三泉的原因:日軍在村裡尋找未婚少女;還有鳥飛叔赴日工作,廣島被投原子彈時也差點喪命並留下後遺症,提到有非常多朝鮮人當時也在場、遇難。(讀到這裡我也很驚訝,又是被殖民者被忽略的受難歷史)
甚至和外婆重遇的主場景——禧寧,也是因為外婆的爸媽在韓戰結束後回不去開城,才作為次要選項前往的地方。那時候誰也沒有想到南北韓一分裂,會再也回不去。
外婆講起遷居的經過,青梅竹馬的家族遠親被指控是政治犯,青梅竹馬全家人只好到處流亡投靠親戚。這樣因為戰亂、因為威權統治而造成的生離死別,不勝枚舉。
最後外婆約知妍去看知妍小時候和外婆一起生活過的房子,沒想到房子早就被拆了,兩個人只能看著一塊空地談論彼此的回憶。讓我覺得難道思念就是這麼一回事嗎?記憶被以各種形式保存,也破碎的散落在各自的生命中,直到相遇、直到開始尋找,一個又一個人的生命經驗,才會彼此扣連、產生關係,甚至又被書寫被延續、被新的人記憶。
女性的四代家族生命故事,反映的是女性地位和女性自主,在婚姻觀念轉變的時代背景下跟著轉變的過程。而殖民者(日軍)、丈夫、夫家等等,顯示的也不是單一、樣板的惡,我覺得知妍評論前夫的內容犀利到讓人扼腕怎麼不寫多一點,但又很佩服作者崔恩榮很明智,因為這些傷口如何產生,不會是療癒之書的重點,自然也不需要浪費太多篇幅。
有時候我想從家畜的法律地位來看女性權利發展的軌跡就會很清楚,被視為「財產」,再看看是不是「有主物」,而女性過往就是從屬於家族中的男性,透過婚姻制度從屬於夫。所以知妍離開婚姻作為開始,回望對婚姻沒有選擇的母系長輩,更隱晦的意義是,從母親那邊得不到認可的人,還有更多長輩,無論彼此認不認識,是會給予祝福的。
如果要為《朗夜》下一個關鍵字,我會說是「思念」,獨居的外婆深深思念生命中重要的人、知妍思念逝世的雙胞胎,透過這兩個核心角色,思念的力量可以把更多不在場的人帶到當代,創造出更有情的視角,去反思每個人做出的選擇、個性如何被時代環境形塑,也就有更寬宏的胸襟去理解用話語刺傷自己的親人。